时间
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柳氏新闻 | 柳下传人 | 柳氏通谱 | 柳下书堂 | 中华姓氏大讲堂 | 柳氏名人 | 河东柳氏 | 韩国柳氏 | 台湾柳氏 | 海外柳氏 | 其他柳氏
柳氏研究 | 柳氏家谱 | 柳氏祠堂 | 柳氏寻根 | 柳氏墓地 | 柳氏家训 | 柳氏行辈 | 柳氏风俗 | 柳下惠研究 | 柳宗元研究 | 香山文化部落
柳永研究 | 柳贯研究 | 柳公权研究 | 柳亚子研究 | 和圣书院 | 谱牒学堂 | 万姓归宗 | 唐宋遗风 | 京城游学堂 | 曹聚仁研究 | 中华善业联盟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 弘扬祖德振兴家族恪守家训,传承家风!和圣惠公,孔孟推崇; 展柳一家,天下大同!河东世泽启千年,笔谏家声传万古!天下柳氏一家亲,齐心协力修通谱! 中华柳氏宗亲联谊总会 中华柳氏通谱编纂委员会 中华柳氏商会 中华柳氏文化研究会 中华柳氏书画家联谊会
 柳氏新闻
纪念明代大儒戴良先生诞辰700周年
发表日期:2017/6/7 新闻来源:天下柳家人

 戴九灵先生诞辰700周年祭

柳哲

 


今岁农历五月十三(公历67日)恰逢明代大儒戴良诞辰700周年纪念日。戴良乃元代大儒、“儒林四杰”之一、先祖柳贯之入室弟子。分则师友,义犹骨肉!师道失传久矣!柳戴师生之谊,堪称师道典范!秉承祖训,传承家风,延续世谊,柳戴一家亲,赋诗一首,以示缅怀!(纪念热线13051818154)


 

                 

  九灵山独秀,傲立云霄间。

  大儒精魂在,千古英名传。

  遗民怀忠信,豪杰志圣贤。

  金华文献邦,浦江多俊彦。

  叩经柳文肃,问诗余忠宣。

  八载学于兹,心丧持三年。

  师徒犹骨肉,魂牵乌蜀山。

  忧心报故国,节义终不变。

  埋名四明山,发愤赋诗篇。

  奉诏至京师,誓死拒为宦。

  抱真守古道,羽化而登仙。

  名著垂后世,浩气贯九天。

 柳文肃公21世孙柳哲遥祭于京西香山志儒斋



         戴良与柳贯之孙柳穆的师生情谊

                  柳哲


   明代大儒、著名诗人戴良诞辰700周年之际,我又一次怀着敬仰之情,从京城专程回到故乡浙江浦江,探寻先贤戴良遗迹,寻访戴良后裔!这一次我还亲临戴良故里马剑(原属浦江县兴贤乡,今属诸暨市马剑镇),拜谒戴氏宗祠,查阅《戴氏宗谱》,700年前,先贤戴良与先祖柳贯、柳卣、柳穆祖孙三代感人至深的交情,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们矢志不渝的师生情谊,让我这位后裔感慨不已!抄录柳穆祭文《祭戴九灵先生》,以示缅怀!
   
       
祭戴九灵先生
柳穆


   

   呜呼先生,天赋之英。才全德备,气质清明。
    伊昔吾祖,鸣道于世。先生实来,求启其秘。
    负笈担簦,是亲是灸。八载于兹,朝益慕习。
    濡染滋久,道艺益宏。高谈雾屑,伟论雷轰。
    摛文吐藻,珠光玉洁。洋洋圣谟,昭如日月。
   人谓吾祖,道有攸寄。我祖斯嘱,俾予师事。
   发我蒙蔀,药我愚痴。教之诲之,旦夕靡违。
   我祖既逝,先生复留。爰制心丧,仍尔三秋。
   分则师友,义犹骨肉。世交之契,莫是之笃。
   先生之学,杰出于时。遭世孔艰,抑而未施。
   遂而高蹈,卷迹林邱。追逐云月,沧海之陬。
   我朝搜贤,礼罗四张。俨乎威凤,千仞高翔。
   止水安流?风波靡测。由是颠隮,樯欹柁侧。
   斯文曷任,后学安师?呜呼先生,竟止于斯。
   气至而伸,气反而散。随顺委常,死生奚憾?
   尚有令子,崇德象贤。世绍基绪,兹其永年。
   仙华峨峨,溪流㶁㶁。景仰遗风,此情何极?
   谨陈薄奠,庸表我私。呜呼先生,维其鉴之。



戴良

 

(元代诗人)

 编辑
戴良(1317—1383),字叔能。元代著名诗人。浦江建溪(今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人。曾任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后至吴中,依张士诚。又复泛海至登莱,拟归元军。元亡,隐居四明山。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召至京师,欲与之官,托病固辞。致因忤逆太祖意入狱。待罪之日,作书告别亲旧,仍以忠孝大节为语。次年,卒于狱中。或说系自裁而逝。
诗文多为悲凉感慨、颂扬与怀念故元之作,寓磊落抑塞之音。曾学医于朱丹溪,学经史古文于柳贯黄溍吴莱,学诗于余阙,博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诗文并负盛名,其诗尤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诗神姿疏秀,亦高出一时”。著有《春秋经传考》、《和陶诗》、《九灵山房集》等。《明史》有传。
本    名戴良字    号字叔能所处时代元末明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浦江建溪(今浙江诸暨马剑)出生时间1317年去世时间1383年主要作品《春秋经传考》《和陶诗》《九灵山房集》等主要成就元代著名诗人

人物生平


初次邂逅

元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占婺州,戴良与胡翰等人被朱元璋从山中招回,为朱元璋陈述治世之道。至正十九年正月,朱元璋授戴良为学正。又一年,至正二十年(1360),宋濂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
灵山房集
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并没有把在元朝做过官的人(戴良当过月泉书院山长)视为异类,他一点也没有歧视前朝旧臣的意思,更何况这批人是理学大师朱熹的正宗传人。
在所有这些大师中间,朱元璋最看重的是宋濂宋潜溪和戴良戴叔能。这两人不仅承继了程朱理学流传百年的正统,而且道德和文章并传,世上对他们的成就津津乐道,谓之:“戴叔能、宋潜溪辈,又得朱子之文澜,蔚乎盛哉!”
朱元璋任用宋濂很顺利,没有什么花絮可记,似乎宋濂一直在等着朱元璋,朱一声召唤,宋就应声而至,从此再不离心离德。而朱元璋和戴良的几次会面就有点跌宕起伏,很富有戏剧性了。
两人的第一次会面可以看做是“蜜月”。周文穆《识小编》云:“太祖驻兵金华,戴良入见,首陈天象之利,人心之归,顺天应人之举,正唯其时。上大悦,至夜忘寝。”
戴良何许人也?能让杀人不眨眼的大明王“悦”成这样!
想知道戴良,先不妨了解一下他的先生柳贯。柳贯,浦阳人,字道传,“器局凝定,端严若神,尝受性理之学于兰溪金履祥,必见诸躬行。自幼至老,好学不倦,凡六经、百氏、兵刑、律历、数术、方技、异教外书,靡所不通。作文沉郁、舂容,涵肆、演迤,人多传诵之”。
这样的先生
《四库全书》:(元)戴良
教育出来的当然不会是孬种。戴良“神气爽朗,美须髯,不妄喜怒,终日危坐无惰容”;“生平嗜读书,虽祁寒盛暑,恒至夜分乃寐。故天文地理医卜佛老之书,靡不精究”;“诗名遂雄视乎东南矣”!
难怪朱元璋对戴良相见恨晚,他不但请他讲史,而且封他为“学正”,他要请戴老师教导他的子弟和亲信们,要造就一批大明朝未来的栋梁。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刚刚离开金华,不识好歹的戴良竟然就“逸去”了。留给大明开国皇帝的只是一个飘忽的背影。
《织小编》纪录戴良的弃官而走很有情趣:“良忽心悸,乃遁去。”他想起朱元璋时竟然会“心悸”,可见已经厌恶到了什么程度。
也许应了那句“越是得不到的,就越珍贵”的老话,朱元璋对戴良却是念念不忘了。和刘伯温谈天,他的评价是:“似不及前日戴良。”“叹息久之,盖惜良之去也。”过了几年,明朝天下底定,朱元璋“欲招致遗佚制礼作乐,复谓沐英言:‘戴良学博才赡,问无不知’”。沐英叹着气告诉他,戴良逃得找不到了。朱元璋竟然命令各郡县把所有元朝的“耆硕”都开名单报上来,凡是不肯来应征的斩他的头。
平心而论,当皇帝的对一个知识分子重视到如此地步,也算得上求贤若渴了。偏偏戴良丝毫不领情,他完全没兴趣做朱明朝的官,认为这是失节,是丢人现眼、愧对世人的事,将是自己人格上的一个污点。

躲避征召

让朱元璋窝火的还在后面,戴良遁走以后,竟然在47岁的年纪上应张士诚的引荐做了元朝的“儒学提举”。而且,偷偷跑到苏州上任去了。这一年是元至正22年(1362),离元朝最后覆灭的至正28年(1368)还不到六年。
这真是个古怪的老头,他毫不犹豫地从通往光明的康庄大道上跳下来,跨上了通向黑暗的独木桥。
这远不是古怪行为的终结,在看到张士诚没有前途以后,他又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渡海北上,闯过黑水洋,找元军去,他要为元朝的中兴鞠躬尽瘁
他的努力当然没有成功,一个将要覆灭的朝代就是一座崩塌中的雪山,没有人能够挽崩山于既倒,哪怕你是戴良——他甚至没有找到元军,大元帝国在第二年就寿终正寝了。
古怪在继续。明朝建立,戴良的一班朋友宋濂胡翰苏伯衡王袆等都入仕为官,戴良却选择了一条“岩居穴处、深自韬晦”的道路。他躲进了四明山的深处,一时间连家人也不知他的去向。
戴良这样做,还是为了躲避朱元璋的征召,哪怕朱已是“今上”,戴良还是不肯出来做官。
而朱元璋也是一如既往地要找到戴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过了漫长的十五年以后,明太祖终于找到了戴良并如愿把他征召到了京城。
这应该是明太祖和戴良的“第二次握手”,这一次两人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戴良已经是一个66岁的老头,长期的隐居生活让他形容枯槁,而朱元璋则已是九五之尊,似乎每一根胡须都透露出威严。
顺便说一句,戴良到京城的前一年,即洪武14年,当了十多年明太祖亲信,曾被太祖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已经在四川死于流放途中。他虽然死了,还算运气不错,因为他本来是要被杀头的,只是因为马皇后为他求情,才算没有身首异处。
朱元璋的无情和暴戾已经开始使臣下不寒而栗,谁都知道,在皇上面前,哪怕是一点无心的失礼都会是泼天的大祸。
而只有这个古怪的戴良,毫不顾忌地继续他的违拗
“洪武壬戌,以礼币征先生至京师,即日召见,试文词若干篇,命大官予膳留,会同馆名公巨卿见无虚日,甚或以师礼致之。既而上欲用先生……”
实在找不出可以批评太祖爷的理由,用大礼和金币把你请来,一来就召见,见了又请你吃饭,然后安排宿在会馆中,每天令王公大官们轮番来陪你说话,皇帝还把你当作老师,要重用你。你还想怎么样?
“以老疾固辞”!戴良说,我老了,不中用了,身体又不好,不堪大用,我不当官!这话说了不止一遍。
这是一次地位悬殊的“求婚”,掌握着生杀大权的当今皇上百般讨好已经风烛残年的老学究,而自喻为“既同丧家狗,亦类焚巢燕”的这位却正眼都不瞧一下,什么地位、权力、金钱、名声在他眼中全如粪土!
令人惊诧的是,这场“求婚”竟然经历了近二十年,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处,再回望这段求贤与拒仕的剧情时,除了感叹戴良“无道不仕”的节操和风骨,也不得不为明太祖朱元璋锲而不舍的“伯乐”精神叫一声好。

暴卒狱中

洪武十六年(1383)四月十七日,戴良“暴卒,盖自裁也”。而《诸暨县志》的记载更为传神:“致因忤逆太祖意入狱。待罪之日,作书告别亲旧,仍以忠孝大节之语。卒于狱中,或说系自裁而逝。”
戴良用自杀为这个传奇故事加上了悲剧的结尾。死后的戴良终于结束了他几十年的“避仕”流亡,回到阔别的家乡马剑,回到他魂绕梦牵的九灵山,和先他八年去世的赵氏夫人团圆。[3]
戴良“终不仕明”的原因成为后世学者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既然他老人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那么,这种争论必定还将继续下去。我却想,也许原因很简单,只是戴良看不上明太祖朱元璋这个人,戴良说过:“有道即仕,无道则隐。”是朱元璋的无道才让戴良采取了决不合作的态度。[3]

文学成就

编辑

诗歌

戴良虽然隐居却不避世,这使他和很多隐者有着根本的区别。他用大量的诗文状写了元明鼎革时知识分子心中的震荡和感慨,记录了普通人的生活,成为元末明初一个大文学家,声名远播的诗人。[3]
戴良的诗“风骨高秀,迥出一时,眷怀宗国,慷慨激烈,发为吟咏,多磊落抑塞之音”。弃学正之职而走时,他写道:“失脚双溪路,今经两度春。不堪飞雪夜,还作望乡人。”隐居四明山,他悲愤自嘲“衣冠随俗变,姓字畏人知”,“地偏惟养拙,岁久未知名”;眼见国家战乱频仍,人民流离失所,他喊出“皇元遘迍邅,海宇咸震荡。兵戈绵岁月,骸骨缠草莽。魑魅在野号,蒿莱没衢长”(《偶书》)。“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他说自己“老翁丑状固无比,一种孤高差足喜”,他的《自赞》曰:“处荣辱而不二,齐出处于一致,歌黍离麦秀之音,咏剩水残山之句,则于二子,庶几无愧。”表达了宁死不屈,“下不负师,上不负国”的精神追求。[3]

散文

有学者认为,相比于诗而言,戴良的散文,特别是人物传记成就更高。元代各行业社会地位排名“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猎七匠八娼九儒十丐”,戴良的笔触几乎触及了所有的等级和阶层,特别是他的儒医道佛以及孝子节妇等的传记,因为内容丰富,人物生动而脍炙人口,在中国文学史上也留下独特的地位。他把自己心中“大道行于天下,万民得以教化”的梦想具体地落实到了文章中。[3]
戴良对医家情有独钟,《九灵山房集》中就有四个医家的传记,这些文章中,不但有人物礼赞,事迹介绍,还有大量生动奇特的医案实录,甚至有验方偏方,成为后学研究金华医史的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3]
戴良对医家的推崇同他的家学渊源、济世情怀和浙中一带的医学发达不无关系。在戴良看来,医本之于儒,医儒本是一家。儒士志在经世济用,医家以其医术拯人疾苦,儒士以仁治人,医士以仁治病,都是大道中人,不能成良相,那就成良医。其实,这里寄托了戴良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抱负和理想。[3]

主要著作

编辑
戴良活了67岁,朝代更迭的风云让他半生颠簸,他没能实现自己济世救民的大道一统的理想,然而,他用他的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就是他的著作:《春秋经传考》32卷,《和陶诗》1卷,《九灵山房集》30卷。[3]
戴良,一个至死不事二主的坚定的殉道者,元末遗民的一面道统旗帜;戴良,一位“神姿疏秀”、慷慨激昂的诗人和作家;戴良,一位博学多才,天文地理无所不精的学者。[3]
参考资料


 

   诸暨市马剑镇   

 文化展示中心资料集

 

 

 灵山剑水    人文马剑

          —马剑文化展示中心简介

            (戴关土先生撰稿)

   马剑镇,地处诸暨西部。群山起伏,苍松翠竹,溪流清澈,环境优美。面积118平方公里,人口近二万。是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正如《大清一统志》总纂官丶翰林院编修吴省兰云:“马剑处婺杭越三郡之交,溪山清邃,岩谷雄伟,九灵山拱其北,剑水潆其南,东引泄岭,西控壶溪,为南省最胜地。”古今往来,名不经传山旯旮的马剑这一方神秘圣土,曾拥现出一批名声显赫、贡献卓越的人物。载入二十五史就有戴良和戴思恭二位,作为马剑人,感到骄傲。

   马剑自唐代戴氏定居后,始有史料记载。宋代即有戴徵、戴继、戴尧民、倪谔皆第进士。元代戴良,通经史百家。任浦江月泉书院山长,元顺帝授淮南江北行中书省儒学提举;明代戴思恭、思温兄弟,皆名医,思恭仕至太医院使,明太祖称其为“仁义”之人。思恭卒,皇帝嗟悼,制祭文,遣官祭奠于墓,恩至渥也。戴垠,湖广黄州府知府、倪天与授大名府知府,倪孟初任叙州府知府。狮坑村费懋烈,著有《四书讲义》。费之佐、费之用皆进士;清代戴殿江不惜千金,购书万卷造万卷藏书楼,书甲浙东六郡;戴殿泗殿试二甲第一名,金殿传胪。位至帝师。官至日讲起居注。嘉庆帝称其[真读书人];戴殿海,历任海宁、嘉兴、处州、衢州、天台等地训导、教谕。与子家玉、孙元楷、兰畴称[三代明经];侄戴聪继入翰林院,京城称大小二戴。任山西按察使、署山西布政使。戴聘,龙门县知县,侄抡元湖北房县知县,调任时,百姓挽留之。此等人物,史册有载。

 马剑先贤,著述甚丰。良著有《春秋经考传》、《九灵山房集》、《和陶诗》。思恭有《金匮钩玄》、《证治要诀》、《推求师意》、《重订丹溪医论》。圣芳有《蕙圃诗文抄》,殿江有《金华理学粹编》、《履斋文集》、《永思轩文抄》。殿海有《剑溪诗文集》。殿泗有《风希堂诗文集》。聪有《农曹随笔》丶《政学堂诗文抄》丶《陪京纪行》丶《建溪集》前四卷丶《建溪集》后二卷;聘有:《燕琴集》等三十三种。

  马剑先贤,不仅建树了彪炳史册的业绩,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尤其是他们的处世态度,人格品德,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是他们让马剑山色生辉,让后代颜面增光。文化名人是宝贵的历史资源。马剑拥有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我们感到自豪。

 马剑历史文化展示厅的成立,是马剑人民的文化大事。相信会对弘扬马剑优秀历史文化,宣传和推动诸暨传统文化作出巨大贡献。

                                   马剑镇人民政府

                                     0一四年夏

 

 

 

戴氏宗祠(宗祠简介)

 

康熙癸巳(1713),玉山府君尝会合同族,公议倡建宗祠,一呼百应,手书条约,顾事卒未蒇。

于三十二世,祠庙未建,宗无所联,合族以为要务。于是裔孙龙田丶乐清丶襟三,偕族长国屏丶国藩丶国彦,会同嘉言等房,捐资动工。即在元代九灵公家庙的遗基址(四亩五分),稍徙西南。建中堂五楹,中为寝室,左右为昭穆位,川堂三架,拜厅一座,颜曰【孝思堂】。左翼为贤功祠丶封宦祠,右翼为节孝祠丶义祠。前建门楼三,并夹室而五,旁为祭器库丶宰牲所及住房丶庖庾,规制悉备,堂廊宏敞,檐宇轩豁。创始于乾隆三十二年(1761)丁亥九月,至癸巳(1773)冬告成。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秋,遭兵燹。建溪马剑一村,堂宇十去其七,宗祠亦遭焚毁。建自乾隆朝者,自寝室丶川堂丶拜厅丶门楼及两耳住祠之房屋,尽变为灰烬。

同治二年癸亥(1863)冬,兴然等商之兴伟妻杨氏,以其姑所遗东和西和田内,捐助二百亩入祠中,以作建祠之用。于是合族人心大快,众志咸孚。岁丙寅(1866)择日动工,于丁卯(1867)三月二十二日上梁。其体制规模,悉仍旧贯,惟加高三寸。至雕镂丹漆之工,未免踵事增华,视前此为巧,然仆实坚固,仍不失前辈典型也。

宗祠面宽三十八米,深进五十三米,三川堂呈王字状,属相士后裔建筑。

 

                

 

   

         

 

 

 

 

 

 

 

 

 

                戴良展馆              

     言

戴 良(1317—1383),字叔能,自号九灵山人,又号能轩,隐居四明时更名方云林。浦江县(现诸暨市)马剑村人。天资秀敏淳朴,性至孝。幼学经于柳贯家十有馀年。文肃公殁,至其家持心丧三年。复学文于黄文献公,学诗于余阙。天文、地理、医卜、佛老诸家之书,无不涉略。及壮,遂筑室于西隅居焉。辟一轩为读书之所,匾曰“天机流动”,日与同门友宋景濂、胡仲伸、郑仲舒辈讲性理之要,博物洽闻之事。

元之丁丑岁任本县月泉书院山长。至正辛丑元顺帝以荐者言,授奉训大夫,淮南江北和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元亡南还,隐居四明山。和流寓其间的故元耆儒遗老宴集赋诗。

而至洪武壬戌(1382)秋九月,国朝遣使召自四明客邸,是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至京师。即日入见,送文渊阁。次日蒙恩赐膳,留会同馆,诏在朝礼部尚书等官,咸以师礼待之。以年老辞不就仕。次年癸亥(1383)四月十七日巳时,以疾卒于寓舍。次子乐奉柩火化,函殖东归,是年冬十一月十五日与夫人赵氏合葬县南十里嘉兴乡南山之原。

著有《春秋三传纂元》、《春秋经考》三十二卷、《九灵山房集》三十卷《和陶诗》一卷。

 

二、戴良石雕像(立式)雕像上方文字【瞻才博學·天機流動·元末名儒】

 

 三、戴良交游一览(浮雕):所交对象、时间、职务、诗、文

生卒

年份

 

官职

籍贯

与戴良之关系

文集中出现情况统计

柳 贯

1270-1342

翰林

侍制

浦江

《卷一·浦阳五贤赞之待制柳公贯》《卷二·柳待制墓表碑阴记》《卷四·书柳待制诗后》《卷四·大人祭柳待制文》《卷四·祭先师柳待制文》《卷二十六·永乐寺观先师柳公三大篆及诸石刻泫然赋此》

黄  溍

1277-1357

秘书

少监

义乌

 

朱震亨

1281-1358

儒医

 

义乌

《卷五·丹溪翁传》《卷二十二·谒彦修先生墓分韵得风字》

吴  莱

1297-1340

 

浦江

《卷四·吴先生哀颂辞并序》

余  阙

1303-1358

淮南行

省左丞

合肥

《卷四·题余廉访五大篆后》《卷十四·余豳公手帖后题》

揭  汯

1304-1373

秘书

少监

丰城

《卷十三·孙氏瑞萱堂诗序》《卷十五·祭揭秘监文》  《卷十六·生意垣赞并序》《卷二十七·哭揭秘监三十四韵》《卷二十九·寄揭平仲》

赵良本

 

道医

 

浦江

姊舅

《卷十·赵太初像赞》 《卷十五·明故太素处士赵君墓志铭》 《卷十五·祭赵立道文》 《卷二十九·哭赵太初》

赵良贤

1322-1382

 

浦江

姊舅

《卷十•赵太素像赞》 《卷十•太索说》 《卷十五•明故太素处士赵君墓志铭》

赵必俊

 

 

 

浦江

岳父

《卷十•梅石处士赵先生像赞》《卷十五•祭外舅赵处士文》

胡  翰

1307-1381

衢州

教授

金华

同门

《卷二十·忆胡仲申》《卷二十一·送别胡仲子二首》《卷二十一·送胡仲子之三衢》《卷三十·前题》

胡  瑜

1309-?

广西

薄司

东阳

《卷七·送胡主簿诗序》

宋  濂

1310-1381

太子

赞善

金华

同门

《卷一·廉斋宋先生像赞》《卷二·修禊集后记》《卷三·送宋景濂入仙华山为道士序》《卷三·浦阳人物记序》《卷四·三先生手帖后题》《卷二十·寄宋景濂三首》《卷二十·岁暮迟宋景濂》《卷二十一·病中承宋编修见过》《卷二十一·别宋景濂》《卷三十·九灵先生画像赞》

《卷三十·前题》

王  祎

1321-1373

翰林待制兼国

史编修

义乌

同门

《卷二十一·寄王子充》《卷二十二·同子充濬仲游北山夜宿觉慈院》《卷二十二·九日偕子充安道诸友游城东》《卷三十·前题》

汪汝懋

1308-1369

明定海

县尹

淳安

《卷十·汪县尹像赞》《卷十三·遁斋小稿序》《卷十三·礼学幼范序》《卷十三·深衣图考序》《卷十五·故翰林待制致汪君墓志铭》《卷十五·祭汪遁斋文》《卷二十四·忆汪遁斋二首》《卷二十五·赠别汪定海三首》《卷二十七·哭汪遁斋二十四韵》

蒋允升

1329-1357

庆元路

学正

东阳

《卷四·蒋季高诔辞并序》

陈  基

1314-1370

《元史修撰》

 

临海

同门

《卷六·小丹邱记》《卷七·淮南纪行诗后序》《卷七·夷白斋稿序》《卷二十三·题陈敬初小丹邱》《卷二十三·陪陈夷白左司省先陇遂游西山诸寺》《卷二十四·由范庄过天平次夷自学士韵》《卷二十六·丹邱先生歌》《卷二十九·哭陈夷白二首》《卷三十·前题》

丁鹤年

1335-1424

儒隐

 

西域

《卷十一·高士传》《卷二十七·忆鹤年有赋》《卷二十九·寄鹤年》《卷十三·鹤年吟稿序》《卷十九·皇元风雅序》《卷二十五·近观以大鹤年和韵诸诗因借韵呈二君子并述己志云三首》

朱  漳

 

儒士

 

义乌

《卷四·朱茂清哀辞并序》《卷二十二·悲亡友朱茂清》《卷二十二·题茂清斋》

胡  助

 

太常

博士

东阳

《卷二十三·吴中追哭胡古愚博士》

郑  涛

 

经筵

检讨

浦江

《卷一·说佩送义门郑仲舒》《卷二·经筵录后序》《卷三·浦阳人物记序》《卷二十六·题何监丞画山水歌》《卷三十·前题》

赵友同

1364-1418

医官

太医院

御医兼

文渊阁

副总裁

浦江

晚辈

《卷三十·故九灵先生戴公墓忠铭》

陈  桱

 

翰林直学士

奉化

《卷三·治平类要序》《卷七·通鉴前编举要新书序》《卷五·长洲县丞杨君去思碑》《卷六·剡源记》《卷七·送能上人诗序》

子  元

 

 

钱塘龙井寺

 

《卷五·长洲县丞杨君去思碑》

项  昕

 

医士

 

永嘉

《卷十·项彦章像赞》《卷二十九·怀项彦昌》《卷十一·抱

一翁传》《卷十三·脾胃后论序》《卷十九·项止堂墓志铭》

滑  寿

 

儒医

 

许昌

《卷十·滑伯仁像赞》《卷二十九·怀滑樱宁》《卷十九·题

倪乐工琼花灯诗卷》

胡惟仁

 

仪真令

会稽

《卷二十七·庸道既别云自山北访桂同德胡舜咨而还》《卷二十九·寄胡舜咨》

刘养浩

 

 

 

 

 

《卷三·黄氏南薰楼会饮诗序》

赵彦方

 

 

 

 

 

《卷三·黄氏南熏楼会饮诗序》

赵太史

 

 

 

 

 

《卷三·黄氏南熏楼会饮诗序》

黄氏资深公

 

 

 

 

 

《卷三·黄氏南熏楼会饮诗序》

谢  肃

 

福建按察司佥事

上虞

《卷十九·密庵文集序》《卷二十九·喜谢密庵至二首》

祝彦明

 

浦江文学

三衢

《卷二十二·赠别祝彦明》《卷二·送祝彦明诗后序》

阿年

八哈

 

浦江县尹

畏兀儿

 

《卷二·浦江县修学记》《卷二·甘棠集序》

王德良

 

儒士

 

和阳

主动请文

《卷二·乐善堂记》《卷三·送扬州同知赴官序》

卫立本

 

 

 

范阳

 

《卷一·具庆堂铭》

刘师稷

 

浦江

主簿

汴梁

《卷一·容斋序》《卷二·送浦江主簿刘君满归序》《卷二·浦江县修学记》《卷四·跋鲜于伯机所制刘遗安寿词后》

楼彦英

 

浦江乡

巡检

义乌

 

《卷四·题楼彦英诗卷后》

  

1306-1377

 

 

浦江

 

《卷一·郑挺冠字祝辞有序》

徐进明

 

 

 

 

 

《卷一·答徐进明书》

朱原良

 

 

 

金华

 

《卷二·自得其乐斋记》

柳致明

 

 

 

 

 

《卷一·上苏伯修参政书代柳致明》

张  恕

1271-1343

县文学

浦江

乡先生曾与游

《卷四·张如心先生哀辞并序》

吴  深

1321-1341

儒士

 

兰溪

《卷四·吴原伯哀辞并序》

吴  沉

 

 

兰溪

《卷二十二·同子充浚仲游北山夜宿觉慈院》《卷二十二·舟次兰阴忆寄君善敬德濬仲诸友》《卷三十·前题》

陈士贞

1302-1346

石门书院山长

浦江

同门

《卷四·陈彦正哀辞》《卷四·陈府教圹记代作》

方  樗

?-1352

儒士

 

浦江

方凤之子

《卷四·祭方寿父先生文》

周伯琦

1298-1369

侍御夫

鄱阳

 

《卷六·守愚斋记》《卷六·三乐轩记》《卷二十三·周伯温侍御席上赋》《卷二十三·周御史家赏梅》《卷三十·前题》

楼  桢

1329-1342

 

 

浦江

姻家

《卷四·志楼祯殡记》

沈兼善

 

 

崇德

 

《卷六·六柳庄记》

参政

陈公

 

参政

四明

 

《卷六·日月牖记》

傅子昇

 

浙东帅府椽

义乌

桑梓之交

《卷七·送傅子异序》

董正仲

 

江浙左右司郎中

 

僚友

《卷八·送董郎中序》

真保君

 

江浙行中书左右司郎中

 

 

《卷八·送真郎中序》

杨百川

 

江浙分省都事

吴陵

 

《卷八·送杨都事序》

叶懋

 

谘仪

鄱阳

僚友

《卷八·送刘以顺诗序》《卷八·赠叶生诗序》

 

淮南

参政

桐川

 

《卷八·送钱参政诗序》

陈宗义

 

嘉兴路总管

汴梁

僚友

《卷八·送陈嘉兴序》

丁子仪

 

甫里

山长

湖州

《卷八·送丁山长序》

陈元礼

 

湖郡

太守

 

《卷八·送丁山长序》

沈之往

 

宣政

嘉禾

同仕

《卷八·沈院送行诗后序》

蒲察

文政

 

行军

镇抚

 

 

《卷八·赠蒲察镇抚诗序》

道衡

平公

 

 

永嘉

 

《卷五·道衡禅师平公画像赞》《卷八·禅海集序》

朝  宗

 

 

祁水

之南

 

《卷八·云深诗序》

殷德辂

1293-1353

平江

录事

华亭

 

《卷九·殷府君墓志铭》

金弘道

1297-1365

儒士

 

吴县

《卷九·止轩居士金君墓志铭》《卷二十三·对雨金达可送酒至》《卷二十三·病中承达可送小木椅》《卷六·族表金氏义门记》

申屠性

 

月泉书院山长

暨阳

同门

《卷九·申屠先生墓志铭并序》《卷二十·送屠彦德七首》

方  僖

1317-1362

隐人

 

暨阳

同门

《卷九·方大年墓志铭并序》《卷十四·题竹诗卷》

姚  翥

 

丞相掾

 

请文

《卷九·卫节妇墓志铭》

陈允文之子

 

 

 

柘城

 

《卷九·陈廉访扩记代孤子》

萧文质

 

浦江县大夫

大梁

 

《卷二·浦江县修学记》《卷二·喜雨诗序》

祝应升

 

浦江县学教谕

 

 

《卷二·浦江县修学记》

赵永新

 

 

 

浦江

 

《卷一·赵氏尊序堂碑》

叶  瓒

 

月泉书院山长

上饶

同僚

《卷二·送叶赞玉序》

乐仲举

 

某省

宣使

维扬

 

《卷二·黄氏归田序》《卷三·送乐宣使还省诗序》

宋汝章

 

隐士

 

 

 

《卷三·赠勾无山樵宋生序》

章  溢

1314-1369

御史

中丞

龙泉

 

《卷三·章氏家乘序》

郑子敬

 

儒士

 

浦江

同门

《卷四·重刻冲素处士墓铭后题》

倪  庆

 

 

 

 

姻娅

《卷四·跋倪夫人遗事后》

许  元

 

国子

博士

 

《卷四·刘镛字说后题》《卷二十·寄许存仁》

蔡履菴

 

 

 

 

 

《卷五·蔡履庵画像赞》

汪一诚

 

 

 

 

 

《卷五·汪一诚字箴并序》

葛  蒙

 

儒士

 

天台

《卷五·山泉说》

  

 

上海县主簿

临海

《卷六·上海横溪义塾记》

韩惟敬

 

从事

吴郡

僚友

《卷六·三乐轩记》

丁季周

 

郎中

 

 

《卷七·送丁郎中赴京师诗序》

路季达

 

浙省

理问

 

 

《卷七·送路理问序》《卷二十四·送路理问出使太原》

张  宪

 

官而隐

枢密院都事

山阴

忘年交

《卷七·玉笥集序》

平章公

 

开府

临安

 

 

《卷八·送董郎中序》《卷八·送真郎中序》《卷八·送冯员外序》《卷八·送陈嘉兴序》《卷二十四·题平章公所藏天马图》

卢  镇

 

常熟

州事

淮南

 

《卷七·琴川志序》

王  君

 

淮省

理问

维扬

同僚

《卷七·送王理问序》

冯员外

 

员外郎

 

 

《卷七·送冯员外序》

迈里

古思

?-1358

行院

判官

武威

 

《卷八·迈院判哀诗序》《卷二十·迈里古思公平寇并序》

章处士

 

 

 

 

 

《卷十·章处士像赞》《卷二十七·挽章处士》

夏祥甫

 

 

 

 

 

《卷十·夏祥甫像赞》

刘贞逸

 

 

 

 

 

《卷十·刘贞逸像赞》

李  珩

1245-1320

集学大学士

宛平

 

《卷十·李仲宾像赞》

蛰居生

 

 

 

 

 

《卷十·蛰居生赞》

陈  麟

1312-1368

慈溪

县尹

温州

 

《卷十·陈文昭监臣像赞、》《卷十五·元中顺大夫秘书监丞陈君墓志铭》

吴  瑛

 

天台

县尉

鄞县

请文

《卷十五·元赠亚中大夫台州路总管追封延陵郡侯吴君墓志铭》

夏荣显

1311-1365

 

 

四明

 

《卷十·真逸处十像赞》《卷十五·真逸处士夏君墓志铭》

夏  璜

 

 

 

四明

 

《卷十五·真逸处士夏君墓志铭》《卷二十七·对菊联句》《卷二十七·出游联句》

夏荣达

1314-1361

商贾

 

四明

 

《卷十五·元逸处士夏君墓志铭》

吕  复

 

医士

 

鄞县

 

《卷十·松风老人吕君像赞》《卷十七·沧州翁传》

钱春轩

 

 

 

 

 

《卷十·钱春轩像赞》

袁士元

 

平江路学教授

鄞县

 

《卷十·菊村先生袁君像赞》

袁  珙

1335-1410

相士

太常

少卿

鄞县

 

《卷十·袁廷玉像赞》《卷十三·四明袁氏谱图序》《卷十七·袁少卿廷玉传》《卷二十六·袁廷玉以所藏何思敬山水图求题为赋长句》

南宗定公禅师

 

住持

沙门

大慈山

《卷十·南宗禅师定公像赞》《卷十三·重刊禅林僧宝传序》《卷十八·大慈寺上蒙堂记》《卷十九·跋定武帖》

天元濬公禅师

 

大沙门

 

《卷十·风光轩赞并序》《卷十二·二灵山房记》《卷二十六·湖上对雨有怀天渊老禅》《卷二十六·承天渊天叙二禅师下顾适出不及一会而去诗以谢之》《卷二十九·寄天渊老禅》

天叙

禅师

 

 

 

 

《卷二十六·承天渊天叙二禅师下顾适出不及一会而去诗以师谢之》《卷二十九·梅檐为天叙师赋》

罗彦直

 

 

 

慈溪

 

《卷十·竹所铭》《卷十三·书画舫宴集诗序》《卷二十九·寄罗彦直》

沈  刚

 

 

 

 

 

《卷十·槐轩铭》

张与权

 

良医

 

余姚

 

《卷十·种德堂铭并序》《卷十六·生意垣赞并序》

王汉章

 

儒士

 

会稽

 

《卷十·拙守斋铭并序》《卷二十九·承德辉汉章二高士远顾赋此以寄》

施宏道

 

 

 

四明

 

《卷十·心耕斋铭》

章生蝉

 

 

 

 

 

《卷十·耘业斋铭》

李  善

 

 

 

东平

 

《卷十·人性皆善斋箴为东平李元善作》《卷十三·书画舫宴集诗序》

方士敬

 

 

 

四明

 

《卷十·求诸己箴箴为四明方士敬作》

骆先生

 

 

 

鄞县

 

《卷十·爱菊说》

唐  林

 

 

 

句章

学生

《卷十·唐林字说》《卷二十九·示唐生林》

唐起贤

 

 

 

句章

 

《卷十·唐林字说》《卷十二·一经斋记》

唐复礼

 

 

 

句章

 

《卷十·唐氏四子字说》《卷十一·唐二子传》

唐  辕

 

 

 

句章

学生

《卷十·唐氏四子字说》《卷十一·唐二子传》《卷十五·鄞沈明大墓志铭》《卷二十六·汪明府以画竹遗唐伯度求予题》《卷二十七·对菊联句》《卷二十七·出游联句》

唐荣祖

1296-1334

儒士

 

定海

 

《卷十五·元故处士唐君墓志铭》《卷十九·唐节妇姜氏墓志铭》

周  朴

 

 

 

慈溪

 

《卷十·朴太素字说》

某  瑄

 

 

 

 

 

《卷十·瑄蕴中字说》

许  原

 

定海

县丞

福建

 

《卷十一·许丞传》

觉智

圆明

 

 

慈溪

方外友

《卷十一·觉智圆明述禅师》

方景良

 

鸣鹤场司令

慈溪

 

《卷十二·春晖楼记》《卷二十·春晖堂诗》

方  原

 

儒士

 

慈溪

 

《卷十二·安节堂记》

方德原

 

隐人

 

慈溪

 

《卷十二·四景楼记》

黄炳文

 

 

 

 

 

《卷十二·蓬莱山房记》《卷二十九·寄黄炳文》(东海之上,达蓬山之阳)

王  在

 

 

 

余姚

 

《卷十二·爱日堂记》

夏叔宜

 

 

 

四明

 

《卷十二·百猿图记》《卷十四·米元晖烟雨图》《卷十四·题文与可盘谷图》

夏  赟

 

 

 

四明

 

《卷十二·九曲山房外记》

罗世华

1282-1363

儒士

 

慈溪

 

《卷十·罗氏五老赞》《卷十二·春风堂记》《卷十五·元故冲元处士罗君墓志铭》《卷二十五·题罗氏五老图乐府三解》

桂彦良

1321-1387

左长史

慈溪

 

《卷十三·东山赏梅诗序》

龙云从

 

都事

豫章

 

《卷十三·东山赏梅诗序》

王  桓

 

国子

学正

慈溪

 

《卷十三·东山赏梅诗序》

沈师程

 

 

 

东山

 

《卷十三·东山赏梅诗序》《卷十三·书画舫宴集诗序》《卷十四·题杨慈湖所书陆象山语》

刘  中

 

提学

临安

同门

《卷十三·东山赏梅诗序》《卷十三·书画舫宴集诗序》《卷十四·题庸道刘公浮海百韵》《卷十四·余豳公手帖后题》《卷二十六·庸道提学……云庄提学……》《卷二十七·庸道既别云,自山北访桂同德胡舜咨而还》

毛云庄

 

 

提学

天台

 

《卷十三·书画舫宴集诗序》《卷二十六·庸道提学……云庄提学……》《卷二十六.九月八日……云庄提学……共醉》

钱大有

 

 

 

钱塘

嘉兴

 

《卷十三·书画舫宴集诗序》

郑觉民

 

龙游

教谕

四明

 

《卷十三·求我斋文集序》

周原启

 

医士

 

金华

姻娅

《卷十三·赠医士周原启序》

秋  崖

 

 

鄞县

外友

《卷十三·送秋崖讲师往资教诗序》《卷二十六·寄秋崖讲师二首》

夏  禋

 

 

 

 

 

《卷十三·夏孝子诗序》

钱舜举

 

 

 

吴兴

 

《卷十四·跋钱舜举所临阎立本西域图》

孙伯敬

 

 

 

鄞县

 

《卷十四·跋孙伯敬所藏十八学士图》《卷十八·怡颜堂记》《卷二十九·寄孙伯敬兄弟》

孙伯濬

 

 

 

鄞县

 

《卷十四·跋孙伯睿所藏绛帖》《卷十八·怡颜堂记》《卷二十九·寄孙伯敬兄弟》

孙原道

 

 

 

慈溪

 

《卷十四·跋赵文敏所临兰亭序》

孙原理

 

 

 

慈溪

 

《卷十四·跋赵文敏所临兰亭序》

吉谟

雅丁

 

定海

县尹

西域

 

《卷十四·题马元德伯仲诗后》

倪可与

1324-1376

儒士

 

鄞县

与柳

贯游

《卷十四·倪仲权索予书所作诗文题其后》

  

1266-1327

翰林直学士

鄞县

 

《卷十四·米元晖烟雨图》《卷十四·题文与可盘谷图》《卷十九·跋袁学士诗后》

王士毅

1285-1356

典史

余姚

 

《卷十五·王先生墓志铭》

乌本良

 

儒士

授徒

钱塘

慈溪

《卷十五·元中顺大夫秘书监丞陈君墓志铭》

沈辉卿

1310-1369

儒士

 

鄞县

 

《卷十五·鄞沈明大墓志铭》

刘天祐

1295-1363

江浙行枢密院都事

钱塘

 

《卷十五·元赠江浙行枢密院都事刘君墓志铭》

萍居子

 

 

 

 

 

《卷十六·萍居解》

郁文海

 

 

 

 

《卷十六·郁文海像赞》《卷二十九·寄郁文海长老》

严宗道

 

 

 

姚江

 

《卷十六·苍云图赞》《卷二十九·宗道师曾许寻郑元秉春草图见寄诗以促之》《卷二十九·近造严宗道苍云轩见宋庸庵壁间旧题因借韵嗣赋》

仲猷

阐公

 

 

 

 

《卷十六·清泷砚铭并序》《卷十八·归庵记》《卷十九·山古迹记后题》

王嘉闾

 

官而道

广东道宣慰副使

余姚

 

《卷十六·王竹梅像赞》《卷十七·竹梅翁传》《卷十八·思爱菴记》《卷二十八·观雨忆竹梅翁》

源道渊

 

 

 

 

《卷十六·源道渊像赞》

罗  君

 

 

 

 

 

《卷十六·仁斋铭》

黄元辅

 

 

 

 

《卷十六·黄元辅小像赞》《卷十八·全有堂记》

赵彦嘉

 

 

 

浦江

《卷一·题樗庵像赞》《卷十六·樗庵箴并序》

李时勉

 

 

 

鄞江

 

《卷十六·李氏子字说》

张  员

 

隐人

 

吴越间

《卷十七·张妇传》

郑彦博

 

隐人

 

鄞县

《卷十八·谷口庄记》《卷二十九·寄郑彦博》

夏  璿

 

儒士

 

四明

学生

《卷十八·安贞堂记》

镜中

禅师

 

 

龙溪

 

《卷十八·檀特岩精舍记》

竺  昙

 

 

钱湖

 

《卷十八·四华世界记》

大梅常禅师

 

 

 

襄阳

 

《卷十九·大梅常禅师语录序》

龙渊

薮公

 

甘露寺沙门

四明

 

《卷十九·跋薮上人所书莲经后》

倪昌年

 

乐工

 

余姚

 

《卷十九·题倪乐工琼花灯诗卷》

宋  禧

 

繁昌

教谕

余姚

《卷十九·题倪乐工琼花灯诗》《卷二十九·怀宋庸菴》

《卷二十九·近造严宗道苍云轩见宋庸庵壁间旧题因借韵嗣赋》《卷二十九·闻耕隐庸庵诸公游山累日用深叹羡》

老  老

 

江浙行省左丞

 

 

《卷二十·平饶信诗并序》

吴  公

 

 

 

吴溪

 

《卷二十·吴集贤新堂诗并序》

赵谦斋

 

 

 

 

 

《卷二十·赠赵谦斋》

沈休文

 

 

 

 

 

《卷二十·和沈文双溪八咏》

李  康

 

儒士

 

桐庐

 

《卷二十·答李宁之》《卷二十二·寄宁之鹏南兄弟二首》

杨  恒

洪武中卒

儒士

 

诸暨

 

《卷二十·杨本初见访别后即寄》

郑佥宪

 

佥宪

 

 

《卷二十·郑佥宪授官南归》

赵  偕

至正末卒

隐士

 

慈溪

 

《卷二十一·哭赵隐君》

钟  律

 

儒士

 

 

《卷二十一·陪钟伯纪游溪南山》《卷七·春秋案断补遗序》

赵朝列

 

 

 

 

 

《卷二十一·谒赵朝列墓》

贾秉实

 

 

 

武强

 

《卷二十一·赠贾思诚》

李  恺

 

 

 

 

 

《卷十一·题李恺传》

王天锡

 

鹰房副总管

崞州

《卷二十二·舟发严陵承以愚天锡诸公追饯》《卷二十二·舟中有怀以愚天锡诸君子》《卷二十二·送别王天锡》《卷二十二·城东会饮送王天锡》

以  愚

 

 

 

 

《卷二十二·舟发严陵承以愚天锡诸公追饯》《卷二十二·舟中有怀以愚天锡诸君子》

刘仲修

 

儒士

 

清江

 

《卷二十二·送刘仲修》

刘彦英

 

 

 

 

 

《卷二十二·送刘彦英东还》

赵良恭

 

儒士

 

兰溪

《卷一·赵敬德画像赞》《卷二十二·舟次兰阴忆寄君善敬德濬仲诸友》《卷三十·前题》

云樵子

 

隐士

 

 

 

《卷二十二·云樵子》

王宗显

 

郡守

 

 

《卷二十二·投王郡守二首》

敖继公

 

信州

教授

长乐

 

《卷二十二·舟次兰阴忆寄君善敬德濬仲诸友》

栖碧

山人

 

 

 

 

 

《卷二十二·题栖碧山人卷》

胡练师

 

 

 

 

 

《卷二十二·送胡练师还山》

王  履

 

医士

 

昆山

《卷二十二·九日偕子充安道诸友游城东》

吕用明

 

 

 

 

 

《卷二十二·赠别吕用明》

倪仲德

 

 

 

 

《卷二十二·赠铁冠子倪仲德》

张子愚

 

 

 

 

《卷二十二·示全真张子愚》

沈仲悦

 

 

 

 

 

《卷二十三·孤女别主辞》

同佥公

 

 

 

 

 

《卷二十二·投同佥公》

杨  翤

 

 

江浙儒学提举

金陵

 

《卷二十三·同杨文举提学游虎丘》《卷三十·前题》

陈  肃

至正中卒

河南行省参政

无锡

 

《卷二十三·寄陈伯将学士》

陈太守

 

太守

 

 

《卷二十三·寄陈太守》《卷二十四·送归安丞》

蔡经历

 

经历

 

 

《卷二十三·次韵蔡经历病中述怀》

蔡郎中

 

郎中

 

 

《卷二十三·蔡郎中使还》

陈同知

 

同知

 

 

《卷二十三·送陈同知》

徐叔度

 

 

 

 

 

《卷二十三·徐叔度遗纨扇》

李道士

 

 

 

 

《卷二十三·题李道士鹤瓢》

张德机

 

 

 

宜兴

 

《卷二十三·宜兴张德机避兵吴门》

赵推官

 

提举

 

 

《卷二十三·送赵推官赴市舶提举》

让  师

 

 

 

 

《卷二十三·送让师还中竺》

徐孟岳

 

 

 

 

 

《卷二十三·次韵徐孟岳除夕行》

马太守

 

太守

 

 

《卷二十四·赋廉范五袴送马太守》

萧隐士

 

隐士

 

 

 

《卷二十四·题萧隐士卷》

归安丞

 

 

 

《卷二十四·送归安丞》

赵司令

 

司令

 

 

《卷二十四·送赵司令》

陈大参

 

 

 

 

 

《卷二十四·次韵寄陈大参》

张云门

 

 

 

 

 

《卷二十四·次韵忆张云门》

陈仲宣

 

 

 

 

 

《卷二十四·送陈仲宣东还》

毛南翰

 

提学

黄岩

 

《卷二十五·次韵毛彝仲提学》

骆以大

 

 

 

 

 

《卷二十五·近观以大鹤年和韵诸诗因借韵呈二君子并述已志云三首》《卷二十六·以大先生遗冬菊》《卷二十七·客中忆寄以大千里二先生二首》《卷二十九·寄骆以大》

千里

先生

 

 

 

 

 

《卷二十七·客中忆寄以大千里二先生二首》

叶守常

 

 

 

 

 

《卷二十六·题叶守常爱竹轩》

乌斯道

 

永新令

慈溪

 

《卷二十六·访鸟继善不值明日以诗见寄遂次韵答之三首》

安仲善

 

 

 

 

 

《卷二十六·甬尔精舍访安仲善书记》《卷三十·前题》

 

王  艮

1278-1348

淮东宣慰副使

诸暨

 

《卷二十六·王止善自呜鹤来访赋此以别》

魏福源

 

 

 

上虞

 

《卷二十六·题魏氏福源精舍在上虞下盖湖》

方梧竹

 

 

 

 

 

《卷二十六·对春雪寄梧竹翁二首》《卷二十九·寄方梧竹》

夏君衡

 

 

 

 

 

《卷二十六·十一月十日,纪宗正、夏君衡……且寄孔昭》《卷二十九·承君衡叔干远送赋此以别》

陈节判

 

 

 

 

《卷二十六·揖月楼歌为陈节判赋》

纪宗正

 

 

 

 

 

《卷二十六·十一月十日,纪宗正、夏君衡……且寄孔昭》《卷二十九·寄纪宗正》

叶  恒

 

余姚

州判

鄞县

 

《卷二十六·海堤行为叶敬常州判赋》

叶仲容

 

 

 

 

 

《卷二十六·游山至叶仲容家饮散因为醉歌》

胡仲厚

 

 

 

 

 

《卷二十六·胡仲厚为予写陋容诗以谢之》

方德胜

 

 

 

 

 

《卷二十六·蓬山新楼歌为方德胜赋》

叶孔昭

 

 

 

 

《卷二十六·题何监丞画山水歌》

杨  芮

 

儒士

慈溪

 

 

《卷二十七·哭杨大章先生二首》《卷十四·题杨慈湖所书陆象山语》

止  公

 

 

 

 

 

《卷二十七·访止公于文溪》

沈隐君

 

 

 

 

 

《卷二十七·寄沈隐君》

李盘石

 

 

 

 

 

《卷二十七·星菊李盘石家菊有同本异花一紫九黄者》《卷二十七·瑞莲李盘石家莲有双花并实者,欲以是扁其堂,求予为记》

李  帅

 

 

 

 

 

《卷二十七·李帅家烹鹤见饷》

 

 

 

 

 

《卷二十七·骆郑二君子见访赋绝句八首》

 

 

 

 

 

《卷二十七·骆郑二君子见访赋绝句八首》

钱仲仁

 

 

 

 

 

《卷二十八·和陶渊明移居二首并序》《卷二十六·寄钱仲仁》

桂同德

 

儒士

教授

四明

 

《卷十三·书画舫宴集诗序》《卷二十七·庸道既别云自山北访桂同德胡舜咨而还》

张常侍

 

 

 

 

 

《卷二十八·和陶渊明岁暮答张常侍一首》

张藻仲

 

 

 

 

 

《卷二十八·题张藻仲竹木》

巽上人

 

 

 

 

 

《卷二十八·题巽上人游息轩》

张静虚

 

 

 

 

 

《卷二十八·次韵答张静虚》《卷二十九·伏承静虚翁以所和咏贫士诗见寄为赋四韵》

张克问

 

 

 

余姚

 

《卷二十九·迟九思不至》《卷二十九·九思发背弥月心甚念之忽得安字喜而有赋》

胡仲孚

 

 

 

 

 

《卷二十九·寄胡仲孚》

宋廷臣

 

 

 

 

 

《卷二十九·寄宋廷臣》

方盛斋

 

 

 

 

 

《卷二十九·寄方盛斋》

叔  干

 

 

 

 

 

《卷二十九·承君衡叔干远送赋此以别》

胡宗器

 

 

 

 

 

《卷二十九·寄胡宗器》

张天明

 

 

 

 

 

《卷二十九·寄张天明》

茅元礼

 

 

 

 

 

《卷二十九·寄茅元礼》

李仲彬

 

 

 

 

 

《卷二十九·寄俞伯熊兼柬李仲彬》《卷二十九·承李仲彬远顾赋此赠别》

俞伯熊

 

 

 

 

 

《卷二十九·寄俞伯熊兼柬李仲彬》

宋思贤

 

 

 

 

 

《卷二十九·怀宋思贤》

王国臣

 

 

 

 

 

《卷二十九·王国臣以龚翠岩先生所画梨树幽禽图见赠赋此》

王  澄

1269-1341

儒士

 

浦江

 

《卷二十九·承德辉汉章二高士远顾赋此以寄》

张宣仲

 

 

 

 

 

《卷二十九·哭张宣仲》

陈中复

 

 

 

 

 

《卷二十九·怀陈中复》

蒋彦章

 

 

 

会稽

《卷二十九·蒋彦章来访别后怀之》

杨季常

 

 

 

 

 

《卷二十九·访杨季常于陈山回途有述》

袁桂芳

 

 

 

 

 

《卷二十九·秦湖渔隐为袁桂芳赋》

郑  渊

1326-1373

儒士

 

浦江

《卷三十·前题》

姚广孝

 

太子

少师

姑苏

 

《卷三十·前题》

张士谔

 

 

 

 

 

《卷三十·前题》

徐  元

 

新昌县主簿

兰溪

 

《卷三十·前题》

黄  宾

 

 

 

豫章

 

《卷三十·前题》

 

戴良书

 

 四、展柜

 《四库全书》提要》、《明史·戴良传》、《浙江通志》、《光绪浦江县志》、

《金华征献略·忠义传》、《浦阳建溪戴氏宗谱》、《九灵山房集》三十卷,

《戴良集》 李军、施贤明校点   吉林文史出版社

《浙东三作家研究》(宋濂、刘基、戴良) 魏青著   齐鲁书社出版

   《戴良研究文集》               主编戴关土    中国文史出版社

   《抱道之遗士》                       首都师大研究生袁宗刚

   《戴良及其文学研究》              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罗海燕

五(展示图版)   

 1—1   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九灵山房集》三十卷,元戴良撰。良为余阙之弟子。元亡后追念故君,不食明禄,幽囚以死,终不易心。可谓下不负师,上不负国。其诗神姿毓秀,亦高出一时。

 1—2   四库全书总目·九灵山房遗稿提要

九灵山房集遗稿五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元戴良撰。良有《九灵山房集》,已著录。初,良集世罕传本,国朝康熙间,其里人张以培搜釆诸书,辑为此本,傅旭元为刊板,而秀水曾安思又为校订编次。今海内藏书咸登秘府,良之全集复出,此本掇拾残阙,已可不录,以世所通行,且以培等掇拾补缀之勤亦不可没,故附存其目焉。

 

 2   钦定四库全书·九灵山房集提要

《九灵山房集》三十卷,元戴良撰。良,字叔能,浦江人。尝学文于柳贯、黄溍、吴莱,学诗于余阙。《明史·文苑传》:明太祖初定金华时,用为学正,良弃官逃去。至正辛丑,顺帝用荐者言,授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后至吴中依张士诚,知士诚不足与谋,挈家浮海至胶州。欲间道归库库军。库库即世所称王保保,百战以图恢复者也。会道梗不达,侨居昌乐。洪武六年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十五年征入京,欲官之,以老疾辞。太祖怒,羁留不释。次年四月,卒于京师,然迄未食明禄也。良世居金华九灵山下,故自号九灵山人,其集曰《山居稿》,曰《吴游稿》,曰《鄞游稿》,曰《越游稿》。后跋又云“集外有《和陶诗》一卷”。良诗风骨高秀,迥出一时,眷怀宗国,慷慨激烈,发为吟咏,多磊落抑塞之音。故其《自赞》谓“歌黍离麦秀之音,咏剩水残山之句。”苏伯衡赞其画像,亦谓“其跋涉道途,如子房之报韩;其彷徨山泽,如正则之自放”云。

 

 3 明史·戴良传

    戴良,字叔能,浦江人。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学古文于黄溍、柳贯、吴莱。贯卒,经纪其家。太祖初定金华,命与胡翰等十二人会食省中,日二人更番讲经、史,陈治道。明年,用良为学正,与宋濂、叶仪辈训诸生。太祖既旋师,良忽弃官逸去。辛丑,元顺帝用荐者言,授良江北行省儒学提举。良见时事不可为,避地吴中,依张士诚。久之,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间行归扩廓军,道梗,寓昌乐数年。洪武六年始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太祖物色得之。十五年召至京师,试以文,命居会同馆,日给大官膳,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明年四月暴卒,盖自裁也。元亡后,惟良与王逢不忘故主,每形于歌诗,故卒不获其死云。良世居金华九灵山下,自号九灵山人。

 4    浙江通志

戴良(1317-1383),字叔能,浦江九灵山下(今属诸暨马剑镇马剑村)人。自号九灵山人。幼年不屑科举,曾学医于朱震亨,学经史古文于柳贯、黄溍、吴莱,学诗于余阙。博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精于医学,尤工文辞。初为月泉书院山长。朱元璋定金华,邀讲论经史和治国之道,担任学正。不久弃官隐逸。元顺帝(1333-1368)时,任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朱元璋军平定浙东,即避地吴中。闻张士诚用至正年号,开藩于吴,前往依之,后见张不能成事,携家泛海胶州,拟间道往投元将扩廓,因道阻未能到达,遂侨居昌乐多年。元亡后,不忘故君旧国,决不仕明。明洪武六年(1373)南还,改姓埋名隐于四明山,常和流寓其间的故元耆儒遗老宴集赋诗。十五年,被朱元璋召至京师,授以官职,以年老多病固辞。因忤逆太祖旨意,终于入狱。在狱中,作书告别亲旧,拳拳以忠孝大节为语。次年卒于狱中,或说出于自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诗“神姿疏秀,亦高出一时”。著有《春秋经传考》32卷,《和陶诗》1卷,《九灵山房集》30卷。

 

 5 天机流动轩记  陈樵

   形而上者神,形而下者气,有神而后有气。神曰性情,而气曰阴阳。天人大小虽殊,气出于神则一也。

仙华戴君叔能,引泉为沼,作室沼上,金鳞隐现,光景摇动。廷心余公署其榜曰“天机流动”。主人开轩临水,顾而乐之曰:“泉流亹亹,不舍昼夜,道之体也。意者天之性情,实使之耶。古之君子,诚有取乎是否耶?”余谓泉流不息若营卫,然机出于性,而天地之性,卒莫之知者,天机也。是岂有使之然者哉?盖视听言动、男女饮食,皆人也营卫行息出入,而吾未尝与焉者,天也。以观乎天,则阴阳相继,泉源流衍,而天地未尝与焉者,天也。圣人无欲无为,无闻无见,人只见其一嘘一吸,元气流行,则几于天矣,而不知圣人以身为度。使男女饮食,各当其分,则人道立,覆帱若天地矣。虽若是,以我观我,舍人从天,则与天为二,孰能一之?一则天矣。发育万物,非无为者,其孰能与于斯乎?

君属予记,疏其说以为记。

 6   九灵山房记   乌斯道

   金华云林先生以《九灵山房图》示斯道,斯道问其故,先生曰:“金华多高山,西去逾百里有属邑曰浦江,其山为最高;又西去百余里为九灵山,九灵山于诸山又最高。蜿蜒扶舆,曲折起伏,灵气不泄,萃为九峰,因以名焉。其左右后先,层峦叠,飞翔奔走,绮碧辉焕,虽杖履之乐于登陟者,亦莫得其梗概焉。吾有先人之敝庐实处其中,置琴一张,书万卷,松篁梅桧之属,郁乎苍翠。先人之邱陇,诸父昆弟咸在,而吾乃宦游淮泗,宿留齐鲁之邦。值兵乱,蹈巨海,又东至于四明。阅岁滋久,思返乎故庐,视桑梓,洒扫邱陇,洽诸父昆弟,聚子姓教养之。暇则采山钓水,优游咏歌,以终夫天年。而道路犹阻绝未获也。吾虽神游故山,然未尝不西向而兴慨焉。今览是图于寓室,庶九灵山在衽席之上,而吾亦不知其身之客也。吾将记是,恐衋于心,子为我记之。

 7    九灵山房  全祖望

     吾怀九灵翁,大节如孤鸾。浮海未得遂,辗转九洞天。

如何变姓名,尚为弋者弹。高皇不能屈,余生终自残。

未闻翘车士,乃以牢狱填。诸公不强谏,史册足长叹。

黄竹夜泪落,白龙亦神寒。至今永乐寺,悽怅云林烟。

嵯峨君臣义,不以夷夏迁。高皇提日月,赤手洗幽燕。

九灵所遭遇,尚与余蔡悬。疑或可无死,巽辞得生还。

不见东维子,平定巾栾栾。暂下读书台,卒返三泖间。

重渊见李黼,完节要无愆。而士各有志,不忘丧其元。

高皇亦色动,晨星黯长干。滔滔江河下,大节良所难。

       为我寓公重,山房永勿谖。                  

           全祖望 清代学者、文学家。

 

  8  书天机流动轩卷后

良盛年时,识豳国余忠宣公于浦江官舍。公方持使者节行县,欲执弟子礼,莫可也。后游郡城,遂因论诗,获质所疑于公。公为书此四篆以遗,盖良所居轩匾也。携归山中,乡友宋君景濂首为赞一通,且贻书东阳陈君君采记之,而金华胡君仲伸、乌伤王君子充、麟溪郑君仲舒,皆先后为文以寄,即尝命工刻置轩壁矣。

亡何天下大乱,在在兵起,乃一切委弃,避地海隅。及以垂暮之年,归视故居,轩虽苟完,而壁间旧刻无复存者。急探行橐,仅得公所书亲迹及四君记文拓本而已。景濂之赞,亦竟不可追踪,卷中跋语,则后所追为者也。于是公以淮南行省右丞死节安庆,君采以处士死于乡,入国朝,景濂以翰林学士责死西土,子充以翰林待制斥死北地,仲伸亦以儒学教授寄死野人家。同时流辈,凋落殆尽,独仲舒以前朝故官,家食无恙,然亦颓然老矣。由前及今,俯仰未三十载,而变幻不常如此。所恃以持久者,惟字画与文章。又未知去此三十载,其字与文与所蓄之人,还能相守如今日否?学佛之人,指幻境为空华,岂不信然欤!良既以四篆四记联之为卷,而复详著其始末于后,暇日一取阅之,安得不为之三叹乎!

元黓阉茂(壬戌)之岁夏五月既望

九灵山人戴良书

9 九灵山与戴良

九灵山,在马剑村后,海拔875米,蜿蜒扶輿,曲折起伏,灵气不洩,萃为九峰,故称九灵山。《浦阳建溪戴氏宗谱·宗祠建碑记》:“马剑地处婺、杭、越三郡之交,溪山清邃,岩谷雄伟,九灵山拱其北,剑水潆其南,东引泄岭,西控湖溪,为南省最胜地。”

    九灵先生之所以异于人者,固学问之所致,亦兹山之所钟奇毓秀者也。人之杰,未始不由乎地之灵,自古而然也。…而兹山之所以闭其灵、蓄其气,实有待于先生也。今因先生而九灵山见之,歌咏传之,四方幽士之所寻访,贤士大夫之所企想,且将与富春少室联芳汗简,并耀千古。又岂非先生而兹山所降,兹山又因先生而显也。——揭汯

   云林先生长金华名胜之区,而读书求志,则在夫所谓九灵山者,先生资山之灵,懿以文德,蓄极不试,将惧永湮,遂北游万里,观乎中国,然一莫之遇焉。——胡惟仁

 

10、戴良与戴氏宗祠

《浦阳建溪戴氏宗谱》:“吾戴氏发族已久,祠庙未建,惟存基一区,祖先相传,为十七世祖九灵公遗迹。

…于是裔孙龙田、乐清、襟三,偕同族长国屏暨国藩、国彦,会同嘉言等房捐资兴工,即元代九灵先生所遗基址稍徙西南,建中堂五楹,中为寝室,左右为昭穆位,川堂三架,拜厅一座,颜曰:‘孝思堂’。

戴殿泗《风希堂集》一零五页《伯兄履斋府君行状》:“岁丁亥,年三十二,以宗谱既定,则宗祠不可复缓,而族中无资,惟九灵公遗宅,名祠堂基者尚存。”又一零八页《戴氏宗祠进主祭文》:自镇越公始居建溪,绵延至今,九百余年,惟乾隆丁亥,合族众孙等,谨因提举公旧基肇建祠庙,仰承祖宗之灵”。

家园幽旷宗祠颓,遗址常留屹先绪。山人舍宅为宗祠。——戴聪

九灵公,捐旧祠基四亩五分。—《宗祠捐田捐银记》

现在戴氏宗祠的祠址,就是戴良在马剑的住宅基址。

 

 11、 祭云林先生文    翰林博士方孝孺

         斯道与宋,俱迁南东;文献卓然,婺为之宗。

各尊所闻,丕绪大统;风行日临,山立海涌。

有元之衰,耆老沦亡;惟四先生,扬其末光。

懿文太史,事明天子;长山华川,内外鼎峙。

惟九灵公,远踪自藏;嬉游物表,不耀其章。

譬诸宝器,致用先毁;顾瞻四杰,丧其三矣。

幸公尚存,为学者师;孰是寡佑,一老不遗。

自昔圣贤,莫不有死;死有可传,祸福同轨。

公之表著,实不可磨;视彼区区,奚足少多?

前有千祀,后有万世;百年之间,盖不必计。

人囿大化,如冰在川;成坏斯须,焉可控抟?

有尽之形,归诸造物;其无尽者,终古不没。

得失之理,公已无疑;我独何悲?伤道之微。

星辰在上,江河在下;孰扶其衰?尚俟来者。

           呜呼哀哉!   

 

 12、挽九灵先生诗(有序)  太子少师  姚广孝

   先生捐馆久矣,其子和之训科,今年考满赴京听选,过余相见,因言先生临终念佛,端坐书偈,脱然而去。余心感之,遂成二偈以悼之。余年八十,旦夕西归,必与先生相会华林宝池之上。咏此二偈,同发一笑也。偈曰:

云林幽隐貌清臞   胸次含藏万卷书; 净业晚修同少傅, 乐邦长往似龙舒。

深潜涧谷注《麟经》,志向西方德愈馨;端坐真归元不去,九灵山色自青青。

永乐十二年(1414)仓龙甲午冬十月九日

书于京都崇礼街之官廨

 

  131    像赞

其神之清,秋高露寒,而青田鹤鸣也;其气之温,光含辉潜,而充然如赤琼也;其文之昭,盆盎纷如,而古罍洗独精明也。具此三美,所以敛英毅而集众长,葆醇熙而孚群情也。懿哉斯人,盖智遍乎物,行饰乎躬,而学本乎诚者也。

翰林学士 金华宋濂

温温乎容貌之可即,抑抑乎威仪之有媺。迹虽寄乎朝,着而与充诎者殊科,志常慕乎山林,而与矫崛者异轨。长松之阴,消揺曳屣,人殆疑其为遁世之逸民,而不知其为抱道之君子。吾尝观其饬躬,而操践端实,缵言而论著宏侈。可谓其行则儒,其文则史者矣。

                    金陵 杨翮

 13—2

九灵先生捐馆之八年,伯衡过其乡邑,从其子礼拜其遗像,追为之赞曰:

绪接二戴之后,道探两汉之上,卓尔为人中之英,隐然负海内之望。威仪文采,尚莫能仿佛,精神心术,矧可以名状。其跋涉道途也,类子房之报韩,其彷徨山泽也,犹正则之自放。世今若山斗之共仰,公遂驾风霆而长往。后死者之瞻遗像,安得不慨斯文之将丧也与!

                             翰林院编修 金华苏伯衡

萧萧乎冰雪之姿,济济乎山林之服,萃和气以中充,蔼高标而外肃。虽著述之富,有年于兹,而进修之功,惟日不足。庶几儒林文苑之间,继昔贤之芳躅,吾安得为之执鞭,参翱翔而追逐。

                       翰林院待制 义乌王袆

 

  14 戴良其诗其文

其诗

诗风高秀,迥出一时,眷怀宗国,慷慨激烈,发为吟咏,多磊落抑塞之音。              ——《四库全书·九灵山房集提要》

质而敷,简而密,优游而不迫,冲澹而不携,上追汉魏之遗音,其复自成一家者欤?             ——翰林待制王袆

在元末诗坛,除杨维祯之奇崛,倪瓒之淡雅外,戴良又以慷慨激烈之音,别树一帜。              ——台湾包根弟

其文

其文叙事有法,议论有原。不为深刻之辞,而亦无浅露之态;不为纤秾之体,而亦无矫亢之气。盖其典实严整,则得之于柳先生者也;缜密明洁,则得之于黄文献者也;而又加之以舂容丰润,故意无不达,味无不足。                           ——秘书少监揭汯

   …点评诗文书画,精辟深刻。题跋文形式比较灵活,所写内容亦多随感而发,故此类点评虽用语不多,但往往寥寥数语,或妙喻,或对比,即能道出所评对象的精妙之处。于此颇见戴良的见博识深、语言功力及其审美好尚。                      ——教授魏青

在散文创作史上,开启了明代小品文的先声     ——教授洪琴仙

前人评论戴良,多重其诗,其实他的文比诗好。 ——文学家邓绍基

 

15、浙江通志

戴良(1317-1383),字叔能,浦江九灵山下(今属诸暨马剑镇马剑村)人。自号九灵山人。幼年不屑科举,曾学医于朱震亨,学经史古文于柳贯、黄溍、吴莱,学诗于余阙。博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精于医学,尤工文辞。初为月泉书院山长。朱元璋定金华,邀讲论经史和治国之道,担任学正。不久弃官隐逸。元顺帝(1333-1368)时,任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朱元璋军平定浙东,即避地吴中。闻张士诚用至正年号,开藩于吴,前往依之,后见张不能成事,携家泛海胶州,拟间道往投元将扩廓,因道阻未能到达,遂侨居昌乐多年。元亡后,不忘故君旧国,决不仕明。明洪武六年(1373)南还,改姓埋名隐于四明山,常和流寓其间的故元耆儒遗老宴集赋诗。十五年,被朱元璋召至京师,授以官职,以年老多病固辞。因忤逆太祖旨意,终于入狱。在狱中,作书告别亲旧,拳拳以忠孝大节为语。次年卒于狱中,或说出于自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诗“神姿疏秀,亦高出一时”。著有《春秋经传考》32卷,《和陶诗》1卷,《九灵山房集》30卷。

 

16   《九灵自赞》

识字不如扬子云,摛辞不似沈休文。胡为而有沈之瘦,胡为而有扬之贫。观汝之生,盍视汝真。以不死不活之眼,而欲览八咏之风致。以半饥半饱之腹,而欲吐四赋之清新。此所以乱叔敖于优孟,辱中郎于虎贲也乎。若乃处荣辱而不二,齐出处于一致,歌黍离麦秀之音,咏剩水残山之句,则于二子盖庶几乎无愧。

这首自赞是戴良的自我剖析,分析深刻,语言俏皮生动自赞中,他用“瘦”、“贫”二字刻画自己形象及存在状态。“欲览八咏之风致”、“欲吐四赋之清新”,体现了戴良在文学上的追求;“处荣辱而不二,齐出处于一致”,体现了戴良的生活态度;“歌黍离麦秀之音,咏剩水残山之句”,则是戴良晚年诗歌所想要表达的主题。表示了坚持操守的信心和决心。

 

17   《寄妇》诗

结发为夫妇,所愿在偕老。谁知头白来,丧乱不相保。

我昔从一官,携汝登远道。芙蓉荡风波,宁有几时好。

犹记东门日,别归方草草。再拜前致辞,幽咽不能道。

手提小儿女,恸哭向秋昊。讵识是生离,积骨白浩浩。

汝归终可安,我去事转艰。家既异畴昔,去住亦俱难。

况乃毕婚嫁,百费萃兹年。内方抚群小,外复给上官。

日夜声嗷嗷,孰与分忧煎。夫妻不同苦,不如寡与鳏。

汝幸毋我尤,我行偶迍邅。人道无终乖,天运久亦还。

岂复长流荡,庶往共饥寒。

寄妇诗,主要表达了戴良作为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愧疚之情。该诗饱含深情,不但写出戴良的愧疚之情,还表达了对妻子这些年为家庭无私付出的感激,体现了戴良内心细腻的感情。在国家巨变、己志得不到实现时,戴良将目光转向了自己的亲人,让读者看到他温情的一面。

 

 

 18    《忆子》诗

      绵绵我瓜瓞,引蔓空尔长。有子将得力,弃之往他乡。

他乡与故里,两地永相望。独有中天月,远照双松堂。

双松我所植,念之犹不忘。况复儿与女,不见今六霜。

大儿踰弱冠,有姊同已长。想当望我时,齐行松树旁。

见树不见父,鸣咽泪成行。小女年尚穉,与弟走踉跄。

相呼戏树下,何处褰父裳。反哺有慈乌,跪乳有羔羊。

人事独睽乖,俛仰我心伤。

忆子诗,表达了戴良对儿女的深切思念及愧疚。身为人父,未能在家照顾自己的孩子,却只身漂泊天涯。念及那“见树不见父,鸣咽泪成行”的孩子,怎能不心酸?表达了自己未能尽到为人父之责的愧疚,感情极为真挚。

 

     19  《思弟》诗

将老计转拙,故里不得安。兄弟各东西,何用保余年。

前时吴山上,与汝酌东轩。已知是久别,杯行泪如泉。

征夫怀往路,居士恋故山。音容从此隔,望望两心酸。

去冬得汝书,知汝病未痊。道远不能顾,掩书一长叹。

迩来频梦汝,喜汝无病颜。生死方未知,谁能诘其端。

自嗟农家子,止合老田园。才疎学更误,遂为尘网缠。

晩节益零落,何日得归旋。仰视云边雁,群飞必相连。

徘徊失所从,怆然摧心肝。

思弟诗,表达了对“徘徊失所从”弟弟的挂念之情。自古云兄弟如手足,天边大雁“群飞必相连”,而如今却与弟分隔天一涯,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回忆起与弟在吴山话别时,“杯行泪如泉”的情景,将兄弟之间的骨肉亲情写的非常生动。

 

 20   戴良年谱

元仁宗延祐四年丁巳

公讳良,字叔能,号九灵山人,一号云林居士,又号能轩,复号嚣嚣生。五月

十三日,生於九灵山下马剑桥上。

泰定帝泰定元年甲子  年八岁。

初,公母有疾,公以母命育於姊。是岁,姊归邑城趟氏,携公以行。

顺帝元统元年癸酉  年十七岁。

年逾弱冠,从柳翰林游,前後几十寒暑。    

至元三年丁丑  年二十一岁。    

至元丁丑,任为月泉书院山长。

至元四年戊寅  年二十二岁。

七月,母病归而,丁母刘夫人忧,居山中。

至元六年庚辰  年二十四岁。

冬,就室赵氏。自後筑室居邑城西门外。

至正二年壬午  年二十六岁。

柳文肃卒于燕京。公持心丧经纪其家三年。且与宋濂辑《待制集》。

至正十九年己亥  年四十三岁。

     太祖取婺州,以王宗显知府聘,戴良为郡学学正。王守没,即去。居郡东门外。

至正二十一年辛丑  年四十五岁。

公居郡城东门外,以张士诚荐授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擧、奉训大夫。

至正二十二年壬寅  年四十六岁。

是岁公赴儒学提举任,留居吴门。

至正二十六年丙午  年五十岁。

春,公自吴中至家经嘉兴、杭州、富阳、场口、古城至家。秋自

定水泛海,渡黑水,抵东莱,寓昌乐。次年南还。

至正二十七年丁未  年五十二岁。

公改姓名居定海。与县尹汪逐斋交最密。

洪武十五年壬戌  年六十六岁。

秋,明祖自四明客邸召公,十一月廿四日至至京,留会同馆,光禄寺给膳,欲官之。以老病固辞,忤旨。

洪武十六年癸亥  年六十七岁。

以今年四月十七日巳时,以疾卒于金陵寓舍。

 

21、戴良著作,《九灵山房集》30卷

《九灵山房集》三十卷,为马剑戴氏笫十七世祖戴良所作遗稿。戴良生前已经开始编次其诗文稿,并以《九灵山房集》命名,早在元代至正二十五年揭汯就为之作序。明代洪武十六年戴良去世后,其幼子思乐,去四明戴良寓所寻觅取回遗稿,由长子思礼和从孙伯初校编,然后由良之曾孙旒(字彦瞻)刻梓。《浦阳建溪戴氏宗谱·周元生送戴和之往四明收九灵先生遗稿》:

匹马西风入四明,落花飞絮送行人;

知君先子遗经在,收拾还家拟典型。

《九灵山房集》其中有《山居稿》七卷、《吴游稿》七卷、《鄞游稿》九卷、《越游稿》六卷,外集一卷,补编二卷。前有揭汯、宋濂、王祎、桂彦良序及年谱,后有戴旒正统十年(1445)原跋及乾隆三十七年(1772)戴殿江跋及戴殿江戴殿泗编纂年谱。

前二十九卷中有诗三百八十八题五百八十六首;文二百七十二篇;外集一卷有时贤的颂赞十九篇、祭文二篇及赵友同所撰《墓志铭》。

《春秋经传考》32卷,佚。

 

柱楹联: 墨池新水春還满     書阁晴雲晚更飛

       德义既高不求爵禄   文章之美故有承师

        一代文章高北斗   千秋節義重靈山

 

戴思恭馆

一、前言

二、戴思恭石雕像(坐式)上方文字【历事三朝   太醫院使  阅岁二纪】

注:三朝是:洪武、建文、永乐。二纪:十二年为一纪,即在朝二十四年。                          

1、明史列传

戴思恭,字原礼,号肃斋。元泰定元年至明永乐三年。浦江人。受学于义乌朱震亨。震亨师金华许谦,得朱子之传,又学医于宋内侍钱塘罗知悌,知悌得之荆山浮屠,则河间刘守真门也,震亨医学大行,时称为丹溪先生,爱思恭才敏,尽以医术授之。洪武中征为御医,所疗治立效。太祖爱重之,燕王患瘕,太祖遣思恭往治,见他医所用药良是,念何以不效,乃问王何嗜。曰:“嗜生芹”。思恭曰:“得之矣”。投一剂,夜暴下,皆细蛭也。晋王疾,思恭疗之愈已,复发即卒,太祖怒,逮治王府诸医。思恭从容进曰:“臣前奉命视王疾,启王曰:今即愈,但毒在膏肓,恐复作,不可疗也。今果然矣。诸医由是免死。思恭时已老。风雨辄免朝。太祖不豫,少间出御右顺门,治诸医侍疾无状者,独慰思恭曰:“汝仁义人也,毋恐”。已而崩。太孙嗣位,罪诸医,独擢思恭太医院使,奉政大夫。永乐初,以年老乞归。三年夏,复征入,免其拜,特召乃进见。其年冬,复乞骸骨,遣官护送,赉金币。逾月而卒。年八十有二。遣行人致祭。著有《证治要诀》《证治类元》《类证用药》诸书,皆隐括丹溪之旨。又订正丹溪《金匮钩元》三卷,附以己意。人谓无愧其师云。

2、御制祭文

维永乐四年岁次丙戌二月壬戊朔越二十六日丁亥,皇帝遣行人翁绶,赐祭于太医院使戴原礼。惟尔出自儒家,精于医术,朕昔在藩国,忽撄奇疾,更数医弗效,积久愈剧,乃召尔于金华。尔至,施不数剂,去其固滞,遂底平宁。朕心眷念,未尝忘之。由是获事皇考,屡膺恩宠。朕缵承大统,尔朝夕左右,复继前劳。顾年齿日衰,特赐休致,归于田里,以养馀年,谓可不时而召见也,何期一疾,遽然长逝?朕之伤悼,良切于怀。兹特遣人,祭以牲体。尔尚有知,服斯谕祭。

 

4—1玉音“仁义”二字辽府书并跋

太医院使戴原礼,精于医学。昔我太祖高皇帝,尝嘉其能,以仁义为心,特赐此“仁义”二字,以宠异之。暇日来谒余,口陈其事,余不胜感叹,为大书之。尚益懋厥功,以副先帝至意可也。

辽王朱植为太医院使戴原礼书。

 

 4—2庆府仁义赞

太医院使戴原礼,家世医也,存心济物,誉称乡邑,用荐者言,擢居是任,出入禁闼,夙夜小心,恪恭厥职。高皇帝尝谓之曰:“老戴仁义人也”。由是求文于余,故余为此语以赞之:“天赋善性,乃心之德;立己爱人,惟居安宅;制事有宜,道由正直;造次克念,无怠无忒;先皇锡言,圣贤之则”。

庆王朱栴为太医院使戴原礼作。

 

 

5、肃府亲王朱楧仁义跋

洪武壬午之岁,季秋之月,余觐于京,实圣主受命中兴之年也。厥后,太医院使戴原礼来谒而告曰:“昔事皇上,从游晋邸克勤,太祖每嘉其能,其‘仁义’而褒奖之”。辽之贤王大书二字,以揭于前;庆之贤王,复赞于后。余之匪才,固不足齿,录而求之谆谆,岂可听之藐藐?因是不自揆量,僭书于后,盖仁者推己之心,以及于人。本乎天赋之自然,不假作为义者;本乎心之所发,而处事自合其宜。故《鲁论》有云:“回心三月不违仁,其馀日月至焉”。诚能兼备,岂不为君子人与?尔原礼世业岐黄,又兼儒雅,学奥文粹,世医莫能有过之者,然而立行全成,推仁义之心,济人利物,上不负高皇之言,下不负贤王之意,始终其美,不亦宜乎?

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朔日。

                  

 

6、仁义赞     翰林学士兼太常少卿河南  高逊志

太医院使金华戴公,以硕学奇术,早事孝陵,特受知遇,尝顾谓曰:“汝读书有仁义,在医流中非他臣比也”。公拜稽首不敢,当朝之公卿大夫咸闻知之。辽王殿下,素善笔札,乃大书“仁义”二字以贻公,于是装潢成轴,昕夕瞻仰,复俾逊志识于下方,谨拜稽首,述赞曰:

厥初鸿蒙,二仪奠位;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惟昔大圣,全体浑然;生知安行,为法后贤。

懿兹秉彝,推以立教;凡厥有生,是则是效。

国有元老,学粹术精;医师巨擘,早事孝陵。

保卫圣躬,夙受知遇;玉音赞扬,实为异数。

公拜稽首,臣曷敢当?左史纪载,闻于辽王。

特书贻公,方圆平直;揭诸座隅,罔不承式。

克绳祖武,于穆嗣皇;仁声义闻,昭被万方。

公长太医,公多寿祉;允蹈斯言,以事天子。

 

7、韩王书“肃斋”二大字铭并序     都察院都御史  天台卢  

太医院使金华戴公,家世业儒,著称乡郡。至公淳厚诚悫,博学洽闻,兼精《素》、《难》之术。自早岁乡之硕儒杨先生本初,字之曰“原礼”,匾其藏修之斋曰“肃”,交游文士,多为之述文赋诗。洪武中以名入太医院为御医,暨上嗣登大宝超擢今官,而韩王殿下,尤加爱重,为书“肃斋”二大字以赐之。公装潢成轴,悬于斋壁,且征予为铭。予家居为邻郡,及来京师,获托交于公,迨今四年,窃视公之为人,尚德而礼贤,重义而鄙利,诚可尊敬。为之铭曰:

人身有礼,皆由于理;内能主敬,外斯肃矣。

番番戴公,系出儒族;厥字原礼,斋名以肃。

心诚貌庄,寿考康强;施惠济物,国医之良。

其仪肃然,式礼莫愆;其内主一,不倚不偏。

我尊若人,耆德敏识;俨恪终身,后进矜式。

 

 

8、肃斋跋   资政大夫吏部尚书  巴郡宦蹇  

      天下之艺虽殊,而道则一也。知其道,则无适而不可。儒者为学。敬而已矣。是以旁通于他艺,无不得其精理。若曰长于是而不长于彼,殆未知乎道者也。太医院使金华戴公原礼,纯明笃实,深于儒者也。于他艺无不旁通,而于医尤得其精妙之理。号曰“肃斋”,盖肃者持敬之意。天下之病,虽万变于前,无不知其致疾之由而有以应之者,敬以主之焉,非知道能如是乎?是以名传海内,士大夫莫不重公,而未知公之于医有所自。韩王殿下独以公为儒者也,尤爱重之,为书二大字。公装潢成轴以示。昔陈莹中曰:“敬其人,则爱其字”。今观殿下之书者,必自知爱之不俟赞也。故特推公之医,得儒之道者。识于下方。

 

 

9、肃斋跋   中书舍人  檇李朱逢吉

     金华戴先生原礼,为太医院使之三年,翰王殿下嘉其硕德广学、寿考康宁,为当代医国第一士,因所居室颜曰“肃斋”,为手书其颜二大字以赐之,字可三尺许。余尝入斯斋,仰翰墨之辉,照耀座端,俨乎若圭璧端冕立乎清庙之上也,金钟大镛列乎东序之表也。诸君子颂美至矣,余复奚言?虽然圭璧之贵以其德也,黄钟之音重希声也,昔唐乾封中,高宗将以西台侍郎戴至德为相,为作飞白书六字锡之,曰“泛洪源俟舟楫”,遂拜右仆射。孰知数百年后,复于先生见之何?戴氏之多贤而皆遇夫帝王之宠异也。谓非德业所致可乎?先生之子孙永宝藏之而法,乃祖之德业可也,安知后世不重有所遇乎?

 

 

 

10、肃斋赞  国子监祭酒  临汀张显宗

      太医院使金华戴公,德厚而气和,志高而学美,该贯经史,而尤邃于岐黄素难之学。受知太祖高皇帝,起之于金华山中授御医之职,暨圣天子嗣位,尤被宠遇,遂升今官。公年已八十,而进修不懈,题其燕居之室曰“肃斋”以自警。韩王殿下闻而嘉之,为书二大字以赐,公既装潢,而属显宗题其下方。嗟夫!公之所以名斋,而王之所以见褒,异者岂偶然哉?盖肃者,寅恭祇静之谓,《书》之所谓钦,《诗》之敬慎,《中庸》之戒惧,皆其事也。君子存此而德崇,众人忽此而行亏。身不肃,则懈怠之气胜,而身将不修矣。家不肃,则乖离之行形,而家将不齐矣。朝廷不肃,则纲纪紊,而窃权逾分之徒将潜萌暗蘖于其中矣。古之君子,置其身于卓绝之域,而可与天地参者,未有舍此而克臻其极者也。若公者,亦可谓得古人修身之要道者也。昔卫武公年已九十,犹作抑诗以自警,其言一以敬慎抑畏为本,今公年八十而以“肃”名其斋,居以自勖。《传》曰“希颜之徒”,余于公也亦云。

 

11、送戴原礼归金华   文成公诚意伯  青田刘  

             岧岧金华山,上属匏瓜星;纡馀带江海,窈窕储仙灵。

阴谷泉夏冽,阳岩草冬荣;帝女降清夜,龙鸾夹云軿。

旭昱五色光,天葩播芳馨;初平剽元气,骑羊游玉京。

宗公秉节钺,棱威憺边庭;吕子传圣学,出词樊六经。

陈生挟英才,雄辩摧五兵;至今文彦士,绵绵若连城。

子兮抱奇术,为人驻危龄;运针号二竖,煮剂泣三彭。

岁晚趣归装,日照千山明;涧阿足石芝,玉色味如饧。

可以实肌肠,化骨为瑶琼;或可公饷否,相从翱紫清。

 

 

12、送戴原礼迁金华  太子少师  姚广孝

              多士家依婺,豪门祖羡良;高年逾七十,妙学异寻常。

    众仰缘眉白,尊居非鬓苍;怡闲甘泽薮,趣静效柴桑。

    老去摩铜狄,仙游起石羊;济生心每切,为物意何长?

术有神传诀,医随病制方;世称今缓鹊,人鄙昔刘张。

道在能宏施,丹成肯秘藏?常时忻养士,此日幸宾王。

蔼蔼声华盛,雍雍德业昌;虽承新雨露,不改旧冠裳。

    金阙心长恋,丹溪道愈彰;异书留紫府,高论刻青琅。

    夜雪辞华馆,春风返故乡;地遥人在望,家近雁成行。

    芳棹萦兰霭,轻裘带杏香;惜君重别去,顾我独情伤。

    袂判形虽阔,神交迹自忘;秋来开菊圃,候访扫禅房。

 

 

13、送院使思恭还金华  礼部尚书  天台陶  

              昔游金华山,振衣上层云;清风生两腋,草木发奇芬。

寻幽出涧阿,坐石散羊群;仙人渺何许,可望不可亲。

别来三十岁,沧海几扬尘;翱翔清都上,喜见金华人。

钩深谈元理,稽古勘典坟;手持活人书,长揖动缙绅。

岁暮归故山,驱车出城闉;西风吹寒雁,送别沧江濆。

初平倘相见,为我道殷勤;圣主御六合,坐使风俗醇。

              众兹调玉烛,四海皆阳春。

 

14《钦定四库全书·推求师意》提要

《推求师意》二卷,明·戴原礼撰。原礼即校补其师朱震亨《金匮钩元》者也。是编本震亨未竟之意,推求阐发,笔之于书,世无传本。嘉靖中祁门汪机睹其本于歙县,始录之以归。机门人陈桷校而刊之,其名亦机所题也。考李濂《医史》有《原礼补传》,称平生著述不多见,仅有订正丹溪先生《金匮钩元》三卷,间以己意附于后,又有《证治要诀》、《证治类方》总若干卷,皆隐括丹溪之书而为之。然则此二卷者,其三书中之一欤。原礼本震亨高弟,能得师传,故所录皆秘旨微言,非耳剽目窃者可比,震亨以补阴为主,世言直补真水者,实由此开其端,书中议论,大率皆本此意。然俗医不善学震亨者,往往矫枉过甚,反致以寒凉杀人。此书独委曲圆融,俾学者得其意而不滋流弊,亦可谓有功

震亨者矣。

 

15、戴原礼著作

        所著有《本草摘抄》、《秘传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金匮钩玄》、《推求师意》等,均以绍述朱学,阐发师意为己任。对丹溪学说的弘揚,作出了不可泯滅的贡献。

    《推求师意》嘉靖甲午新安汪机省序。推求师意分上下二卷及附篇。推求师意者,乃于前书中引而不发之处,泝流讨源,钜细无遗,非惟可藉以理解前书之精义,所本养阴之旨,又能发其所未发者。而委曲圆融不滋流弊,则更属可贵。

    《金匮钩玄》金匮钩玄分三卷。旧署“门人戴原礼录”。本书计有内、外、儿、妇、喉科共137门。本书最大特色,是以气、血、痰、郁作为杂病辨证纲领,灵活运用于中风、内伤、咳喘、泄泻、呕吐、水肿、臌胀、淋浊、怔忡等众多疾病的辨证治疗中。《丹溪医论》已在台湾至善书局印行。则谓《金匮钩玄》者实乃彼时之《丹溪医论》也。原为朱震亨撰。戴原礼作了订正与校补。初约成于1358年。现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为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证治要诀》和《证治要诀类方》,原刊于1443年。现为《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合刊本,全书共16卷,其中要诀12卷,类方4卷。200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以论述内科杂病诊治为主。

 

16  像赞(一)

学足以究难知之理,才足以任难为之事。沛乎有不可穷之辨,浩乎有不可屈之气。此公所以过乎人,惜其莫之试也。出其绪馀,聊以应世。大或活千人于片言,细或起尫羸于濒死。众人推之为长者,天子称之为仁义。而公亦因之以致禄位,然其中退然若以未能行其志为愧焉。世方以所愧者为公荣,而不以未及试者为公喟,是可谓知公也耶?抑犹未耶?

                                  翰林学士    

公之学足以探圣神之奥,公之识足以察显微之情。恢恢乎负超世之志,恳恳乎怀济物之诚。晚际阊宸,擢居近禁,而仁义之言,尤见称于孝陵,故能推原运气,保卫圣躬,而巍然为国之老成,至其精神之运,心术之微,虽莫得而绘像,后世之士观于此者,亦足以想见其仪型。

                                 学士少卿  河南高逊志

17    像赞(二)

    俨然而庄,道之著于躬也;粹然而温,德之见乎容 也;渊然而深,学之蕴诸中也。世徒知其望之而可敬,即之而可喜,而不知挹之无穷也。呜呼!是所谓易而恭,介而通,约而丰,可使鄙夫宽,薄夫敦,而求之于古人,庶几乎柳下惠之风者。

                     太子少师  吴郡姚广孝

       矻乎若立摩崖之碑,皓乎若茹商山之芝。温然若登春台之熙熙,昂然若野鹤之在群鸡。上追广成,下友安期,左俞右扁,出黄入岐,斯所以仁名遍于海内,苏疲癃而起疮痍,暇则造夫伊洛之蕴奥,味士林之芳腴,岂徒溯河间而沿丹溪也耶?

                      吏部员外郎  鄱阳徐  

 

18   继承发扬丹溪学说

戴思恭的著作有《证治要诀》十二卷;《证治要诀类方》四卷;《推求师意》二卷;以及校补《金匮钩玄》三卷。

戴思恭得到了朱丹溪学术的真传,在继承中对丹溪未竟之论予以补充、发挥,不愧为丹溪高足。丹溪说,“气有余便是火” 戴思恭则补充说:“气属阳,动作火”,并进一步解释说:“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丹溪说:“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戴思恭则根据临床,对此加以引申,指出“传化失常”是导致郁证的关键。戴思恭写的《推求师意》一书,便是本着其师朱丹溪之道,予以研究阐发,发挥了老师的未竟之意。难能可贵的是,戴思恭身为朱丹溪弟子,对丹溪的心法领悟最深,但也善于灵活运用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之长,而不拘泥于一家之言。

垂暮之年的戴思恭,对恩师朱丹溪仍然怀着深深的敬重。公元1405年,82岁的戴思恭离开朝廷返回故乡,十天后病逝。而就在这十天里,他还抱病祭奠了先师朱丹溪的陵墓。

宋濂在《宋学士文集·翰苑续集》中撰文称赞戴思恭医术高妙,非一般医生可及,可以看出戴思恭当时的医名。明史中评价戴思恭“人谓无愧其师云”,该是对朱丹溪这位优秀弟子的最高嘉许。

 

 

时将游西浙    戴原礼

           客里光阴速,天涯道路长。漂流知几处,奔走已三霜。

似汝年犹壮,如余老足伤。应渐谢氏父,徒亿阮家郎。

识旷惟游衍,时艰可荐杨。第须依竹径,未用羡罗囊。

卜买尊公术,医抄陆姓方。曰仍研史册,闲也爱诗章。

运至终超达,道穷姑退藏。晴窗开药笼,雨馆侍书床。

苕水支支绿,淞云片片黄。客行随处是,旅食在身强。

白首摧颓甚,青春奔迅将。频年同患难,此处莫凄凉。

木德迎新春,条风换残阳。萍踪如可合,处困更

 

 

 

挽诗

    有约相违愧此心,哭君无处着愁吟;九重已遂荣褒诏,千里哪堪报讣音?

    路入金华云惨惨,天低扬子月沉沉;独山有地堪埋玉,不复相过听鼓琴。

                                       太常少卿袁廷玉

 

    圣明才许乞归田,又报仙游竟不还;百岁芳名成往事,一抔黄土起新阡。

    泪珠暗逐猿声坠,丰采虚凭蝶梦传;明日讣音闻阙下,哀颜犹动九重天。

                   翰林院学士董伦

两朝医术动天颜,乞得归休解佩环;尘世一朝成永诀,元堂千古锁重关。

    褒词还向江南去,御奠深承阙下还;愧我宦游身未退,几回空忆泪潸潸。

                                             吏部尚书  蹇义

     燕王给院使思恭的信

燕王书说与老戴院使知道,我左臂麻痛细了,左腿酸软,不能步履。韩公茂用药,今夏颇得病势不增,亦不见减,欲擢为良医正,未奏闻不敢擅专,如蒙圣恩准奏,汝可制妙方授公茂速来,使吾疾痊愈。数年前吾病甚剧,赖汝医好。二三年前,又苦腰痛,针药不效,服汝所制“滋阴丸”好了。今我年已四旬,旧疾屡发,从去年来,又添前证,渐觉滋甚,目下稍定,非良药不可,故此致意,千万用心。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初四日  燕君图书

注:燕王,朱棣,后为永乐帝。

 

戴原礼著作

        所著有《本草摘抄》、《秘传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金匮钩玄》、《推求师意》等,均以绍述朱学,阐发师意为己任。对丹溪学说的弘揚,作出了不可泯滅的贡献。

《证治要诀》和《证治要诀类方》,原刊于1443年。现为《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合刊本,全书共16卷,其中要诀12卷,类方4卷。200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以论述内科杂病诊治为主。

《金匮钩玄》金匮钩玄分三卷。旧署“门人戴原礼录”。本书计有内、外、儿、妇、喉科共137门。本书最大特色,是以气、血、痰、郁作为杂病辨证纲领,灵活运用于中风、内伤、咳喘、泄泻、呕吐、水肿、臌胀、淋浊、怔忡等众多疾病的辨证治疗中。《丹溪医论》已在台湾至善书局印行。则谓《金匮钩玄》者实乃彼时之《丹溪医论》也。原为朱震亨撰。戴原礼作了订正与校补。初约成于1358年。现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为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推求师意分上下二卷及附篇。推求师意者,

 

继承发扬丹溪学说

戴思恭得到了朱丹溪学术的真传,在继承中对丹溪未竟之论予以补充、发挥,不愧为丹溪高足。丹溪说,“气有余便是火” 戴思恭则补充说:“气属阳,动作火”,并进一步解释说:“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丹溪说:“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戴思恭则根据临床,对此加以引申,指出“传化失常”是导致郁证的关键。戴思恭写的《推求师意》一书,便是本着其师朱丹溪之道,予以研究阐发,发挥了老师的未竟之意。乃于前书中引而不发之处,泝流讨源,钜细无遗,非惟可藉以理解前书之精义,所本养阴之旨,又能发其所未发者。而委曲圆融不滋流弊。

    难能可贵的是,戴思恭身为朱丹溪弟子,对丹溪的心法领悟最深,但也善于灵活运用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之长,而不拘泥于一家之言。

  宋濂在《宋学士文集·翰苑续集》中撰文称赞戴思恭医术高妙,非一般医生可及,可以看出戴思恭当时的医名。明史中评价戴思恭“人谓无愧其师云”,该是对朱丹溪这位优秀弟子的最高嘉许。

 

 

 深受帝王器重的御医生涯

洪武年间,戴思恭被征为御医,授予了“迪功郎”。

戴思恭曾为晋王治愈了肢瘫的病症。但后来,朱元璋第三子晋恭王因旧病复发而死。朱元璋大怒,逮捕了王府的御医,要将他们治罪。戴思恭上前从容进言道:“我曾为晋王治过病,并且对您说过,因为他的病已深入膏肓,如果再复发就无治,今果如此。”听了戴思恭的这一席话,太祖朱元璋才免了各位御医的死罪。

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太祖朱元璋患病久治不愈,迁怒于御医,下令逮捕医官。朱元璋唯独慰勉戴思恭说:“你是仁义人,不要怕。”明太祖病逝。建文帝即位后,罪诸医,唯独提升戴思恭为太医院使。

永乐初年,戴思恭因年老告辞回乡。三年后,再次被征召入朝,当时的皇帝为朱棣。早在洪武年间,朱棣尚为燕王时,因患症瘕之疾,燕王府良医正韩彝久治不愈。太祖朱元璋就派戴思恭前往北京诊治。戴思恭先询问了韩彝所用的药方,又问燕王有什么饮食嗜好,朱棣答:“生芹”。思恭说:明白了。他一剂药下,即排出诸多寄生虫,燕王的病就好了。因此,对戴思恭十分敬重。再次入朝时已80高龄,朱棣对他免跪拜之礼。年底,思恭又告老还乡。朱棣曾颁布诏书“朕复招汝,汝即来也”。可见已为皇帝的朱棣对戴思恭的期待与敬重。返乡十天后,戴思恭病逝,享年八十二岁。安葬在建溪之滨的独秀山。

戴思恭死后,皇帝传谕旨派员前往独秀山祭奠。

 

 戴思恭年表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 戴原礼生,原礼名思恭,号肃斋。世居浦江

   (现诸暨)马剑九灵山下,为当地望族。

  元惠宗元统元年癸酉(1333)  原礼10岁

    幼承庭训,读书明大义,颖悟绝人。

   元惠宗至元五年己卯(1339)  原礼16岁

    父居丧,痛庸医之害人,奋而学医。

  元惠宗至正二年壬午(1342)  原礼19岁

    偕良本、良仁随父就学于丹溪之门。

  元惠宗至正七年丁亥(1347)  原礼24岁

    继续从丹溪学医并精研儒家学问。

  元惠宗至正十年庚寅(1350)  原礼27岁

     丁父忧,继续学医,与丹溪时有信札往来,多所请益。

  元惠宗至正十三年癸巳(1353)  原礼30岁

    干粮芒鞋,徒步于浦江马剑、义乌赤岸之间。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丁酉(1357)  原礼34岁

    八月,张士诚降元。原礼随赵良仁入吴。

  元惠宗至正十八年戊戌(1358)  原礼35岁

    丹溪逝世,《金匮钩玄》刊行。

  元惠宗至正十九年己亥(1359)  原礼36岁

    悬壶吴中,喜遇王宾。

  元惠宗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  原礼37岁

《丹溪语录》在吴中流传。

   元惠宗至正二十一年辛丑(1361)  原礼38岁

    原礼珍藏之《丹溪医案》,被王宾攫取。

   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丙午(1366)  原礼43岁

    行医浙西。

   明太祖洪武三年庚戌(1370)  原礼47岁

    辑《丹溪手镜》。

  明太祖洪武七年甲寅(1374)  原礼51岁

    招贤人京,人欲荐为医官,辞不受而归。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庚申(1380)  原礼57岁

    楼英《医学纲目》已成稿,原礼作联“闭户著书多岁月,挥毫落笔如云烟。”。

  明太祖洪武十九年丙寅(1386)  原礼63岁

    名臣荐治燕王瘕聚,复治晋王末疾,皆获良效。

  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辛未(1391)  原礼68岁

    汤火并用,治都督沐公之母湿痹。

  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壬申(1392)  原礼69岁

    懿文太子疾革,征原礼入朝,判断预后精确,寻授御医之职,授阶迪功郎。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癸酉(1393)  原礼70岁

      尚书严震直病,上令原礼好治之,否则偿命。一剂而愈。

   明太祖洪武廿九年丙子(1396)  原礼73岁

    校补《金匮钩玄》,著《推求师意》。

  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  原礼75岁

晋王末疾,思恭疗之,愈已再发,即卒。太祖怒,逮治王府诸医。思恭从容

 进曰:‘臣尝奉命视王疾,启王曰:疾今即愈,但毒在膏肓,即复作不可疗也。

 今果然矣。’诸臣百余人由是免死。    

     夏五月,太祖病剧,二十四日庚午,辇出御右顺门,召太医院诸医,诘其治疾

     无状者,敕付狱,正其罪。复进御医原礼至榻前,慰勉‘汝有仁义,无预

     汝事,慎勿恐’。”

太祖卒后,太孙建文帝即位,“罪诸医,独擢思恭太医院使”。

 明惠帝建文元年己卯(1399)  原礼76岁

    订正古今名方三百余,为太医院用方。

 明惠帝建文二年庚辰(1400)  原礼77岁

韩王题其书室【肅齋】赠原礼。都察院御史卢质有“肅齋”序,吏部尚书蹇义

“肅齋”跋。

 明惠帝建文四年壬午(1402)  原礼79岁

    秋,辽简王朱植书【仁义】二字宠赐之。庆王朱栴作“仁义赞

 明成祖永乐元年癸未(1403)  原礼80岁

    以耄不任事,屡请乞归,乃驰驿送归其乡,复召还。。

《推求师意》二卷著成。

 明成祖永乐二年甲申(1404)  原礼81岁

     永乐甲申三月致仕,驰驿而还。归休之日,在朝文武,联镳喧轰,与夫乡旧之

     怀惠者,负担携榼,水赴云会,争先阻道于都门之外。

 明成祖永乐三年乙酉(1405)  原礼82岁

     永乐乙酉夏四月,上遣内臣杜典、院判袁宝,赉赐礼币楮镪至家,以安车迎入,

     成祖召见。九月,复请归家,成祖赐金绣罗衣一件。十月十五日,敕礼部同乡官驰驿送归;

二十八日抵家,十一月十三日,忽患左颔游风;二十一日卒,享年八十二岁。

卒之明春(丙戌1406)二月,礼部以闻,皇帝嗟悼,遣官祭以牲醴,制祭文褒  

美,恩至渥也。

 

柜展

《明史·戴思恭传》、《光绪浦江县志》、《浦阳建溪戴氏宗谱》

《推求师意》、《丹溪医论》、《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金匮钩玄》、《戴原礼医论》

《明代医学之冠—戴思恭》

《四库全书·提要》

 

 注:1、柱联利用旧联

        2、匾额应重新制作,即[仁義]、[肅齋]

        3、原来石碑应搬移至新展馆

                                              

 

 

 

 

节孝祠

               前   言

  节孝祠之建,所以维伦纪、表坚贞,厥义至重。自《浦阳人物记》所载、谱牒所存,暨近日贞节表著者,共作主六座,后续入三座。道光癸巳(1833)续入八座,丁未(1787)续入一座,同治己巳(1869)续添六座,丁亥(1887)续一座。

按:功令三十岁以内守节至五十岁者方准请旌,其未至五十岁身故,而守节已及十五年者亦准请旌。兹议同族节孝妇人,务须合请旌年例,而人无间言者,方准奉主入节孝祠,不得以祠中颁胙为率。道光二十八年(1848)十一月公议。

谨据道光廿三年(1843)朱御史奏定新例,凡守节在三十岁内,年未至四十而身故者,计守节已及十年之期,准请题旌。

一、牌位(正中)

元故正十讳铭府君元配倪孺人

明故立十四彦德府君元配石孺人

明故立二十彦彰府君元配朱孺人

明故玮陞府君元配倪孺人

钦旌节孝恭八十三讳三阳府君元配刘孺人

钦旌节孝荣四十一融若府君元配陈孺人

钦旌节孝章二十四圣诊府君元配钟孺人

钦旌节孝章二十六大猶府君元配朱孺人

钦旌节孝敕赠八品孺人尚畏府君元配张孺人

钦旌节孝章三十一一清府君元配郭孺人

钦旌节孝章六十二圣清府君继配吴孺人

钦旌节孝纯十五裕章府君继配顾孺人

钦旌节孝纯二十二殿启府君元配朱孺人

钦旌节孝纯五十九殿衿府君元配霍孺人

钦旌节孝明五十玉衡府君元配陈孺人

钦旌节孝明五十四廷和府君元配赵孺人

钦旌节孝明七十三旭清府君继配倪孺人

钦旌节孝明八十一庆之府君元配蒋孺人

钦旌节孝明百七心田府君元配王孺人

钦旌节孝明百四一引之府君元配钟孺人

钦旌节孝雅九春帆府君元配赵孺人

钦旌节孝雅十三和仲府君元配马孺人

钦旌节孝雅五十书松府君元配蒋孺人

钦旌节孝雅七十二近光府君元配陈孺人

钦旌节孝素九兰庭府君元配金孺人

钦旌节孝素十三耜青府君元配杨孺人

钦旌节烈素九十二应选府君元配潘孺人

钦旌节孝素百三六逵吉府君继室贾孺人

 

资料

《大清一统志·烈女传》

《光绪浦江县志·节孝传》

《光绪浦江县志·烈女传》

《浦阳建溪戴氏宗谱》

 

【倪  氏】浦江金沙倪嵩九女。戴升配。生一子钺而夫亡,年二十三,人劝其他适,泣谢曰:“夫亡而再嫁者无耻,弃孤而丧身者不仁,何颜立天地间?”矢志抚孤,娶媳生孙,钺而又亡,饮泣抚孙,贫苦愈甚,而志愈坚,乡人不叹息。

 

【刘  氏】富邑人。戴三阳元配。幼娴闺训。三阳亡,时年二十七,刻苦励志,敬奉舅姑,未尝稍懈,养育孙男,慈爱倍笃,阖族称贤焉。道光十二年(1832)总坊案内漏请题旌,以待后举。道光二十八阖省总局采访节孝,谨具节略,与殿衿之配霍氏,同请题旌。

 

【陈  氏】诸暨塘角人。戴国望(字融若)元配。国望早年捐馆,无子,以侄为嗣,饮冰茹茶,抚孤成立,年九十三岁。载《邑志·节孝传》。乾隆三十八年(1773)督学窦东皋给以“怀清方德”之额。道光十二年(1832)总坊案内题旌。

 

【朱  氏】诸暨麻园人。戴圣谟(字大猷)元配。笄岁来归,生一子,圣谟病剧,剔股肉至再,复祷神乞减己算以延寿。年二十五,矢志抚孤,始终如一。亡年四十七岁,守节二十馀年,载《邑志·节孝传》。乾隆四十四年(1779)督学彭文属给之“松筠懿操”之额。道光十二年(1832)总坊案内题旌。

 

【张  氏】浦江石渠口人。戴圣卿(字尚畏)元配。生有淑德,专一贞静。年二十三夫亡,无子矢志励节,继侄为嗣。以子官貤赠八品孺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督学王文端给以“贞德垂型”之额。五十五年(1790)题请旌表。嘉庆八年(1803)建坊祠前,与“戴大猷配朱氏”、“一清配郭氏”称“一门三节”。载《邑志》暨《一统志·列女传》。

 

【郭  氏】诸暨人,太学生侯枚女也。戴圣乾(字一清)元配。二十九岁夫亡,一子早殇,抚侄为子。一清病革,时沥血,疏诣东岳庙,求以身代,遂得心疾,亡年四十。乾隆四十四(1779)督学彭文恪给以“冰壶霜鹤”之额。道光十二年(1832),总坊案内题旌。

 

【吴  氏】富阳南塘人。戴圣清(字夷洁)继配。二十岁夫亡,无子。圣清兄弟三人,仲亦早卒无子,乃为季聘同族吴氏,相依以守,有子矣仍不育,孑然一身,茕茕无依,家业萧条,衣食艰窘,有不可为言语尽者。孺人安之若素,无一言见于词色,人亦相与忘之。初乡里慕其贤淑,谋夺其志,见其贞静难犯,竟不敢言,亡年六十五,继侄殿柱为嗣。嘉庆壬申(1812),阖族公举,以“秋霜比洁”之,悬于祠。道光十二年(1832)总坊案内题旌。

 

【杨  氏】诸暨人。候选县丞戴圣敬(字日跻)元配。温恭有懿德,圣敬性严厉,孺人潜移默化,消于无形。圣敬甚重之。事姑嫜以孝闻,与侧室徐氏、吴氏居,训之以礼,每使之洒扫清洁,以待夫主,其自持雍肃,无疾言遽色,当其卒也,一家以为失所仪型云。

 

【顾  氏】诸暨平阔人。戴殿丰(字裕章)继配。妯娌四人,孺人为冢妇,佐舅姑,理家政,业日以饶。舅姑治家严,能左右承顺,诸娣姒皆奉以为法,生二子三女。亡年八十六。道光十二年(1832),总坊案内题旌。

 

【朱  氏】浦江人。戴殿启元配。三十岁亡夫,二子尚幼,饘粥常不给,毫无怨词。道光十二年(1832),总坊案内题旌。

 

【霍  氏】浦江人。戴殿衿元配。夫亡时,年二十九,二子俱幼,破屋数间,能以礼守。道光十二年(1832),总坊案内题旌。

 

【陈  氏】诸暨江东人。戴旭(字玉衡)元配。青年守志,能以礼自持,伯姒蒋年逾三十而夫亡,相依苦守,次子鳞又早亡,媳蒋亦青年守志,家门多故,嫠妇三人,茕茕相对,俱能饮冰茹蘖,人无间言。道光十二年(1832),总坊案内题旌。时媳蒋年未合例,以待后举。

 

【倪  氏】浦江溪西人。戴旭清继配。夫亡年二十八,家贫常不给,抚育二子辛苦备至,人咸以为难。道光十二年(1832),总坊案内题旌。

 

【蒋  氏】诸暨十三都蒋雍智女。戴旭庾(字一庆)元配。廿四岁夫亡,无子,继侄昀为嗣。舅姑早卒,唯王舅姑在堂,冢妇持家,勤劬备至。及叔氏年长,以内政交叔姒持斋诵经,足迹不至户外。年六十七,无疾而终。诸孙英造,譬之芝兰玉树,森立庭阶,人以为节孝之报云。道光十二年(1832),总坊案内题旌。

 

【王  氏】诸暨附二都人。戴仁(字心田)元配。三十岁夫亡,生一子,以养以教,惟期弗坠家风,乡党称之。年六十九以终。道光十二年(1832),总坊案内题旌。

 

【钟  氏】诸暨人。戴伸(字引之)元配。夫亡时,年二十六岁,欲以身殉,念舅姑年老,子在襁褓,含泪守节,历三年而子又殇,因催伯氏为夫营葬,又继侄为嗣,既定,即改素服,服卤而死。从容死节,人以为难。道光十二年(1832),总坊案内题旌。

 

【赵  氏】诸暨人。戴湘春(字春帆)配。寡时年二十八,教二子俱青年入泮,有声庠序。道光十二年(1832),总坊案内与祖姑顾孺人同请题旌,称“一门双节”。

 

【马  氏】暨邑直五都庠生马南琛女,戴燮元(字和仲)元配。于归后,夫得足疾,曲意奉事,卒不瘳,守节时年才三十,后随侍翁姑之官庐凤山左富贵之场,无日不含泪饮泣。生二子,一孙又相继病亡,日与孀媳坐处孤苦备尝。道光十二年(1832),总坊案内题旌。

【马  氏】暨邑直五都庠生马南琛女,戴燮元(字和仲)元配。于归后,夫得足疾,曲意奉事,卒不瘳,守节时年才三十,后随侍翁姑之官庐凤山左富贵之场,无日不含泪饮泣。生二子,一孙又相继病亡,日与孀媳坐处孤苦备尝。道光十二年(1832),总坊案内题旌。

【蒋  氏】暨邑十三都庠生羽扬女,戴鳞(字书松)元配。青年矢志,孝事孀姑陈,备尽妇道,教育嗣子,宽严并至,四十后素斋奉佛,日惟焚香育经,虔制镪锭,以终身焉。道光十二年(1832),总坊案内题旌。

 

【陈  氏】暨邑江东太学生杏芳次女,郡庠生戴京(字近光)元配。二十四岁夫亡,青年矢志,乏嗣,继侄兆祝为嗣,女早亡,再继侄兆作为嗣,抚育成人,终身饮冰茹蘖,人无间。道光十二年(1832),总坊案内题旌。

 

【潘  氏】桐邑下方人。戴兴沐(又名应选)元配。年二十七夫亡。誓不欲生,恐伤舅姑之心,不忍遽逝。逾二年,继嗣已定,遂自缢死。烈哉!咸丰八年(1858),总坊案内以节烈题旌。

 

【杨  氏】暨邑廪贡生杨锦堂女,戴汉寿(字簟庵)元配。夫亡,呼号痛哭,尽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逾二月,遂以身殉。人咸以节烈称之。

 

【杨  氏】暨邑庠生君美长女。戴兴伟(字耜青)元配。夙娴坤德,夫亡后,清操自矢,乡党无间言。又能善继先人之志,咸以为难。光绪八年(1882),总坊案内题旌。

 

【金  氏】暨阳人。戴庆(字兰亭)元配。年二十五岁夫故,家贫子幼,翁姑早殁,祖 翁犹在,奉养无间,及娶媳生孙,媳又早亡,氏亲抚养,以一身兼三世之责,寿至七十二而终。光绪廿一年(1895),载《志》请旌。

 

虎威庙前建造圣旨亭者

和仲府君元配马孺人传

孺人马氏,父暨邑庠生,号顾亭,与伯父廉坊公少旧,因以女室从兄和仲。生有

至性,识大义。年十七于归,俭约自持。姑张淑人特钟爱。时廉访公官农曹,挚眷至京师,孺人从逾六年。從兄患足疾,臥病九年而從兄卒。孺人時年三十,生二子,長興偉,幼兴代,犹在襁褓中。既含殓,孺人欲奋身相殉。张孺人泣而命之曰:汝贤妇,汝孝妇,汝当代为二子父,且为二子师,汝安得殉一时愤激而为节烈妇。孺人知义不可死,谨受教。道光辛巳(1821),廉访公携至凤阳道署。丙戌(1826),复携至山右臬司署。是年兴伟举一子名光曾,孺人心稍慰。戊子(1828),廉访公致仕回籍。己丑(1829),张孺人逝世。壬辰孙光曾殇,甲午(1834)兴伟入泮,丁酉(1837)卒。戊戌(1838)兴代又卒,斯时也。姑媳三人形单影只,孺人肝肠寸断,何以为永家。廉访公泣而命之曰:“余髦矣,汝兄公亦年近六旬,汝叔又宦游他方,一家门户谁为支持?汝姑昔谓汝当代为二子父丶为二子师者,今而后汝更为二媳之保障,为二媳之楷模矣。”孺人知义受教,乃率二媳益尚俭朴,力习勤劳无懈怠。道光己酉岁,合邑绅士于总坊案内题请钦

 

 捐200亩田建造宗祠者

 耜青府君元配杨孺人节孝传

孺人杨氏,诸暨邑庠生君美公女,耜青府君之元配。幼而颖异,长而真静。年十七归耜青,敬事孀姑,克和妯娌,夫倡妇随。不数年,夫染疾,奉侍汤药,昼夜趋承,略无倦态。奈苍天不佑,遽赴道山,时年仅二十六岁。哀毁愈常,欲尽节。遵姑命,读马氏节孝传,而尽得知之。从此勤俭持家,事事悉慰姑心。咸丰庚申岁,姑返瑶池,丧尽其礼,祭尽其诚,棺槨衣衾,無不厚美。后又建亭勒石,彰姑節,以慰姑魂。最難者,兵燹后,宗祠焚毁,众欲建,而急窘于资。杨氏首捐田二百亩,以敷创建之需。复告于众曰∶开义塾,给考费。老者六十以上,饮福颁胙。視此義舉,虽丈夫中尚不数觐,而竟于巾帼中见之,为丈夫者有愧之。

生于嘉庆十四年,卒于光绪八年,寿七十二。同治八年题旌给以【玉洁冰清】匾额,以彰节孝,以慰幽魂。

 

大宗祠前建造节孝坊者

        戴节母张太孺人铭

戴氏以礼义世其宗久矣。乾隆五十年,恭逢《大清一统志》告成。《金华列女传》有一门三节之称曰:戴尚畏府君配张氏、戴大猷府君配朱氏、戴一清府君配郭氏,先后著节,何其盛也。晋涵与戴殿海交最久,熟闻节母张太孺人之贤。节母张氏,邑庠生汉臣公女。二十一归戴氏讳圣唧,字尚畏,君刚毅强壮,以气节著称。年二十四,不幸遘疾甚剧。节母焚香吁天,屡求身代病。卒时节母年二十三,无子。哀恸欲纪期以身殉。顾念承祧事重,轻生非孝也。守代终之义矢志弥笃。继兄子殿海为嗣,抚养备至。上事舅姑,理家政内外整肃。以恩义督课子若孙,其严正之操本乎天性,刻苦励志数十年如一日。识者称其:幼承家训,长适礼宗,妇道母仪永堪。浦江县志具详其事。督学大学士王??公给贞德垂型额,以彰淑德。今既胪载《大清一统志》,昭垂信史。

                                  翰林院编修、广西正考官邵晋涵撰

 

   一门三节

戴节母郭孺人传

节母郭孺人,诸暨县太学生讳梅候公女,幼淑慎娴诗礼。年二十一归浦县马剑戴一清府君。府君承事重闱,佐理阃政,一家欢洽无间言。不幸府君遘疾渐剧,节母请于舅姑躬诣东岳庙,沥血疏请期以身代自此遂得心疾。而府君竟逝世。一子殿书早殇,抚猶子殿芝为嗣。力疾训教,克以有成。充郡庠生。励志守节。孙道充邑庠生。节母生康熙壬寅,卒乾隆辛巳,年四十。邑人以节孝淑行,请于督学使者,今大司马彭公给【冰壶霜鹤】匾额,以旌异之。乾隆四十年,戴氏宋祠告成,族人公议奉祀节孝之祠。五十年载入《大清一统志》烈女传中,与姒朱孺人、张孺人,称一门三节云。                        邑贡生张可枋枟撰。

 

 

匾额

  松筠懿操  督学彭文属给

  贞德垂型  督学王文端给

  冰壶霜鹤  督学彭文恪给

  秋霜比潔  阖族公举  

  玉潔冰清  同治八年题旌

 

节孝祠柱联

芝蘭玉樹    森立庭階(芝兰玉树是揩高品质、高品位、有节气的人)

蟾魄暉沉    娥池影墨(蟾魄—指月亮,娥池—宫中尝月之池)

疾風知勁草  青松識母儀

 

 

 

 

 

崇祀义祠人物(义赈、义举、义学)

 

                  

   义祠之设,以彰族之义学、义赈、义举者也。重节义。盖有关于纪纲风化之大者惟节义。族有学问过人,存心正直,见义必为,履变不失之人,当敬礼之。

   戴氏素来重教,族中子弟即当令其识字。进学者宗祠给襕衫钱七千文,进乡试场者,每人给盘缠五千文。中进士者四千文,优、拔副贡生各二千文。乡试盘缠费每科廿一千文,带至省城分之。

先祖云:“赈济,仁人之事也,曷可以少吝乎?”乾隆十六年

(1751),岁值大祲,戴惇堂在浦邑城首书千金,,众大悦服,于是,全邑各富户陆续捐资,赈事不匮,而戴氏之名大振。时流亡载道,富室多白昼闭门,吾族慨然发仓廪,以赈饥民活人数百口。

   义举者,尽己而不欺,忘身报国其盛节也。咸丰己未(1859),萼轩翁同奉宪谕办团练,扼守洋塘关,分堵各岭要隘。尝谓:‘国家养士数百年,所养何事?贼势所向披靡,浙东几无完善地,所赖暨浦两邑侯果敢有为,吾当往暨说许侯力镇下流御贼于东,往浦说恩侯坚壁清野拒贼于南,吾洋塘关以精勇固守乎北为犄角之势,贼来各锐师以佐之。建溪乃浙江腹地,则不特四境生灵可保无虞。

扼守洋塘关,分堵各岭要隘,非君命也。不食朝廷升斗,禄无一级之爵。为宗亲父老、为吾族生命财产,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捍卫。毅然舍其躯命而不惜。国之忠臣,族之孝子。

 

1  忠者,尽己而不欺,忘身报国其盛节也。吾族十七世祖九灵公,仕于元季,值明祖定鼎,即绝意进取。十八世祖原礼、原直二公,当明初以儒医致用,详慎诚笃,始终不二,致实“仁义”之称,忠何如也?凡我后人,务崇实心,达而用世,食禄致身,弗失先代美善之遗为幸。

孝为百行之原。凡晨省昏定,冬温夏清,是谓庸行,但人自忽之耳。我族中宜时时讲明,俾童而习之,壮而弗衰,虽至白发,不失其孺慕之诚。尝观十七世祖仲积公,因母夫人病误饵药而亡,心常哀痛,刻志学医,推惠及人,而卒以怨慕终身,虽古之至孝何以过是?用述以为为子者训焉。

2  信者,诚也。言必顾行,行必顾言。处家则笃实并孚,入世则坦白共喻。至于朋友之交为尤著。吾十九世祖伯初公允蹈之即还金一事,已可知其大概。是以后世,簪缨弗替,食报无穷;反是,虽州里,亦莫行矣。圣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可不凛乎?

   重节义。盖有关于纪纲风化之大者惟节义。族有学问过人,存心正直,见义必为,履变不失之人,当敬礼之。妇道,则素以淑慎见称,不幸夫子早逝,孝事公姑,礼教卑幼,兢兢自守,白首不渝,此节义之炳著者也。盖族中当善待之,或相与表扬之。当事之艰难,则曲为周旋,以成其美。此维持风俗之要道也,无忽。

 

義赈   

 戴士琇,字允璇,号玉山。(1668-1738)。树德宏深,垂猷久远,生昭模楷于乡邦,没广风徽于裔嗣。且如祠庙之建,康熙五十二年(1713)尝纠集同族规度兴工,志虽未蒇,犹存手书《条议》数则,读之令人感动。今宗祠克成,需工及材逾四千金,其出其府君派者若田亩、若钱陌,合三千有奇。

 

    戴士成,字允珂。(1671-1748)。公胆识过人,勇于赴义。弱冠时,奉宪示郡县敛民粟,预防饥馑,墨吏舞弊,人不堪命。公挺身赴司具控。推解之施,被于闾里。或以周,或以贷,多有负之者,未尝责其必偿。时里人有贷公数十金者,偶过其门,见其贫不聊生,转给之粟三石,以纾其困。寿逾七望八将仙逝,尽取平日称贷契券,举火焚之,虽子男在侧,不令一视。

 

     戴国缙,字奕范,号竹岩。(1692-1761)。郡增广生。人之所以自以者有三,曰:道德、文章、技艺。年甫弱冠,居恒常慕宋儒存心爱人,于物有济之言,每好施与,以周贫乏。逮乾隆十六年(1751),岁值大祲,慨然发仓廪,以赈饥民。未几,又输粟六十石,且蠲银三百两买米,以起沟中之瘠。此其乐善之诫,尤大彰明较著者。经史之旁,兼通素难。见有疾者,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为之医疗,辄应时而效。然则先生之所抱负者何如是?合九灵、原礼二公之道德、文章、技艺为一人也。

 

  戴国佐,字奕熙,号龙峰。(1704-1760),太学生。公用财一准于义,初不为慷慨奇侠之行,至分多润寡、扶危济难,古人所必勉者,虽千金不惜。岁乾隆辛未(1751),浙东大祲,流亡载道,富室多白昼闭门,公捐白金三百馀两、米三十石。义声上闻,议叙长子圣璧为贡生。阅五年丙子(1756),岁复祲,公又损谷赈济,全活数百口。

 

   戴圣芳,字辉远,号蕙圃。(1712.9.18-1758.12.23)。年二十馀入庠试辄高等。

为学根柢六经,旁通子史百家书。然数奇,终以诸生老,先生淡雅自处,好奖进后

辈,必鼓舞以成其器。艰于赀者济之,族党有困乏者周之,不责其偿。浦邑岁饥,

先生捐几十万缗有奇,例捐赈及二百金以上者准予入贡,先生特褒然首举为贡生。

      戴圣鳌,字龙田,号禹门。(1716-1795)。入邑庠,以名诸生援例入成均。

    六年(1751)捐赈议叙州吏目。……十六年浦邑大饥,当事筹捐赈,诸富家鲜有应

者。府君曰:‘赈济,仁人之事也,曷可以少吝乎?’乃就邑城戴惇堂首书千金,

众大悦服,于是陆续捐资,赈事不匮,而戴氏之名大振。建溪宗祠未建也,空

无资本,府君倡议于秋收时,每丁抖谷若干,约五六年,始有积聚,其无田者

每丁派佣力几工,先令办做砖瓦、斫窑柴诸事,自是捐资成办,人不劳而事集。

宗祠既成,捐田十二亩。

 

 戴圣岐,字凤仪,号齐阳。(1718-1754)。邑庠生。议叙贡生,载《县志·选举志》。

值岁辛未(1751),浙东西大歉,奉嘉言公命,捐银若粟,谐府县助赈,大府上其册籍,优叙府君成均贡生,佐嘉言公综理家政,本仁厚遗风,扩之以精敏,而家业益振。嘉言公营居室,名‘敬义堂’,筹画基址,营构得新,皆府君之献居多。性好施予,济急扶危,推鲜无德色。如东乡黄某张某皆儒士极困,赠之粟不少吝。

 

戴圣璧,即圣典,字尧文,号华峰。(1723-1799)。例贡生。

府君周阅富阳诸山岭间,择其名木薪蒸刈之,载之长艑大舸,适武林交际,取其赢馀,以供家庭之日用,愈久而蓄积愈繁。既善积储,家日起,田园日广,庐宅一新。宗祠初建,经费不敷,府君同诸家共出银三百两有零。

 

戴圣伦,一名林,字乐清,号淳川。(1727-1809)。例贡生。

幼沉静,中年既析居,始援例入太学捐贡生。治家井井有条理,二十馀年间增多田地百十亩有赢。性复好施予,多借贷而不还者,亦弗之问也。故暮年通计其债务之在人者六七百千,皆焚券弗索,亦不碍家事之日增月盛焉。

 

戴圣敬,字日跻,号三峰。(1741-1802)。候选县丞,载《县志·选举志》。

    壮岁,奋欲有为,捐职县丞,尝遍游省会间。兄弟既析居,尝以公分事五家分派,应出若干金,府君自出其半,四家合出其半,曰:‘吾子侄多不足,不可均派也’。族人某向与之游,贫不能娶媳,府君为之出资营娶。其殁也,又为之买地以葬焉。有田在莲塘李染,尝以事至庄,闻哭声,问之,知为以负债而卖媳者,府君戚然曰:‘卖则易,娶则难。亟使无卖,予代尔偿’。

 

戴圣来,字师道。(1784-1863)。

忠厚长者也。向业耕,又托业于机杼之工,年四十馀乏嗣。道光癸未(1823)秋,予往富春寓栗园。日午,闻人说某某之妻卖与某某,已成婚券矣。至翊日,又说某某已取还婚券矣。予怪而问之,则曰:是君乡名圣来者赠二十馀金,有以全其事也。予思翁恒产无多,惟藉此一梭一轴,终岁劳劳于经纬之间,以为仰事俯畜,计赠二十馀金,非公力所能逮,疑此事之未便即翁也,急欲见而询之。越三日,予自栗园回,忽与翁遇于途,始知卖妻者为富春麦畈人,名阿奎,因沉疴二载,负欠多多,百计图维终无善策,不得已念及出妻之兴,而夫妻之相向悲哭者已非朝夕。翁寓所适与阿奎邻,闻之彻夜未能安眠,黎明即至其家,毅然任之,未暇为己计也。然而二十金之一诺,使彼夫妻仍得完聚,今且有二子成立。虽谓杼轴之间而能经纶天下之大经可也。昔十九世祖伯初府君还金赎罪一事,当时名公巨卿皆为之述其盛德,至今《家乘》生光。翁是举阴德之小大虽殊,而慷慨仗义之心,不且前后一辙哉?公常以乏嗣为忧,予固已知其知有报矣。道光丙戌(1826)果得一子,名殿钊。

 

義举

戴氏有多人奉旨钦恤云骑尉,世袭罔替。注:云骑尉,武散宦名,正五品。

以下几位均系云骑尉。

 

戴万春,一名熙堂,字次修。号萼轩。(1808-1861,即嘉庆十三年十二

月十七日至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六日)。邑庠生。殉难。奉旨钦恤云骑尉世袭罔替。

赐进士出身、敕授文林郎、己酉科拔贡生、诸暨县知县李士垲:

《钦恤世袭云骑尉邑庠生萼轩戴公丶拔贡生逸溪合传》

其父子同日殉难,义勇杰出,忠孝两全。敬叹糜靡已作父子合传。

 公讳熙堂,字次修,号萼轩,世居浦江九灵山下。元末有讳良者,官儒学提举。元亡,隐迹海滨。明祖召至京师,欲官之,以老疾辞之。次年卒于京。祖讳殿槐,国学生。父讳琮,庠生。诗礼传家,为一县望。公年逾冠补诸生,读书有大志,天资英敏,经史外,诸子百家、堪舆医卜各书,无不探颐索颐,得其精蕴。为人风流儒雅。喜吟诗,词坛鏖战,尖义险韵,屡叠不穷,必出奇制胜而后已。尤豪饮,饮必拇战,虽数十人与之敌,兴愈高,气愈盛,大声疾呼,有辟易千人之概,夫固一豪士也。

道光丙戌,公年十九,冡君逸溪生。逸溪性警敏,十余齡即通经史,十七补弟子员,父命从金华府学教授蔡召南先生游。从父守洋塘关,洋塘关暨浦交错边境也。山势峻险,国朝初曾置汛设官,有炮台,有营房,承平日久废弛。咸丰癸丑,洪逆越洞庭袭武昌,乘胜而据金陵。公慨然有澄清之志,日赋诗歌,以纾不平之气。

己未,奉宪諭辦乡团,父子即与周绍濂丶戴长祚丶兴翰等,置军器,立统领,防守洋塘关要隘。辛酉四月金华沦陷,时宰浦者满洲恩君,宰诸者楚南许君,皆飞札添筑关酱,多备火器。八月浦城陷,许君赐领火荮铅弹等物。九月暨城亦陷。父子以为此关若破,关内生灵必致靡孑,亲率精勇,日夜巡逻不少懈。而是关为杭越睦通衢,贼所必欲得者,相持月余,竟潜由浦邑北乡山径而入,内外夹攻,匪队蝟集,寡不敵眾,力竭阵亡。逸溪见父被戕,挺身骂贼,以致擒获,受戮更惨,时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六日也。公年五十有四,逸溪年三十六。事闻照四品官阵亡例。赐恤世袭云骑尉,袭次完时恩骑尉世袭罔替,崇祀忠义祠。

论曰:公父子守关,非君命也,不食朝廷升斗,禄无一级之爵也。洪逆猖狂,彼享高爵厚禄任封疆而苟全性命者何。况逸溪初膺选拔,方将于科名,显扬

其亲顾,毅然舍其躯命而不惜。然父为忠臣,子为孝子,所争在名义之大。

 

戴应辰,字子房(1810-1861,即嘉庆十五年七月廿一日至咸丰十一年九月

廿七日)。邑庠生。旌恤云骑尉。子二:兴佶(被掳)、兴俰。

 

戴长祚,字履康,一字香圃。(1814-1861,即嘉庆十九年正月初二日至咸丰十

一年九月廿六日),邑庠生。殉难。旌恤云骑尉,袭次完时,给予恩骑尉,世袭

罔替。

《钦恤世袭云骑尉邑庠生戴香圃公传》云:

洪逆自辛酉四月踰常山破金華,而吾浦以相拒五十余日,為禍尤烈,即鄉團之遭慘傷者亦甚于他邑,香圃公其一焉。香圃公諱長祚,字履康,道光壬寅與余同补博士弟子员,学宪罗萝村师叹其文,驰骤纵横,有不可羁勒之势。资禀高明,读书数行下,故刚日经,柔日史,行有馀力。兼习医理、地理,直探其原于轩岐问答之经,义文后先之卦。尤耽吟咏。年二十馀,与其从叔意园、从兄同甫辈结为社友,朝夕阄题分韵,鏖战词坛。时退庵太翁致仕归田,目为后来之秀。无如时命多乖,文战辄不利,兵战尤不利也。咸丰己未(1859),与萼轩翁同奉宪谕办团练,扼守洋塘关,分堵各岭要隘。尝谓:‘国家养士数百年,所养何事?贼势所向披靡,浙东几无完善地,所赖暨浦两邑侯果敢有为,吾当往暨说许侯力镇下流御贼于东,往浦说恩侯坚壁清野拒贼于南,吾洋塘关以精勇固守乎北为犄角之势,贼来各锐师以佐之,则不特四境生灵可保无虞,而杭越孔道贼亦梗而不通矣’。辛酉(1861)七月,浦邑陷。九月,暨邑亦陷。贼由浦之北乡山径潜入,廿六日蜂拥猬集关下,毵毵披发者不啻数万。公与萼轩翁力竭阵亡,尸如山积,莫辨伊谁,惟剑韬犹挂腰间,始认识之。又珊叔罄己之所蓄,具棺木、备衣冠而葬焉。

甲子春,命浦江共十三员,俱照四品官阵亡例,赐恤世袭云骑尉。

 

 峻,一名秀升,字长芸,一字又珊。(1828-1894,即道光八年九月十四日

至光绪二十年四月初六日)。承袭云骑尉。

 

戴长华,字杏元。(1835-1862,即道光十五年二月廿三日至同治元年七月初

二日)。

《杏元公传》云:杏元,讳长华,少有大志,不屑事章句之学。善事亲,年二十父亡,每思于功名中光大其门闾。咸丰庚申(1860),洪逆破杭城,萼轩香圃创议兴团练守洋塘关。招杏元不允,似此尚未足遂其志。适暨阳下湖包村有义士名包立生者,招募乡勇,训练士卒,遐迩闻之,不期而至者万馀人。杏元大喜曰:‘此真吾建立功勋地也’,遂负戈以往。辛酉(1861)贼至,屡获胜仗,奏殊勋,包君署为山头统领。洪逆自咸丰癸丑(1853)盘踞金陵为巢穴,所向无前。是年四月,金华失守后,杭越睦诸郡县相继陷亡,虽名城大邑,无坚不破,独于包村,先后数十仗辄败北,至有片甲不留者。壬戌(1862)正月,包君以杏元为亲军,倚之如左右手,杏元愈奋励,以故乡陷于贼中,奉母周氏携妻杨氏二亲侄光翥、光署移居包村,誓灭贼以报包君知遇之恩。五月,贼愤甚,倾金陵老巢精兵及浙江降卒共四十万人,徊环五十里,重重将包以围之,而断其水道。相持三月,粮告竭,所饮惟血水,精壮多染疫。包君谓杏元曰:‘残害数万生灵,皆予一人之咎,予惟以一死报之。君可不死,宜速自为计’。杏元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是时母已病亡,二侄伤于炮,妻知事不济,先以身殉。杏元乃护包君冲突重围,自朝至暮,杀贼百馀人。无如贼势愈集愈厚,不得出,力竭阵亡,年二十八岁”。 

 

戴兴铨,字秀升,一字二酉。(1838-1861,即道光十八年正月十三日至咸丰十

一年九月廿六日)。殉难。

《二酉公传》云:二酉,讳兴铨,幼读书明大义。父业贾,稍长即承父之业。为业为人,尚信义,重然诺,与人要结,虽事务丛集,必乘间以赴之。财所当者,与之不稍吝,当取者,人或负约,亦奋发激昂,而不能稍为之忍,性尽得天之刚者。庚申(1860),萼轩香圃兴团练守洋塘关,招之二酉,慨然以应,而不身列行间,置一剑一枪,晨夕简练,俟贼破关始往。辛酉(1861)八月,浦邑陷。九月下旬,贼潜从浦之北乡率大队越仙华、逾鹏岭、沿湖源顺流而下,窜入吾乡。斯时也,或远避他方,或隐藏深谷,或议进贡物,或待谋乡官,村中无一敢言战者。二酉曰:‘独不见吾邑东南乡逃者多被掳、降者亦被杀乎?吾誓与之势不两立。’廿六日黎明贼至,二酉急檄洋塘关救援,率数十人提枪先往,与贼遇于三十都上溪头。溪有桥,遥见贼势浩大,略无惧色,奋勇过桥,枪挑黄马挂贼目一名于马下,穿肠洞肋而死,有知其服色者云是伪王,贼皆股栗退。午刻,万馀人蜂拥而来,而洋塘关萼轩香圃俱已是日阵亡,救兵不至,寡不敌众,遂遭擒,断其足,破其腹,一时被戕者咸谓二酉最惨云。年仅二十五岁”。

 

戴兴溎,字湘舲,号逸溪。(1826-1861,即道光六年四月初六日至咸丰十一年九月廿六日)。郡廪生。咸丰辛酉(1861)科拔贡生。殉难,奉旨钦恤云骑尉,袭次完时,给予恩骑尉,世袭罔替。

《钦恤世袭云骑尉拔贡生逸溪传》云:“其父子同日殉难,义勇杰出,忠孝两全。……逸溪性警敏,十馀龄即通经史,其制艺及诗古文词,俱卓然有大家风雅,割程隶李篆,善八分书,工画法,年十七补弟子员,父命从蔡二风召南先生游,盖先生以馀暨名进士为金华府学教授,崇实学,敦气谊,后洪逆破金华,先生赴井以身殉,今其井即号"蔡公井"。逸溪事之十馀年,先生以大器期之。庚申(1860)吴淞张文贞公锡庚以侍郎学两浙,得逸溪卷,惊为异材,遂选登辛酉(1861)拔贡科。文贞公杭城失守,时阖门尽节者也。岁庚申,吴淞张文贞公以侍郎视学两浙,得逸溪卷,敬为异材,遂选登辛酉科拔萃科。文贞公杭城失守时,阖门尽节者也。逸溪受知之师,俱矫矫持风节,目染耳濡,故以忠义自励。从父守洋塘关暨浦交错边境也。…贼由山径而入,内外夹攻,匪队蜗蝟集,寡不敌众,逸溪見父被戕,挺身骂贼,以致擒获,受戮更惨。年仅三十六。闻照四品官阵亡列。赐恤世袭云骑尉,崇祀忠义祠”。

 

戴氏有多人奉旨钦恤云骑尉,世袭罔替。注:云骑尉,武散宦名,正五品。

以下几位均系云骑尉。

 

義學

孔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大抵中人为多,教则善,不教则不善。族中子弟,年过五岁,即当令其识字。七岁以上,须择名师,严加训诲,弗以姑息为爱,或背劳之之训也。道光初年建有肆学之所。宗祠设有贤产田,又曰“膏火田”。进学者,宗祠旧有襕衫钱三千。今再加四千,共七千文。闻报即送至其家。进乡场者每人给盘缠五千文,带至省城,场后分给。中式者闻报送去二十千文,又每人给盘缠三十千文。中进士者四十千文,优、拔副贡生各给二十千文。道光十八年议定:嗣后襕衫钱定为每人五千文,补稟生者,毎人亦给钱五千文。乡试盘缠无论人数多少,每科给钱廿一千文。带至省城,场后分给。其贡与乙榜两榜,则仍照前议。

年,族人戴文定、春照出资百元办马剑自强小学

 

联二幅:

道因時而立   理自天以開

祖有義行書竹帛   族多賢士譜春秋

永著经典存戴宅  長留節烈在靈山

 

 马剑镇历代名人录

 

 ,字德辉。(825-882.10.)。唐懿宗咸通间,授浙江东道五部兵马大元帅、

        平南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尚书令来镇越,始居诸暨陶朱乡,

        实为始迁东南之祖。

 ,字以张。(857.7.5-933.2.7)。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奉父命镇越之鉴湖,

       以战功分辖概水,始迁浦江建溪居焉。乡人以其好驰马试剑,因名所居

       里曰“马剑”。

 ,字志远。宋太宗雍熙中登进士第,授承事郎。

        志远君像赞:“怡焉之色,挺然之仪;神清而整,须秀而颀;德挹圭璧,

                    气蕴虹霓;早飞声于黉序,更策名于廷墀。呜呼!以公之

                    才,不克大展于当世,而正以垂后昆之谋怡也欤”。

 继,字绍宗。宋真宗景德中登名甲科。授承事郎。

        绍宗君像赞:和雨祥风,其乐易也;烈日秋霜,其节义也;玉鉴冰壶,

        冲以粹也;竹饮芝餐,远为寄也;云路腾骧,售明试也;素丝委蛇,正

        履位也。

戴尧民,字世远。宋高宗绍兴中以经学登进士第,授迪功郎。因秦桧用事,引疾

        归。

        世远君像赞:黔娄有言:‘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旨者是言

        也。高宗时,咸阳用事,忠良非贬则死耳,而公即勇退,觞咏自娱,正

        志而嘉,遁迹何如哉”。

戴良绪(1136.10.10-1180..)。宋孝宗乾道间制置国用使,授以乡学之职。专治疆

        界沟洫之事,水利均平,岁获有秋。其好善乐施,出于天性。尝舍田

        入安禅院,捐己资甃路造桥五十三处。

 ,孝宗淳熙中,以儒士任浦江县儒学学谕。

戴斗南,淳熙中,以明经贡举,授诸暨县儒学学谕。

 璹,宋季以武功授镇抚,元时授浦江县儒学教谕。

 ,字声甫。元大德中以武功授江西饶州路鄱阳县主簿。

 

 ,字希夷。(1280-1348)。元时授庆元路昌国州医学学录,著有纪行诗集,

 ,字子寿。(1289-1331)。以儒士授庆元路昌国州儒学学正

戴士尧,又作戴尧。字仲积。(1307.9.16-1349)。明洪武己卯(1399)以子原礼贵,

        追赠奉政大夫,太医院使。

          因母病死于庸医。痛迫于心,既而曰:‘ 吾母不可复作,而他人

       之有亲也,医复持是杀之,其祸不亦惨乎?’ 乃悉取《素难》、《灵

       枢》、《甲乙太素》等书读之,复奉币彦修,以质其疑问,尽得金名

       医刘完素、张从政、李杲三家之说。不数年来,隐隐名动吴越间,有

       不远数百里来迎者,君以脉证形色,定人生死,治不治辄先谕日期,

       后偻指征之,百不失一二。

 ,字允阳。(1348.9.24-1391.4.23)。自幼好读书,颖悟自持,不肯与凡人

        等。善作唐古体诗,其歌辞尤温雅如律。洪武十五年(1382)春,敕谕大

        召天下儒士,炫应召而起。既中选,受币二疋、宝钞十缗。为丁母忧,

        回家服阕。入觐授山西汾州介休县主簿。

 ,字伯曙。(1360-1419)。洪武间,以茂材荐授礼部铸印局副使。

戴思温,字原直,号益斋。(1336—1392)。医理与兄齐名。深于学,精于理,用

       药未尝执泥古方。洪武二十二年春,时太宗皇帝在藩邸闻其名,遣使

       者以礼,币聘至入侍左右凡三越岁。公以礼祀祖请告辞归,乘传至东

       平之东阿,俄感末疾。语其从行二侄仙传曰:‘我病革矣。非药石所

       可治’翌日卒于寓舍。

戴思礼,字仪之,号竹素园丁。(1347-1396)。洪武间任浦江县儒学训导。工诗

        文,著有《谬稿》三卷。

戴思乐,又作戴乐,字和之,号默庵,又作默斋。(1359-1418 )。任浦江县医学

        训科。其于医也,一主于仁,不知有势利,惟急于任恤,有疾求治者,

        施之以药,不以贵 贱贫富为低昂,所活甚夥。在任九载,每遇县令佐

        有缺府檄必委之署事,洞知民情曲直,凡有争讼,片言以折之,和颜解

        之。莫不詟服愧谢,而囹圄空虚。

 ,字于迂。(1350-1424 )。洪武三十年(1397)以税户人材赴京,授湖广黄

        州府知府。永乐初复授徽州府知

 ,字廷用,以字行。成化甲辰(1484)以拔贡选授湖广岳州府慈利县知县,

        亲老告养。

       《像赞》:“才堪经世,学著绍庭;九灵增色,胶序流馨。出任百里,

        职应列星;从容游刃,新若发硎。建绩民社,报效朝廷;泽流江汉,慈

        利图形”。

戴国英,字奕文,号莲峰。(1687.-1760 )。邑庠生。嘉庆四年(1799)以孙殿泗官,

        貤赠承德郎、翰林院庶吉士加二级,十四年(1809)晋赠奉政大夫、翰林

        院编修加四级。

          性刚敏,遇事能断,人不敢干之以私。在乡里抑强扶弱,恤寡矜孤,

        排解不平,宏奖善类,人以为有东汉诸君子之风。…铭曰:识何必知?

        知何必识?独知之契,有如斯石。噫吁嘻乎,新阡尔宅;幽铭尔德,德

        不朽、石不泐”。

戴国缙,字奕范,号竹岩。(1692-1761)。郡增广生。

          年甫弱冠,居恒常慕宋儒存心爱人,于物有济之言,每好施与,以周

       贫乏。逮乾隆十六年(1751),岁值大祲,慨然发仓廪,以赈饥民。未几,

       又输粟六十石,且蠲银三百两买米,以起沟中之瘠。此其乐善之诫,尤

       大彰明较著者。经史之旁,兼通素难。

戴国佐,字奕熙,号龙峰。(1704-1760)。太学生。

       公用财一准于义,初不为慷慨奇侠之行,至分多润寡、扶危济难,古人

       所必勉者,虽千金不惜。岁乾隆辛未(1751),浙东大祲,流亡载道,富

       室多白昼闭门,公捐白金三百馀两、米三十石。义声上闻,议叙长子圣

       璧为贡生。阅五年丙子(1756),岁复祲,公又损谷赈济,全活数百口……”。

戴国公,字凤山。(1713-1753)。

          先生精于医者也。…先生之生,克绍家学,精究《素难》《内经》《灵枢》之学,而存心济物,以之应世之,辄有奇效。佥曰:戴氏家传不替也。然先生弱冠时,曾习举子业,于经书时通大义,不屑屑章句之学。其治家庭、接宾友,莫不以礼遇,绰有儒雅之风。

 

戴圣芳,字辉远,号蕙圃。(1712.-1758)。附贡生。嘉庆四年,敕赠承德郎。十

        四年(1809)诰赠奉政大夫。又,诰赠中宪大夫、晋赠通议大夫。

        好奖进后辈,必鼓舞以成其器。艰于赀者济之,族党有困乏者周之,不

        责其偿。浦邑岁饥,先生捐几十万缗有奇,例捐赈及二百金以上者准予

        入贡,先生特褒然首举为贡生。

戴圣鳌,字龙田,号禹门。(1716-1795)。邑庠生。例授贡生,议叙州吏目。

          乾隆十六年浦邑大饥,当事筹捐赈,诸富家鲜有应者。府君曰:‘赈

       济,仁人之事也,曷可以少吝乎?’乃就邑城戴惇堂首书千金,众大悦

       服,于是陆续捐资,赈事不匮,而戴氏之名大振。此府君之明大义、知

       所轻重也

戴圣岐,字凤仪,号齐阳。(1718-1754)。邑庠生。议叙贡生,载《县志·选举

       志》。

      岁辛未(1751),浙东西大歉,奉嘉言公命,捐银若粟,谐府县助赈,大

      府上其册籍,优叙府君成均贡生。嘉言公营居室,名‘敬义堂’,筹画基

      址,俾矩方绳直,营构得新,凡此,皆府君之献居多。

戴圣璧,即圣典,字尧文,号华峰。(1723-1799)。例贡生。

      府君既善积储,家日起,田园日广,庐宅一新。宗祠初建,经费不敷,府

      君同诸家共出银三百两有零,奉主入贤功祠。

戴圣伦,一名林,字乐清,号淳川。(1727-1809)。例贡生。载《县志·选举志》。

       中年既析居,始援例入太学捐贡生。治家井井有条理,二十馀年间增田

      地百十亩有赢。性复好施予,多借贷而不还者,亦弗之问也。故暮年通计

      其债务之在人者六七百千,皆焚券弗索,亦不碍家事之日增月盛焉。

戴圣岳,字公视。(1727-1781)。

      晚年尤精于医,旁通曲贯,得之心悟为多。尝言古人制方,佐使配合各深

      理,分寸不可易,而神明变化,唯在性灵用之,得宜则合于古而不泥于古,

      偏补偏攻皆非也。以故治疾多奇验。常投药一二味,病者辄豁然愈,病愈

      则淡然忘之。里人既感其诚,求医者踵挡于门。

戴圣敬,字日跻,号三峰。(1741-1802)。候选县丞,载《县志·选举志》。

戴殿江,字襟三,号履斋。(1735—1819)。增贡生。以子聪官,敕封文林郎,诰

      封奉直大夫、晋封中宪大夫、晋赠通议大夫。

          晚年日手一编,披览有常。课学以朱子为宗,尝辑《金华理学粹编》

      若干卷,辨婺学源流甚晰。有《履斋文集》十卷、《永思轩文钞》八卷藏

      于家。又刻《九灵山房集》及《水道提纲》等书行世”。

          天下人尽知有鉴溪、东珊称‘二戴’,不知皆成于履斋;‘二戴’外

      更有大戴也。

          某某岁出千金购桐乡某氏书十二大柜,建万卷藏书楼,书富浙东六郡。

戴殿海,字瀛三,号鉴溪。(1741-1816)。乾隆丙午(1786)科副榜第三名,授儒

      学训导。历署海宁、嘉兴、建德、慈溪、仙居、处州、嘉善、衢州、仁和、

      天台诸学,实授嘉兴府学训导,升昌化县学教谕。

          嘉庆壬戌(1802)、癸亥(1803),浙东大旱,继以水灾,诸暨、浦江二

      邑尤甚,中丞拨米数百石,委君赴二邑散赈。未至之前,浦邑奸民,藉饥

      骚动,吏不禁,益肆猖獗,伐墓木、劫仓谷。暨邑闻而效之,民情汹汹,

      变在旦夕。君急请中丞,调丽水令张君吉安署浦篆,擒治数人,馀始蜷伏,

      二邑贴然。当君入告时,中丞曰:‘事急矣,谁可任者,汝速举一人来。 

      张令即君所举也。

戴殿端,字尹甫。(1749-1795)。郡庠生。

         精医理,求医者踵至门,虽冗极必会晤,处方更不望其酬谢。余尝谓:

      医者,吾戴氏家传世业,先祖原礼公所为得丹溪先生心法者也,十叔父亦

      以善医称,尹甫承其后,于此中妙得心解。

戴殿音,字通甫,号半农。(1765-1827)。岁贡生,候选训导。

 ,字舟玉,又字方积,号秋石。(1760-1840)。例授翰林院待诏职衔。

 ,字莘来,号碓山,一号晓山。(1764-1822)。邑廪生。嘉庆辛酉(1801)

      科拔贡朝考引见,以知县用分发直隶,署清河县事,实授龙门县,以卓异

      荐调邢台,未赴任,丁母忧回籍。敕授文林郎。

          任龙门九载,龙门百姓颂戴明府遗爱,无不望其再任。在任时,无赫

       赫之名,而去后民思久而不已,亦惟推居家孝友之心,以施之于政,是

       以入民之深如此也。

 、字康侯,号卓亭。(1777—1834)。邑庠生。君则以内科诸方、兼治外科

      诸症、一切肿溃疥疮疡,不避腥秽、不避寒暑,有来请者,辄赴其急难以

      救之。 盖君之生平,以儒医著称者如是。

戴家玉,字文杓,一字酉君,号西园。(1777-1835)。恩贡生,候补训导,例

       赠修职郎。

戴旭谋,字时若,号曰庵。(1778-1840)。太学生。

          吾族迁自陕右,故岁有羌灯之设,多朴而不华。至府君而大变,人物、

      亭台,必极精巧,邱壑从心,浓淡有法,布置恒出人意表。故上元之夕,

      灯必冠场,观者恒蚁聚其下,固非市井之习所能囿也。

戴震元,字日华。(1781-1842)。例贡生。

        从事岐黄之学,刀臼碾磨,无不备具,制膏丹时,不茹荤,远鸡犬,必

      竭厥诚,故药之所施无不验,踵门者屦恒满……”。

 ,一名燮堂,字静波,号雪塘。(1783-1860)晚年以诗词自娱,静坐一

      室,终日吟咏不倦。著述盈箧,有《荫芗居稿》十卷。

戴拱辰,字德枢,号晴初。(1786-1836)。邑廪生。嘉庆癸酉(1801)科拔贡,考

      取八旗教习、候选教谕。

戴抡元,字林一,号雪坊。(1791-1852)。邑廪生。道光乙酉(1825)科拔贡中式

      本科乡试第八十七名举人。国史馆誊录,叙知县,署湖北郧阳府房县知县,

      告养回籍。敕授文林郎己亥(1839)署房县事。

          房县山邑,而东西径六百馀里,南北且九百里有奇,地广而闻见难周,

       民玩而险健不测,控诉迭至,牍鲜真情,君则原民之情,烛民之隐,勤

       于审且勇于结,在任一载,而乡试调帘,且离任两月馀,计结七百馀案。

       去之日,囹圄为之一空。各大宪无不击节赞叹,拟荐卓异。

戴济川,字泳潍,一字绪香,号楫人。(1798-1859)。郡庠生。素善书,初学颜,

      既学王、学苏、学米、学钟繇,摩仿诸帖,终岁不知倦。尤长匾额联对字。

戴云翔,字鹤应,号琴舫。(1800-1847)。郡廪生。甲辰(1844)岁,宗师吴公钟

      骏以‘圣母七旬万寿’,诏开庆榜命题,顷刻之间,诗赋俱就,大见称赏,

       特取阖学古学第一。后宗师回都,将卷上呈翰苑,名公巨卿,莫不啧啧

      叹赏,咸谓得此巨手,吾侪抱愧多矣。于是名振京都,不特光一郡一邑,

      且可增两浙之光耳。

戴  渌,一名紫薇,号春渠。(1791-1854)。邑庠生。

    性聪颖。操笔作文字,为经史之学。弱冠补弟子员,声名藉甚。先生精岐黄,求诊者户外屡常满。奇疾积疚投以剂,罔不起。邑之谭鹊缓,噪名于时者,咸目瞠舌桥,然以为不可及。顾先生方以道义文章自厉,不屑屑以医炫,故无所纂著。因累困束闱,罢举子业。而村中事无巨细,又非其议莫能定。

戴元楷,字晋斋,号皆木。(1803-1876)。附贡生。唯晚年徇暨阳周君坚请,主

      讲藏绿数载,……素精医理,虽未尝识面,求诊视不拒,时时以有济于人

      为己任。

戴兰畴,字寿田,号剑春,一号介村。(1811-1890)。郡廪生。

          道光丁酉(1837)科拔贡。咸丰壬子(1852)捐饷议叙,即补分缺,先用

       训导,试用教谕,署理台州府教授。

        教人不拘一格,随其质之高下,勤勤恳恳,口讲指画,批却导窍,略无

      倦态,直使听者乐而忘疲。尤长于古文诗词,下笔辄洋洋数千言,见者咸

      钦其藻之速而才之富。

戴万新,字颜卿,号意园,又号蟾山。(1813-1854)。邑庠生。

         乙未丙申(1835、1836)间,筑诗坛,创诗社,‘天机流动轩’中,每

      当莺初雁候,叶落花飞,倡予和汝,乐数晨夕,令人想见当年‘月泉吟社’

      吴清翁、方韶父高风。时退庵伯父解组归田,每叹曰:‘意园诗清而腴,

      苍而秀,摹拟汉魏唐宋,无不酷似。果充其学养,吾邑一起衰巨手也

戴瑞升,(1810-1860),字应诚,一名长恩,又字书廉。郡庠生中式,道光丁酉

        (1837)科十七名副榜,戊戌(1838)吏部就教候选教谕。

戴兴焯,字丙田,号韵堂。(1818-1863)。邑庠生。

          弱冠以郡试第一人补博士弟子员。丁酉、戊戌,三兄和仲公子耜青、

       亦庐相继卒,家政莫操,韵堂以一人兼两家事,无不井井有条,毫厘不

       爽。洵理烦治剧才也。性宽慈,乡邻贫不能炊者、无以丧葬者、无力婚

       娶者、考费不给者,有求必应无吝色。先是廉访公归田,时捐富邑田百

       十馀亩于祠中。

戴兴蔚,字兆章,号茅轩。(1822-1906)。附贡生。

        咸丰季年,粤匪扰乱,,戴氏宗祠毁于兵燹。寇平后,公偕族人,集议

       重建。既筑垣墉,黝之垩之,既勤朴斫,丹之雘之,焕然美备,顿复旧

      观。事虽由父老子弟之赞成,而实维公经纪之。他若董修浦邑之志,捐造

      建溪之桥,以及排解纷难,经理众务,犹其馀事。

戴兴绶,字玉卿,号健园。(1827-1899)。恩贡生。候选教谕。

戴兴焘,字熙龄,号春洲。(1830-1894,即道光十年七月初九日至光绪二十年

      九月廿三日)。恩贡生,候选教谕。

戴吉荪,原名长庆,字哲甡,号洁生,又苌青。(1846-1913)。邑庠生。

          学宪丁绍宗师视学浙省,即补博士弟子员,稽其县试及院试,皆列案

       元,惟府试名居第二,几可称为小三元。邑宰程公甚器重之,聘请作为

       西席,以训诲其二子,一时声名藉藉,若举人宣澍甘、邑庠生周雪山辈,

       咸仰为泰山北斗云。制艺而外,尤擅长于诗赋,盖由其经史子集以及杂

       览诸书,而又为一乡领袖。

戴光远,字耀甫,号芝园。(1835-1902),岁贡生,候选训导。

戴光荣,原名光熊,字梦祥,号渭川,岁贡生。侯选训导。

 

戴光远,字耀甫,号芝园。(1835—1902)岁贡生。

 ,字菁髦,号芾常。(1826-1896)。恩贡生,候选教谕。

      岁丙申(1896)浦邑修志,君与张君少罗、黄君春堤、季君兰畹共与斯役,

      悉心厘订,考核精详,同事皆钦佩服焉。

 

异姓:

田东村:周华高,字抡魁,号再岩。庠名绍濂,字莲塘。(1818—1887)。咸丰辛

                酉科拔贡生。侯补教谕。

沈家村:沈良泮,字乙然,兰溪正巡官,阶奉政大夫。

上和村:陈文德,字兴祖,(1349—)元至正间进士。

金沙村:  谔,(934—987)北宗永熙间进士。

        倪孟初,(1366—?)明洪武末,任叙州府知府。

        倪天与,字仲华,明洪武间,以人才授大名府知府。

狮坑村:费懋烈,字彦方,十六岁入邑庠,晚得岁贡生。著有《四书讲义》。晚得

      岁贡。邑令聘月泉书院讲席。又执教桐江,以穷理为急,以敦行

      为重,以持敬为主。曰:此古人为已之学也,学者重之。

        费之佐,元延佑乙卯(1315)科进士。

        费之用,元辛酉科进士。

相公殿:应良泰,号壶溪。考名泰,邑禀生。(18091869),道光已亥

       科举人,棟发知县。

  

 

 

近代:

马剑村:

     戴枫楹,(1912—1983)。首任浙江保安团营长,由蒋鼎文介绍黄埔军校西安分

            校教导处任中队长,后任陆军联合司令部二五七分站上校站  长。1949 

            年郑州起义。

     戴棋瑶,原名祖赓,字钦生,(1903—1945)。浙江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

              1941年任浦江县平湖区区长,1943年任浦江县民政科科长。

     戴尔灿,字明斋,(1918—1992)。1939年入黄埔军校西安分校。历任排长、 

             连长、营长等职。1949年随军去台湾,任职国防部。

     戴官仁,字济民,(1901—?)。浙江省自治学校毕业。民国廿九年,浦江

              县划分一镇四区,戴官仁任平湖区区长。抗战后辞政执教。

栗树坪:

     倪祖功,(1905—?)。1925年毕业于浙江省立法政专门学校。

            历任浙江省民政厅新政指导员、南京军管会科员、福建省党部一科   

            科员、浙江省保安处一科主任。

     刘云影,(1910—?)。原籍广东,广州岭侨女子师范毕业。曾任浙江省妇女  

            联合会常委兼宣传部长。

石门村:

     朱天临,(1894—?)。在任杭州青年会总干事时,受英籍浙江省教 区会督

            高德斯邀请,去宁波三一中学任校长。抗日战争时期, 学校搬迁马

            剑,学生激增,呈省教育厅批准添办高中部,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并

            任校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搬迁宁波。

平阳村:

      项作梁,(1901—?)。东北警官高等学校毕业。历任区长、科长、 督导、

              县长等职。1949年3月,率分水县官兵起义。后任浙江省文史馆

              馆员。

 

 

 

 

 

 

 

 

 

 

 

 

戴殿泗生平简介(有像)

戴殿泗,字东瞻,号东珊,又号东山。(1746-1825)。诸暨市马剑村人。幼读于九灵山房、慧云书院、杭州万松书院。邑廪生。乾隆庚子(1780)科优贡生,以诗文盛名。辛丑岁,和同科倪韭山高未甫北上赴京入文监肆业。丙午,中顺天府举人,以知县用。嘉庆丙辰科会试中式八十三名进士。殿试二甲第一名金殿传胪,授翰林院编修,诰授承德郎。六月入充实录馆纂修官;九月廿一日,入上书房行走,侍学青宫。殿泗在京十年,曾任实录馆纂修官、日讲起居注官、文渊阁书理。诰授授奉政大夫。封赠一代,并貤封祖父母,崇祀浦江县城“十三贤祠”。

平生最喜读书,尤喜《孟子》,谓其多系提醒宗旨,真实处则全在《论语》、《大学》。如存心养性,知性知天。不熟研于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诸语,未识功夫安在?自是于《五经》皆有发明。于《易》,著《卦序说》上下二篇。故嘉庆帝称其为“真读书人”。

为人外和内刚,胸怀洞然。终日易乐,乐道人之善而隐其恶。其纯德人皆能信之。著有《风希堂诗集》六卷,《风希堂文集》四卷行于世。

 

嘉庆帝封诰承德郎东珊府君诰文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秘苑储才,妙选必先吉士;大廷锡类,殊荣爰逮儒臣。尔翰林院庶吉士、今授编修加二级戴殿泗:器资醇雅,学识通明。释褐登朝,试职文章之府;分藜寓职,摛华翰墨之林。兹以覃恩,授尔为承德郎,锡之敕命。於戏!入官筮仕,早为王国之桢;稽古增荣,勿替天家之泽。制曰:丕绩奏于中朝,端赖闲家之助;宠章颁乎庆典,宜分齐体之荣。尔翰林院庶吉士、今授编修加二级戴殿泗之妻马氏:早习女仪,克修妇职。鸡鸣交儆,既砥节于素丝;蚕绩执劳,用邀恩于紫绋。兹以覃恩,封尔为安人。於戏!巾袿彰和顺之风,鸾书诞贲;廷陛焕褒嘉之命,象服茂膺。

嘉庆四年四月初八日。“诰命之宝”。禄字1922号

《浙江通史》

戴殿泗(1746—1825),号东珊,浦江马剑村(今属诸暨)人。从小爱读书,但智性钝拙,通宵读一行书尚难成诵。因坚持勤苦攻读,数年后文思豁然。清嘉庆元年(179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继入值御书房,参与修《高庙实录》,官至日讲起居注。为人外和而内刚,襟怀豁达,在翰林院10年未升迁,处之泰然。辞官后,常与殿江、殿海兄弟芒鞋竹杖出游山水之间,使子弟具壶觞相从,并与他们讲论学问,终日津津不倦。一生研究群经,博观诸史,旁通百家之言。后又由博返约,归于宋之理学,身体力行,务归实践。尤以诗文名于世,其诗多五言古体。兄殿江,字襟三,号履斋,以千金购桐乡汪氏藏书5万卷,造万卷楼,专心读书著述。弟殿海,字瀛海,阮元视学浙江时,总理文渊阁及紫阳书院并领经局事。著有《风希堂文集》,与兄殿江合编《九灵先生年谱》。

 

殿泗以嘉庆己未(1799)授编修;六月入实录馆;九月廿一日入上书房。珍赐便蕃,恭纪如下:

己未岁(1799)

十月初十日,赐哈密瓜一方,自后每岁九月十月以为常。

十二月廿六日,赐鹿一只、鱼四尾、鹿尾二枚、野鸡四只、挂面十筒,统名曰“狍鹿赏”。自后每岁以为常。

十二月三十日,赐貂皮二个、荷包二个,内藏五钱重小锞二锭、绸帕二条、布帕二条、大橙二枚、柑橘三十四枚、琐琐葡萄干一包,名曰“年节赏”。自后每岁年节以为常。

 

申岁(1800)

正月二十日,赐《方正学集》一函、《六书赋注》二函、《邹南皋集》、《于山奏疏》、《甫里先生集》、《丹铅要录》、《随缘集》各一函,《益戒堂诗》三部三函。

二月廿九日,赐大红呢雨挂料一件,长二尺五寸,阔四尺,谢恩。

三月初一日,赐领三品官人参一分,计十三两,五等参五两,渣末二两,泡丁六两。自后每岁领参以为常。共得八次。

四月初十日,赐织成片金一匹,长二十六尺。

四月廿八日,赐红花妆缎四丈、金团花妆缎四丈二尺。

闰四月廿二日,赐玉花插一件,谢恩。

二十五日,赐团茶四块、茶膏十二团。

二十九日,赐福建眉寿茶六两,共一瓶,六人分之得此数目。后每岁以为常。

五月初九日,赐广东切花香一盒,盒系点铜,径六寸许。

七月十四日,赐深州桃十四枚。自后每岁以为常。

七月二十八日,赐蜜饯荔枝一瓶。自后每岁以为常。

八月十九日,赐王原祈临黄子久《山水》一轴,有“乾隆御赏之宝”、“石渠宝笈”、“画图留与人看”,共三宝。

九月十一日,赐克食苹果廿二个、酱腐乳一瓶。

十二月初七日,赐曹州柿饼十四个。自后每岁以为常。

酉岁(1801)

正月初四日,赐三清茶宴联句和诗二首。自后每岁茶宴如常,凡七次。

三月十九日,赐琉球国贡物四件、扇三柄、绵二束、苎布一匹、蕉布二匹。

五月初一日,赐黑纸扇五柄、黄纱宫扇二柄、宫式蒲葵扇二柄、香袋十个、香串六个,又小香串二个、紫金锭、盐水锭、蟾酥锭、离宫锭六包,共六十件。小香药四件、川椒连环香串五个。同日,又特赐香袋四个,名为“端节赏”。自后每岁端节以为常。

八月十五日,赐克食乳酥糕一块、大月饼一个。

九月初二日,赐克食打糕一块、摩敦条子一卷。

十月十一日,赐领豹皮八十张。自后每间岁,赐领以为常,无钱不领者听。

十二月二十七日,御书“福”字,谢恩。自后每岁以为常。共得“福”字六个。同日,赐大笔十支、小笔二十支、大蜡笺八张、宣纸十张、五色绢笺十张、福笺十张,名为“春帖子赏”。自后每岁立春日以为常。

 

壬戌岁(1802)

四月初一日,赐领二品人参十四两。每年皆三品,此年特二品,故记之。

十月二十二日,赐鹿脯十束。自后每岁以为常。

 

癸亥岁(1803)

五月初十日 ,实录馆议叙加一级纪录二次。赐宴。赐大红云缎一匹、红青云缎一匹、实纱一个、纹银十两。

 

甲子岁(1804)

二月初三日,幸翰林院接驾,赐《味馀书室诗》四函、《九家注》《杜诗》二函、砚一方、宣纸二张、绢笺一张、宫紬二匹。赐茶酒宴席、果席、听戏。

十月初一日,赐越南国黄绢二匹。

 

丙寅岁(1806)

九月初一日,赐《御制咏左传诗》一函。同日。赐葡萄干一包。

 

丁卯岁(1807)

八月十六日,随围和诗进哨召见五次、讲官勾到跕班六次。

 

戴殿泗著作《风希堂集》

风希堂集者,太史戴东珊之著也。东珊先生讳殿泗(17461825),浦阳建溪即今诸暨马剑村人。幼攻诗书,文思豁然。嘉庆丙辰殿试二甲第一名进士传胪。授翰林院编修,历日讲起居注官,上书房供奉,文渊阁校理,实录馆纂修。为纪晓岚门生,实刘墉之高弟。以皇子之师,修《高庙实录》。为人豁达,外和内刚。居翰院十载,仍处之泰然。博观诸史,旁通百家。复由博而返约归于宋理之学,胸怀洞然,身体力行。尤以诗文名于世。天子嘉庆褒曰:“真读书人”也,阁老石庵讶为“唐古锥佛”。嘉庆己巳省墓回籍。常与殿江、殿海兄弟优游五泄其间,使子弟具壶觴相从,讲道论德,津津不倦。道光乙酉(1825)年八十仙逝。而后,其侄山西按察使戴聪,于旧箧中检得残稿数册,零篇賸纸若干,揖成诗集六卷,文集四卷。虽散轶大半,然其一生之阅历,一时之交游,以及学之与年之俱进者,已约略可见也。

“风希堂”乃殿泗宅颜,系京邸梦中所得。


 

 

戴殿泗题赞释文

赞曰:

诗美榛芩,骚美蘅芷,与彼美人,況兹君子。胡潘安孙,克悟厥旨,岂翳壮夫,

而耽縟妫?岂翳柔情,而钻古纸?即色即空,入情入理。借影姬姜,寓情经史。

迂儒拘拘,罔或辨此,淫朋津津,若或谭只。何以赠之,亦曰耄矣。几卷黄庭,

一床绿綺,交坎讲离,葆精孕髓。姹女黄芽,婴儿皓齿。南海运神,西池喻指。

娱老娱仙,如斯而已。伊智慧人,洎风流士。一喝当头,六根澈手。学道读书,

殊途同轨。佥曰非非,君曰唯唯。书以赞之,请自始隗。

                                       浦阳八十老人戴殿泗稿

 

 戴殿泗年谱

乾隆十六年(1751)六岁

    殿泗在马剑读书。有:“小髻新冠屋角嬉,三苍五雅未能知”句。

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六岁

与兄殿海同入慧云书院。师盘洲周璠。

乾隆二十九年(1764)十九岁

与兄殿海同进杭州吴山万松书院。学使方岱济、李鹤峰、齐息园。

乾隆四十五年(1780)三十五岁

殿泗为庚子科优贡生,(同科优贡生为倪韭山、高未圃)。

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十六岁

与同门友倪韭山,于二月廿八日,买舟北上,五月初八日到京城,初九日赴部考试,初十发案,考列一等第九名。文监肆业。

乾隆五十一年(1786)四十一岁

兄弟南北同登,兄殿海丙午科副榜第三名,殿泗顺天府乡试第三十四名举人,

以教习知县用。

嘉庆元年(1796)五十一岁

殿泗礼部会试中八十三名进士。殿试,二圣策问试题,中二甲第一名传胪。入翰林院。

嘉庆四年(1799)五十四岁

   四月初八日,诰授戴殿泗为承德郎,翰林院编修。六月入实录馆,九月廿一

   日,入侍上书房侍学青宫。侍学处为“西苑书房”。

   嘉庆帝封诰戴殿泗之父奉政大夫蕙圃府君诰文

  冬,在宁远堂车门订【翰林第】匾额。

嘉庆六年(1801)五十六

    嘉庆帝封诰戴殿泗之父儒林郎蕙圃诰文

嘉庆十二年(1807)六十二岁

   隨帝五月廿三日随围,八月初三动身,十六日随围进哨,九月廿四日回京。

嘉庆十四年(1809)六十四岁

    省墓回籍。

嘉庆十七年(1812)六十七岁

仲秋,游赏之余,口令五律十首,题曰:山堂十胜并作序。

嘉庆二十年(1815)七十岁

有《建溪流源记》

 道光元年(1821)七十六岁

 九月初九日,重阳,约友游湖头山,并题诗于湖头山《白鹤庵》壁。

道光五年(1825)八十岁

为窃川潘君书,十月十九日去世。葬石门天师堂屋后山。

道光六年正月,侄戴聪在京面圣,圣上曰:(殿泗)乃“真读书人也”。

 

 

 ,(有像)

字惟宪,号春塘,晚号退庵。(1760-1843)。邑廪生。乾隆己酉(1789)

      科拔贡中式本科乡试第七十六名举人。嘉庆己未(1799)科会试中式一百五

      十一名进士,殿试二甲第二十一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户部江南司 

      主事,升贵州司员外郎,云南司郎中,兼现审处井田科事务,会典馆则例

      馆总纂官。乙丑(1805)科会试同考官。戊辰(1808)科四川正考官,奉旨往

      盛京审案。钦命总理七省漕务、户部坐粮厅。授安徽庐凤颖六泗滁和兵备

      道布政使司,升山西按察使司,署山西布政使司,诰授通议大夫。省墓回籍。

     次年八月,奉召进京,以列卿用,聪以年屈悬事,请告而归家。归田后,捐田百十亩入宗祠,荟中年以后之作,为《政学堂诗文抄》六卷,道光辛卯(1831)始著《建溪集》前四卷,后二卷。为人作序作铭,亦必有关于名教纲常者,而后椐实而书之。采同邑贞孝节烈妇女无力请旌者,三百五十三人,呈请县建立总坊,事竣。

 

 

 

奉直大夫春塘府君封诰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足国赡民,庶政重度支之寄;分猷亮采,诸曹需主计之贤。尔户部江南司主事加一级、今升贵州司员外郎戴聪:经画多才,恪勤奉职。出纳裕公私之绩,权衡佐军国之需。劳绩有成,新纶宜沛。兹以覃恩,授尔为奉直大夫,锡之诰命。於戏!酌盈即以剂虚,当念生财之道;益上常虞损下,勉惟制用之规。制曰:勤宣声绩,聿徵服采之才;茂著规型,式奖同心之美。尔户部江南司主事加一级、今升贵州司员外郎戴聪之妻周氏:夙谙内则,作配名门。训典娴明,允协珩璜之度;礼仪纯备,克彰萍藻之风。兹以覃恩,赠尔为宜人。於戏!荷天宠以流芳,鱼轩焕采;被国恩而锡誉,马鬣增高。制曰:国恩宠锡,式酬服采之劳;闺范嗣修,载奖观型之化。尔户部江南司主事加一级、今升贵州司员外郎戴聪之继妻张氏:早谙女诫,克举妇功。惠问交流,洁后先而媲美;素风相助,庀内外以同心。兹以覃恩,封尔为宜人。於戏!扇兰佩之芳蕤,被芝泥之馨泽。只承庆典,益劭荣名。

嘉庆十四年正月初一日。“诰命之宝”。坤字49号

 

户部坐粮厅春塘府君敕书

敕户部郎中戴聪:兹命尔管户部坐粮厅事务,首在约束衙门官吏胥役,使之恪遵法纪,不致作弊生事,扰害运粮,员役一应催趱漕白,分派京通,详拨厫口,出给通关,稽核完欠,综理出入,俱系专责。如遇粮船将到,先期料理,将里外河漕白三行船只,预备停当。土石二坝水脚(杨注:水脚,即水路运输费用),经纪车户、船户,通行申饬,船粮一到,星飞发船,迎剥转运上仓,仍亲自往来催督,毋得时刻稽延。通州税务,属尔管理,所属有司,听尔提调。势豪刁恶阻挠行事,应拿问者拿问,应参奏者参奏。如有奸棍指漕讹诈,及真正盗漕者,审究的确,呈报仓场,奏请处治。察有挂欠,即行追比,务绝情面,立限早完,不得妄听运粮官员兵丁,将行月粮催船水脚等项,买卖抵销。事有关涉该道者,会同该道,协心共济,务期上不误运,下不病民。运过粮石数目,照例按期开报仓场,衙门察考二年,差满之日,造册奏缴回部考核。果著有勤劳,方准复职。尔受兹委任,当廉洁奉公,精明任事,通济粮运,斯称厥职。如有因循玩愒,致误国储,责有所归,尔其慎之。故敕。

嘉庆十六年十二月初三日。 “诰命之宝”。

 

山西按察使春塘府君敕书

敕山西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兼管驿务戴聪,兹以山西重地,狱讼繁剧,特命尔驻札省城,管理通省刑名事务,察吏安民,明刑肃政。惟尔之任,尔须整励宪纲,振扬风纪,首在约束衙门书吏,使之恪遵法度,无致作弊生事,扰害官民。持己清正刚方,乃可表率属员,修举职业。凡纠察官邪,拿问贪酷,禁诘强暴,平谳狱情,悉属掌管。官员俱宜详加考核,激浊扬清,务尽虚公,有俾惩劝。所开治绩,必以劝农积粟,缉盗安民,简讼省刑,洁己除蠹为最,各要纪明实事,毋虚浮饰虚文。所属地方刑名,皆尔审鞠,务在昭豁枉抑,惩治奸宄,察理积案滞狱,禁止舞文滥刑。凡地方重大狱案,须参详平反,使情法兼得,曲直较然,民谓不冤,斯称明允。所属官员有贪残不职,应提问者先行提问,应参处者转报督抚参处。尔仍听巡抚节制,年终将行过事迹,开送该抚咨部察考。敕中开载未尽事宜,皆照新定章程施行。尔受兹委任,须正己率属,端本澄源,以称厥职。如若贪黩因循,官方不肃,狱讼冤抑,刑政失平,责有所归,尔其慎之。故敕。

道光六年四月初二日。诰命之宝”。

《重建宝珠桥记》
盖闻济人有典,成梁与除道同垂。狎水有禁,夏令与周官并重。聿观载籍,历览名区,既渡津而用(彳勺),悉驾石以为(石工)。况辨方正位,族居之地理攸关。溯委穷源,西北之支流并汇。有其举之不可废也,早识前功匪易,当(襄力)后事尤难。暨邑张氏宝珠桥,初建洗马之潭,继移水磨之埠,桥因地重,地以桥名。一方之磐石孔安,二公之鸿基永奠尔。乃潜蛟为祟,记上章困敦之秋,砥柱莫支,驶竹箭桃花之浪,四百年来之旧迹,忽睹倾颓。十八载内之(氵互)寒,何堪厉揭。爰有福堂张公,孝友为心,仁慈成性。叹迷津于前路,行惜渐车。占利涉于大川,济多濡轨。招乎舟子,俗渡无航,谋诸宗人,倾囊有志。于是诹谷旦,庀良材,舍其旧而新是谋,半于古而功实倍。银盘托足,,琼柱排腰。铜虎脊横,玉璃首伏。吴淞江上,似分玉带之围;樟树亭边,满射(王周)弓之影。历五月而观成,阅千秋而不朽。由是水循江道,永奠洪澜;源出蒲岱,咸资灌溉。往来中路,无事褰裳;奔遂,不忧病涉。入义门而问俗,古道照人望仁里以采风,周行示我用卜蔚起,题玉柱以留名;伫看簪绂联绵,登云梯而直上。岂但一乡保障,辉映碧江,奕世丕基,光垂锦里已哉!谨序。

时嘉庆四年(1799年)    翰林院庶士浦阳戴聪。

 

道光戊戌(1838)建溪送匾记

维道光十有八年,岁次戊戌,三月丙辰,朔越二十有五日丁酉,宜祀之辰,建溪裔孙聪等,谨以清酌庶羞之馔,昭告于凌桥宗祠。

显祖考妣之神位前曰:我戴氏自得姓以来,族衍中州,望隆谯国,载在史传尚矣。其在浙水东西者,多自徽之龙辅分迁,惟我浦阳建溪之宗,唐咸通间,浙江东道五部兵马大元帅、平南节度使、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尚书令德辉公,自陕西之杜陵徙居越之陶朱乡,次子镇抚使以张公,又从陶朱乡迁浦江之马剑,迄今九百数十年。从马剑分迁者,宗谱尚联,虽分枝派别,实一本同源,如萧山伊家店亦其一也。至凌桥之宗,因宗谱遗失,不能详所自迁,惟故老流传谓自尚书公后裔,即我平南节度使尚书令也。又谓迁自西浦江,则即我镇抚使所迁之浦江马剑乡也。又谓本支迁自龙池,则即我第十七世子材公所迁之通化龙池也。官爵既同,地名复合,虽征文不足,谱牒难联,而遺献相传,源流可溯,自宜喜相庆,憂相卹,以敦一本之宗,以续千年之绪。今将建溪近年科第匾额,送悬凌桥宗祠,嗣后两处科名互相辉映,用光庆典,以笃宗盟,惟两处先灵实佑。启之尚饗。

进士出身、通议大夫、山西按察使署山西布政使     

 

 

戴聪著述

戴聪著述甚丰,其在京著有《农曹随笔》六卷。戊辰(1808)为四川乡试正考官,著《星轺日记》二卷。庚午(1810)随大农英煦斋先生、副宪初颐园先生至盛京审案,著《陪京纪行》一卷。辛未(1811)简放通州坐粮厅,编《通济库会稽簿》归田后,又荟中年以后所作,葺为《学政堂诗文抄》六卷。道光,编《建溪集前编》四卷《建溪集后编》二卷。

现惟存《建溪集》,前编则以人为断,以题为断。而一题之内,则先古体后律体,后绝句,仍以五七言为次。以人为断,一人而有数题,则又以题为断。伹分诗文不复分体,如九灵山房图,有诗有文,诗则有古有律,皆搜附是题之后。文则有赋有记,亦搜附是题之后。其天机流动轩及九灵山房集及赠答诗文,皆以类相从,以便披览,余可类推。

    其后编诗文,则分体类编,以附体例。人物止载戴姓,其他姓之居此地者,本无可考。山川则二三十里之内,凡在兴贤乡者皆釆。

 

戴聪年谱

乾隆三十八年,癸巳(1773)十四岁

应童子试,知县薛铭鼎见其文曰:“是卷虽是题解有误,而气体清华,大器也。”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三十岁

乡试中第七十六名举人。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三十四岁

寓京,作“岁暮忆山中”五首。

嘉庆四年,己未(1799)四十岁

礼部会试中第一百五十一名进士,殿试中二甲第二十一名入翰林院授庶吉士。四月初八日,嘉庆帝诰封戴聪父殿江,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

秋作“重建宝珠桥志”

嘉庆十年,乙丑(1805)四十六岁

会试任同考官。

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四十九岁

诰授奉直大夫,任户部江南司主事加一级,同年为四川乡试副考官。著《星轺日记》二卷。

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四十九岁

升户部员外郎。

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五十岁

升户部郎中,随大农英熙斋先生、副宪初颐园先生,至京审案。著《陪京纪行》一卷。

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五十一岁

七月,敕令:简放尸通州粮厅,十二月初三日,户部郎中戴聪管坐粮厅事务,通州税务归尔管理,所属有司,听尔提调,势豪刁恶阻挠行事者,应拿问者拿问,该参奏者参奏。

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五十三岁

户部坐粮厅任内京察一等记名,丁母忧回籍。

道光元年,辛巳(1821)六十一岁

于嘉庆十八年,丁母忧回籍,家居七年后,于后道光元年,诰授安徽庐凤道。 

道光六年,丙戌(1826)六十六岁

正月,奉召进京,二月初一日,请训天语,奏对良久,天颜有喜,凡递缮牌三次始莅任:山西省按察司使。

道光七年,丁亥(1827)六十七岁

署山西省布政司使。

道光八年,戊子(1828)六十八岁

奉命内召,

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七十二岁

编《建溪集》前编四卷后编二卷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八十一岁

为胞叔殿泗真容题:“天子曰真读书人,阁老曰唐古锥佛,既有君相定评,不用千秋史笔”     款为道光庚子仲春             侄聪 斋沐敬书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八十四岁

戴  聪,字惟宪,号春塘,晚号退庵。,卒于道光廿三年十一月十一日(1843.12.31)。葬诸暨正二都万家坞墩子山丹凤衔书形。

著有《农曹随笔》六卷、《通济库会稽簿》二卷、《政学堂诗文抄》六卷、《星轺日记》二卷、《陪京纪行》一卷、《建溪集前编四卷后编二卷》

 

(柜展)

《金华理学粹编》     戴殿江著

《风希堂文集》       戴殿泗著

《风希堂诗集》       戴殿泗著

《建溪集前编六卷》   戴聪著《建溪集后编四卷》   戴聪著

《戴殿泗朱卷》

《戴殿泗家书》

《戴聘家书》

《戴聪草书》四轴

《戴殿泗对联》

 

浮雕?

尚应补充匾额:戴聪【进士】、【布政使】、戴抡元【知县】、戴兴溎【拔贡】、殿海【三代明经】

注:1、《三代明经》有旧匾。

    2、戴聪之宦历,系国立故宫博物馆图书文献处清代宫中摺及軍机处档摺  件0557

 

 

 

革命历史纪念馆

1   大革命时期

     大革命时期,马剑青年戴一天、戴祺瑶在外就读,受“五·四”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参加学生运动。戴祺瑶在杭州省法政专门学校参加浦江籍旅杭学生组织“学生通讯社”。1924年在法政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1月,北伐军胜利挺进浦江,革命运动掀起热潮。原参加学生通讯社的施荣庆、戴琪瑶、虞梦周、潘文德等人由杭州回到浦江,参加筹建浦江县党部筹备处。当时,国共合作,筹备处由金太常(中共党员)、戴祺瑶、施荣庆(中共党员)和洪以福、石有纪等人组成。2月,县党部开始工作,金太常(浦阳镇人)担任主任,戴祺瑶、虞梦周为常务委员。

        4·12事变后,省改组委员会派方青儒(浦江古塘人)为清党指导员,到浦江清党,共方委员被清除出县党部。7月,省委派郦特派员,带一个连到浦江清党,并下达通缉令,县党部共方成员、学联、妇女解放协会、工人、农民协会负责人等12人被国民点名通缉。(录自《浦江革命斗争史》130页)

         1926年5月30日,浦江旅杭学生会特编印刷《浦江》刊,纪念“五·卅”惨案一周年。马剑戴一天发表题为“敬告浦江青年”专论。(扎录《浦江革命斗争史》封3

  2  浦江县第一党支部—沈家支部

1928年春,诸暨的中共党员宣侠武、金焕福先后到马剑沈家活动,传播党的知识。同年下半年,中共小西区委书记金炳禄、金树东在沈家等村发展党员十余人,建立了沈家党支部,沈振标任支部书记,付书记褚杏生,宣传委员褚金培,组织委员沈方洪,党员有沈丙寿、沈正夫、沈方潘、褚德亭、陈丰茂、褚中生、褚功德、项忠悌、任良洛、周本钊等十余人。沈家支部为浦江县第一支部。是马剑地区组织、领

导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坚强堡垒。

   3      青山农民暴动  

1930年4月,卓兰芳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到诸暨,组织农民武装暴动。以配合上海“红五月”斗争。县委秘书金树东、小西区委书记金炳禄负责组织小西区和浦江北乡的农民武装暴动。沈家支部立即行动起来,四处联络,4月17日夜,100多名暴动队员,在青山庙召开“暴动动员大会”,18日,队伍在金树东、金炳禄、沈振标带领下,向草塔镇挺进,一举拿下狮象伪警所,缴步枪三支,并到藏禄坞开了地主的粮仓分粮给穷人。天亮后,队伍撤至五泄寺休息。4月21日,队伍撤至相公殿,得到应惊浪、应惊涛的支持,农民纷纷前来参加。同时,在平湖、寺前一带活动的潘芝山也带领的40多人到相公殿会合。这样暴动队伍扩大到170多人,便正式成立“浙东农民革命军第一大队”,沈振标任大队长,金树东任政委。下设三个分队。

    4月22日,农民革命军再次进军草塔。途径石岭头时与前来镇压农民暴动的省防军相遇。队伍被打散,队员褚德亭牺牲,。任良洛同志被俘,押至草塔姚毛弄口,英勇就义。

    接着,国民党调集驻浦江、诸暨和富阳的省保安队,向马剑、青山、平湖、寺前围剿,有的抓往省陆军监狱,有的被杀,如沈振水被捕后,坚贞不屈,拒不反省,终被杀害。有的潜往外地。至此,暴动遂告失败。 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撒下了革命种子,为本地区的解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4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郊区芦沟桥发起进攻,我国守军奋起抵。1941年5月11月,日军占领了浦阳镇。

    1942年5月20日,日军自寺前方向,越王灵岭入坪顶、烧屋30余间,至寺坞又烧三间,然后过囡儿岭,烧项家全村,至费家又烧七间房子,尤以上褚最惨,被烧房子200余间。

    1944年11月6日,日军700多人,窜犯马剑,11个村遭殃,尤以马剑最惨。17日天未亮,日军在被抓向导张世传带领下,向浦江方向进军,当到达龙门山村、贾村桥头时,遭朱炳奎部队伏击,击毙日军小队长一名,伤日军四名。朱部伏击成功后,经倪家坪、近家山撤至桐庐,日寇经上和、黄坞到高城头。被抓走的20多名民夫,至高城才放回。

1945年2月,中共金萧地委决定,成立中共路西工委,陈景明为书记,蒋忠、陈中祺为委员。

6月在金竹坑村建立了平湖区署和中共平湖区委。区长毛冰山,区委书记张玉珍,组织委员杨一凡,宣传委员毛冰山。并成立了民运队和区中队,张玉珍兼任民运队长,杨一凡任副队长,潘芝山任区中队队长。

    平湖区管辖范围为浦江的马剑乡、兴仁乡、壶江乡、白岩乡和桐庐的四管乡,人口约三万余人。在红色抗日政权领导下,建立了农民抗日组织“农抗会”和农会,妇救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0日,华中局转发中共中央电令:“新四军浙东支队及地方党政干部,除个别留下外,必须在七天内,全部撤出浙东,开赴苏北”。金萧支队支队长彭林在金竹坑接到北撤的通知后,于24日率部北撤。金萧地委决定,派马青为金萧地区特派员,坚持原地领导斗争。留原地坚持斗争的还有周芝山、蒋明达、蒋忠、金欧平、赵子逊、平湖区长毛冰山、副区长杨亦明、区中队队长潘芝山等。

 

5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金萧支队北撤。1945年11月,金萧支队坚持原地斗争的大西区委书记杨光和地下党员敦慎敏、李群接上关系,平湖区委书记兼区长毛冰山、区委副书记兼区中队指导员杨亦明等开展革命斗争。以马剑为基地,石门、张家坞成了红色堡垒。

        1947年1月,中共浙东工委派张任伟到路西,传达工委指示:组建中共路西工委,蒋明达任书记,蒋忠、赵子逊为委员。

       1947年2月,蒋明达、杨光、陈湘海率诸北武工队和路西人民自卫队,

        3月7日,在诸暨螺蛳湾成立了路西人民救国先锋队,陈湘海任队长,杨光任指导员。

    7月上旬,中共路西工委在兴仁乡上塘坞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成立路西、路东、金义三个县工委和县政府。将路西和路东武装合编为“会稽山人民抗暴司令部”。

7月15日,会稽山人民抗暴司令部在诸、浦边界捣臼湾正式成立。彭林为司令员(挂名),马青为政委(挂名),蒋忠为副司令员,蒋明达为副政委,张任伟参谋长。

    8月中旬,浙东临委为了加强路西地区的领导力量,派张凡、李铁峰等11位同志到路西地区工作,遵照浙东临委决定:张凡任中共路西工委书记,蒋明达任副书记,8月15日,在石门方氏宗祠召开主力部队和路西、江东县军政人员大会,张凡代表浙东临委正式宣布: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改称:“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游击支队”。支队长蒋明达,政委张凡。政治部主任杨光,后勤部主任敦慎敏。下设主力一大队,队长陈湘海,教导员李子青。路西县大队(二大队)、江东县大队(三大队)。

    从此,以马剑为中心,浦江北、诸暨西、富阳南、桐庐东纵横近百里已无敌人据点,成为金萧支队主要根据地。建立了平湖区署,区长杨又新,建立了马剑民主乡,乡长方永高。

    1949年3月1日,浙东行政公署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马剑戴氏宗祠成立。公布了《关于减租减息纲领草案》。在中共金萧工委和专署的领导下,建有路西、江东、江南、江西、路北等五个县工委和县政府,和江北严衢、天目三个办事处。3月3日,国民党分水县县长项作梁率分水县官兵起义。7日,在栗树坪村召开“庆祝专署成立暨欢迎分水县官兵起义”大会。该部改编为金萧支队第四大队。会后举行2000民兵大检阅。

    至1949年4月中旬,金萧支队主力从100多人发展到700多人,加上各县的地方武装,总兵力达到4000余人。至此,以浦江、诸暨、富阳、桐庐四县毗邻地区为中心,包括浙赣铁路萧山至衢州段以西和富春江两岸,纵横1.2万平方公里为红色根据地。

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南北朝鲜战争爆发。

6月27日,美国总统杜尔门宣布:美国驻远东部队对南朝鲜军队给予支持。并命令在台湾海峡的美海军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即阻止我们解放台湾)。

朝鲜战争爆发仅一个月,朝鲜人民军攻占了南朝鲜的大部地区。

7月,美国为了挽救李承晚的失败,利用“联合国”这架机器,强行通过有16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打着“联合国”旗号,公然出兵朝鲜。9月15日,乘朝鲜人民军后方空虚之机,以美军第十四军所属第一师、步兵第七师及炮兵、坦克兵、工兵等七万余人,在二百六十余艘兵舰,五百余架飞机配合下,在朝鲜西海岸仁川市登陆。同时李伪军十个师,在美国第八集团军指挥下,于9月16日,发起反击。9月18日,直入汉城。10月10日,冲过南北分界“三八线”,进入朝鲜境内,朝鲜面临危亡。

1950年10月1日夜,朝鲜人民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城,第二次发来电报,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援助朝鲜。

中国政府经过周密部署。1950年10月18日,毛泽东以中国人民革命委员会名义,发布命令:将东北边防军四个军及其它十二个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待命出动。10月19日,志愿军分三路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10月25日,我军发动第一次战役,歼敌一万五千余人。取得入朝后第一个胜利。毛主席向全国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

11月25日,发动第二次战役,

12月6日,收复平壤。

12月24日,收复南北分界“三八线”以北全部领土。

12月31日,发动第三次战役。三次战役后,志愿军发扬连续作战精神,紧接着发动第四次战役。

中国青年,响应祖国号召,踊跃报名参军。诸暨报名人数超过八万,批准入伍2855人。本地有金家山徐润兴、栗树坪倪德惠、倪祖南、倪祖彬,马剑村有沈正洛、戴德夫、戴关德、戴祖海、戴袓坤、戴云早、戴关土,方口孔定丰,相公殿应生庙、应洪纪、应承考等,于1951年2月批准入伍。经短期训练后入朝作战。戴德夫在7月23日夜,黑云吐岭反击战中牺牲,沈正洛遭敌机轰炸身亡,长眠异国。

美国总统为了推卸屡屡失败的责任,于1951年4月11日,撤销了麦克阿瑟远东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陆军总司令、盟军总司令四项头衔,遗职由李微奇接替。志愿军利用敌人战场换帅之机,于4月22日发起第五次战役,再歼灭敌人八万二千余人。

由于美国在战场上的失败,不得不接受苏联驻联合国代表提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遂授权新的联合国总司令李微奇发表申明,表示愿意举行和平会谈。

中国政府和朝鲜政府组成由南日为团长的代表团,赴朝鲜板门店和美方谈判。朝鲜战场处于停停打打阶段。

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签字。中囯人民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全面胜利。这场战争历时三年另一个月,我军投入兵力130余万,伤亡达36万余人。击毙击伤敌人109.3万余人,其中美军397500余人。

这场战争是世界上第一次敢于向美国开战,打出了国威。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正屹立世界。

                         志愿军战士戴关土扎录汇编

 

 

 

6金萧地区政权组织系统表

浙东行政公署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专员—蒋明达

秘书长—沈子球   行政科长—简乃三

财政科长—蒋行    敌工科长—陈理农 

路西县政府

县长—杨光                  副县长—李群、蒋谷川

秘书室负责人—陈良恩        财经科长—寿吾新

文教科负责人—杨坚          民运队长—魏儒

上海西站联络站负责人—杨国华、杨德仁

小西区:区长—杨迪荣          大西区:区长—方克浩

南乡区:区长—杨春潮           平湖区:区长—杨又新

江东县政府

     县长—陈湘海              副县长—金良昆

     主任秘书—江浩           人民法庭庭长—陈湘海(兼)

     文教科长—吴潮            财粮科长—黄雅儒

     民运队长—徐益民、冯炎    副队长—史济政

窄溪区:区长—周挺            石宅区:区—余明光、黄樟福(副)

浦江区:区长—黄慎之

路北县政府

  县长—季

      秘书—厉熙輝、萧丁     軍法官—吴畏        军事科长—王佳                

     后勤科长—成武     总务科长—吴望苏         财会科—聂耶、石磊

     政工队长—陈平      民运队长—沈兆九        情报总站—施俭

兰浦区:区长—胡文、骆畸           浦东区:区长—黄祖明

金义区:区长—傅宜                     义北区:区长—吴舜和

江南县政府

县长—李群

秘书—章英文    财粮科长—宣扬

文教科长—蒋树声    主办会计—刘灵

民运队长—应文

窃口区:区长—杨仁           临浦区:区长—汤寅

河上区:区长—陈青芝     大源区:区长—寿既昌

场口区:区长—李明

江西县政府

县长—丁有进

财粮负责人—胡天       宣教负责人—陆千传、孟华

桐建区:区长—吴博泉   淳建区:区长—邵克明

建分区:区长—罗宗敬    桐分区:区长—蒋文淩

江北办事处

主任—赵文广

秘书—温泽民  民政科长—陈荣仁

财粮科长—程沧沛    文教负责人—章浤

后勤负责人—赵文亚    城工组长—周步康

春江区:区长—余大白    九岭区:区长—李镜波

古城区:区长—钱肃光    官山区:区长—徐炳华

分东区:区长—骆天

严衢办事处

主任—钱方       副主任—胡恒山

秘书—方立中    民运—祝爱莲    财经—戴震(兼)

兰西区区长—胡恒山(兼)    龙北区区长—戴震

更楼区区长—何儒夫                 衢北区区长—方闻远

大同区区长—叶正绿

天目办事处

主任—沈子球

秘书—赵筱屏、葛天星        总务科长—邹冶

民政科长—陈曼华                财粮科长—范超

金华城市工作办事处

特派员—朱因

组织—朱育茂    宣教—楼金    联络—叶新

调研—周文    公安—韩湘、涛生     总务—贺深、萧扬

 

 

 

    

 

 

 

 

 

 

 

 

 

 

 



上一篇:第二届中华柳氏502恳亲大会暨柳氏商品展    下一篇:庆贺十九大 发心十九愿
发表评论须知
·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 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本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请您发表评论,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相关规定
网友名称:
*
评论内容:
免责声明:
  本栏转载相关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本身为转载资料,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涉及到相关问题请联系我们。QQ:1746646817 Email:1746646817@qq.com
 柳氏新闻
· 齐心协力兴家族 携手奋进新时代
· 鼠年不易牛年牛
· 发扬三大精神,实行五道志愿!恭贺
· 梦里时时问故乡——凭吊大唐宰相柳
· 柳宗元遗恨长安
· 柳下惠长寿书著失遗考——《素书》
· 柳长忠:中国文字的精气神,让书法
· 柳永《劝学文》:养子必教,教则必
· 心正笔正 人清词清——第二届柳
· 《柳氏名门》捐赠印尼华侨企业家柳
 柳下传人
· 柳下惠“坐怀不乱” 新说
· 护墓老人与柳下惠墓
· 柳下惠著作失传之谜
· 柳下惠家族传千年《家范》
· 中国“私学”先驱柳下惠
· 让“柳下惠之风”劲吹
· 陕西蓝田后裔家谱引发柳公权墓之争
· 姓氏文化专家发现韩国柳氏根在河南
· 莫逆之交的柳下惠与孔子后人
· 中国“私学”先驱——柳下惠
 柳氏通谱
· 《河南日报》:“和圣”柳下惠
· 柳 下 惠 的 长 寿 秘 诀
· 2020年5月30日《澳门日报》
· 柳下惠后裔在京研讨先祖和圣柳下惠
· 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参与支持在北大
· “胶东郡望”:十世封侯的高疃柳氏
· 柳氏家谱目录
· 男子自称柳下惠后人来南昌寻同宗(
· 家谱寻根 给自己找个位置(组图)
· 揭开柳下惠家谱之谜
 友情链接
聚韩网 | 中华姓氏大讲堂 | 柳河东集 | 濮阳柳氏文化专题 | 李氏网 | 柳宗元文化专题 | 万家姓柳姓专题 | 中华大族谱

网站简介 | 广告合作 | 招聘信息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天下柳家人qq群81675324

天下柳家人网站http://www.txljr.com

咨询热线13051818154(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