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柳氏新闻 | 柳下传人 | 柳氏通谱 | 柳下书堂 | 中华姓氏大讲堂 | 柳氏名人 | 河东柳氏 | 韩国柳氏 | 台湾柳氏 | 海外柳氏 | 其他柳氏
柳氏研究 | 柳氏家谱 | 柳氏祠堂 | 柳氏寻根 | 柳氏墓地 | 柳氏家训 | 柳氏行辈 | 柳氏风俗 | 柳下惠研究 | 柳宗元研究 | 香山文化部落
柳永研究 | 柳贯研究 | 柳公权研究 | 柳亚子研究 | 和圣书院 | 谱牒学堂 | 万姓归宗 | 唐宋遗风 | 京城游学堂 | 曹聚仁研究 | 中华善业联盟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 弘扬祖德振兴家族恪守家训,传承家风!和圣惠公,孔孟推崇; 展柳一家,天下大同!河东世泽启千年,笔谏家声传万古!天下柳氏一家亲,齐心协力修通谱! 中华柳氏宗亲联谊总会 中华柳氏通谱编纂委员会 中华柳氏商会 中华柳氏文化研究会 中华柳氏书画家联谊会
 柳氏新闻
弘扬祖德 传承家风——俭廉过年传家风
发表日期:2017/1/25 新闻来源:天下柳家人


俭廉过年传家风
          柳哲

   


    中国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又称年节、大年、新岁,俗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辞旧迎新,春回大地,喜庆吉祥,幸福团圆。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频繁,漂泊在外的游子,一年难得回乡几次,与家人团聚过年,这是他们梦寐以求,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风俗固好,但风俗日重,物极必反,成为负累。过年,由于应酬太多,负担太重,不少人恐惧过年,得了“恐年症”。过年,原本是人们最轻松,最渴望的“良辰吉日”。忙碌了一年,本可卸下满身疲惫,抖落扑扑风尘,与家人叙叙旧,与友人聊聊天,到祠堂拜拜祖,到各地访访亲!让忙碌的自己放个假,让庸俗的心灵洗个澡,怀着虔诚恭敬之心,与祖先进行一次对话。让祖先的光辉,照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清白为人,勤俭持家,廉洁奉公,服务社会。


每到春节,先贤家训,如犹在耳,振聋发聩,涤荡心灵!春节之际,炎黄子孙,百家姓氏的孝子贤孙,他们秉承祖训,在祖墓,或祠堂,祭祀祖先!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智慧超群,操劳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留有《诫子书》,仅仅86字,影响深远。如今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浙江兰溪诸葛镇诸葛八卦村的丞相祠堂、大公堂内,高悬诸葛亮家训,警示子孙,逢年过节,都要祭祀祖先,学习家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千古良方。


     北宋大清官包拯的子孙后裔,每每春节,都要在包氏祠堂与祖墓,祭祀先祖包拯以及历代祖先!“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重温包拯家训,其凛然正气,清廉之风,仿佛仍在身边,无不鼓舞世人。包拯家训,短短37字,字字珠玑,可谓是传家至宝。


    从三皇五帝,以及历代圣贤,无不崇尚道德,崇尚节俭,崇尚廉洁。孔孟推崇的百世之师、道德典范、圣之和者柳下惠,他一生恪守周礼、坐怀不乱、爱国爱乡、诚实守信、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创办私学、著书立说,他淡迫名利、清廉简朴、直道事人、垂范古今!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曾言:“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三宝”之一就是“俭”。俭者,简朴、节俭是也。老子告诉人们,生活简单一些,要返璞归真。


    北宋名相司马光的治家之要:“以廉以俭”。他在《居家杂仪》中,强调家长治家的职责是廉俭持家。当时社会,侈靡成风,他极为不满,告诫亲友,勤俭持家。  

    北宋名臣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于世。他出身贫寒,功成名就后,拿出俸禄,设立义庄,教育子孙,救济族人。他为官清廉,治家节俭,百世其昌,名垂千古!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提倡节俭,不敢铺张浪费,以敬畏灶神。他每年都要举行祭灶神的祭祀庆典,以告诫子孙臣民,勤俭治国,勤俭治家。

 

     翻开经史子集,翻开名人家训,戒贪戒赌戒奢,类似记载,数不胜数。


     春节之际,弘扬正能量,倡导节俭过年!了解民族之根,宗祖之根,文化之根!拜祖先,学家训,传家风,一日三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从我做起,从娃娃做起,立功、立德、立言,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让家训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忠孝文化广为流传,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弘扬祖德,传承家风,修齐治平,协和万邦,世界太平,天下一家!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春节过年,远离低俗,文明过节,文化过年,俭廉过年,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与力量! 


 诗书立世  道德传家


——漫谈中华柳氏家风

 柳哲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传统风尚,是融在血液里的气质,浸入骨髓中的品格,立身行事的准则,家族的宝贵财富,社会和谐的根基。

 
    良好家风的传承,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有了精神有了魂魄。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时刻激励着后裔子孙,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也是中华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沧桑磨难,依然历久弥新、亘古长青的源动力之所在。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名人家训,熠熠生辉,家风传承,各有千秋。作为姓氏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柳氏家风,“道德传家,诗书立世”,光耀古今,垂范后世。
 

     说起柳氏家风,不能不提起柳氏鼻祖柳下惠。柳下惠,黄帝后裔,派衍周公,姓展,名禽,字季,鲁国(今山东兖州)人,展柳共同祖先,食采柳下,因以柳为姓,柳姓后分派于河东解州,最后子孙遍及海内外。柳下惠人品高尚,孔子称贤,孟子尊圣,被誉为“和圣”。
 
   清代道光版的《展氏族谱》《世系》中,有一篇《家范》,“藏在深闺人未识”,至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恐怕这是先秦时期的我国最早的家范之一。现抄录如下:
 
   “瑞(展瑞,柳下惠10世孙,笔者注),字伏图,景慕先型,介节自矢,仰述祖德,垂为家范,与世系相始终焉。其言曰:
 
    ‘派衍周公,宗鲁道范。夫圣妻贤,邃矣渊源。三黜不去,闺门可质。岑鼎明信,登对岩岩。书以三筴,当途钦仰。受命却师,邻封服言。蔽贤窃位,孔氏所讥。三公不易,孟氏特阐。风师百世,箕裘谁嗣。子子孙孙,宜潜玩焉。’”
 
   《展氏族谱》始修于柳下惠第8世孙展迈。家谱这样记载:“迈,字子越,不求利达,锐志潜修,仰溯先德,创修世系,以垂于后。”展迈之孙展瑞,接着又撰写了《家范》,使家谱更为完整。既有《世系》,又有《家范》,代代相传,教育后人。
 
    《家范》,以“夫圣妻贤”,赞誉先祖柳下惠,实至名归,并非虚言。《家范》开首两句:“派衍周公,宗鲁道范”,交代了柳下惠家族的家世与家风。柳氏出于周公之后,尊奉鲁国礼仪。周公生长子伯禽,代父就封鲁国,为鲁国开国君主,尊为鲁公。柳下惠亦为伯禽、鲁孝公之后。
 
    《家范》接着这样记述:“夫圣妻贤,邃矣渊源。三黜不去,闺门可质。岑鼎明信,登对岩岩。书以三筴,当途钦仰。受命却师,邻封服言。”,概述了先祖柳下惠的主要事迹。“蔽贤窃位,孔氏所讥。三公不易,孟氏特阐”,以孔孟的评价,更加说明了柳下惠人格之高尚。这在《论语》、《孟子》等书里,可以得到印证。
 
   最后四句,“风师百世,箕裘谁嗣?子子孙孙,宜潜玩焉。”赞誉先祖柳下惠“风师百世”,也是孟子尊柳下惠为“百世之师”的最好明证。《家范》要求子子孙孙,接续祖宗事业,恪守先祖家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有关史料记载,柳下惠后裔有三支,目前有家谱可证的是展、柳两支。从“生齿之繁,人才之秀”而论,柳下惠后裔柳氏一支,更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柳下惠裔孙有柳庄,乃卫国大夫,大史(太史),“社稷臣”,家谱记载仕为卫宗伯。其逝世后,卫献公曾亲往柳府祭祀柳庄。秦时,柳下惠、柳庄后裔柳安,始迁河东,为河东柳氏开派始祖。从他之后,柳氏在河东繁衍生息,世代簪缨不替,世称“世家河东”。柳氏家族出过皇后,出过驸马,宰相不为少数,单单唐代一朝,就有宰相三人。闻名于世的有南朝宋、齐大臣柳世隆,南朝梁诗人柳恽;唐名相柳奭、柳浑,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唐代文豪柳宗元,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文学家柳冕,史学家柳冲,唐御史大夫柳玭等;宋代有学者柳开、词人柳永;元代“儒林四杰”之一的柳贯;明十三世封侯的安远侯、军事家柳升;近代学者栁诒徵、诗人柳亚子等;当代则有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等等,不一而足。
 
   柳氏家族,有着良好的家风。唐代柳公绰、柳公权、柳仲郢、柳玭为代表的柳氏家族,重视家学与家教,而闻名于世!传承千年,享誉后世的《柳玭叙训》(又名柳氏家训),不独柳氏子孙刻于家谱,立碑祠堂,恪守祖训,世代传承,其他官宦家族也无不纷纷效法,载之于谱,刻碑于祠,可见该家训影响之大。
 
     柳诒徵、柳传志同为江苏镇江族贤,柳永后裔,他们的家谱《京江柳氏宗谱》,编修于光绪17年。此套家谱第二卷,收录了部分柳氏家训,教育子孙。其中家谱记载:
 
   古昔圣贤,著书立言,垂训后世,莫不切于人之身心性命,皆当书绅佩服!但前言往行,美不胜书,谱难悉纪,谨录河东列祖家训数则,著于简端,俾后世子孙,知所遵守云。
 
    唐河东节度使子宽公,讳公绰,最名有家法。中门东有小斋,自非朝谒之日,每平旦,辄出至小斋,诸子仲郢,皆束带晨省于中门之北。公绰决私事,接宾客,与弟公权及群从弟,再会食,自旦至暮,不离小斋。烛至,则命子弟一人,执经史,躬读一过,讫,乃讲议居官治家之法,或论文,或听琴,至人定钟,然后归寝。诸子复昏定于中门之北,凡二十余年,未尝一日变易……
   
    河东柳氏自公绰、公权开家,其后若仲郢、若璞、若珪、若璧、若玭,皆有家法。牛僧儒为相,尝叹云:“非积习名教,不易有其人也。玭公,字直清,以明经补秘书正字,有文风,昭宗欲用为相,中官谮之,乃止。尝述宗训,以戒子孙焉。”
  
     柳玭宗训:“夫门第高者,一事坠先训,则异它人,虽生可以苟爵位,死不可见祖先地下。门高则自骄,族盛则人窥嫉。实艺懿行,人未必信;纤瑕微累,十手争指矣。所以修己不得不至,为学不得不坚!夫士君子生于世,己无能而望它人用,己无善而望它人爱,犹农夫卤莽种之,而怨天泽不润,虽欲弗馁,可乎?
  
    余幼闻先公仆射言:“立己以孝悌为基,恭默为本,畏怯为务,勤俭为法。肥家以忍顺,保交以简恭,广记如不及,求名如傥来。莅官则絜己省事,而后可以言家法;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直不近祸,廉不沽名。忧与祸不偕,絜与富不并。”
  
    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言忧则恐惧,恐惧则福至”。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世族远长,与命位丰约,不假问龟蓍星数,在处心行事而已。
  
《京江柳氏宗谱》对镇江柳氏始祖柳永也有这样的记载:
   
 “仁宗时,耆卿(柳永)亦饶有文誉,而于音律尤精,东坡每见其词,自谓不及。特不拘小节,未获大用,卒葬丹徒土山,详于县志,而同时有柳涗(实为柳永之子,笔者注)者,世居丹徒,登宋庆历六年进士,历仕俱有惠政,哀耆卿之后而收恤之,此丹徒柳姓之始见于史者也。”
   
  《古文真宝》录柳永撰《劝学文》,可谓是一篇“家训”,教子经典。据史料记载,柳永兄弟三人,深受柳氏家训影响,不坠家风,皆是中进士,成名宦,文播四方,名传千古。柳永子柳涚与侄子柳淇,亦高中进士!《劝学文》,寥寥数百字,足见柳氏家风之一斑。《劝学文》全文如下: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京江柳氏宗谱》收入的《来止公宗训十条》与《楷人公宗诫十六条》,都是清末上乘的家训。由于篇幅所限,仅摘录其目如下,亦可窥见一斑!
   
 《来止公宗训十条》:一、忠于君;二、孝于亲;三、和于兄弟;四、睦于夫妇;五、信于朋友;六、教子孙;七、敦礼仪;八、务廉耻;九、务勤俭;十、积德行。
   
 《楷人公宗诫十六条》:一、戒宿娼;二、戒赌博;三、戒同族争财构怨;四、戒任子弟在外游荡;五、戒有子多置妾婢;六、戒什物衣食务求精美;七、纵妇女寺院烧香入尼庵嬉游;八、攀显宦结亲并借债嫁娶;九、蓄养歌童俊仆;十、戒购置古董玩物;十一、戒酗酒争横;十二、戒造假山园亭;十三、戒狃于风水久露亲丧;十四、戒烧炼致身家败灭;十五、戒坐食,不治生业;十六、戒刚愎,不听善言。
  
 
  南朝宋、齐大臣柳世隆,可谓是清白传家,“不如一经”。有关史书记载:柳世隆性清廉,惟盛事坟典。张绪问曰:“观君举止,当以清白遗子孙耶?”答曰:“身之外,亦何所须。子孙不才,将为争府;如其才也, 不如一经。”复为尚书左仆射,不干事务,垂帘鼓琴,甚获清誉。
 
 我家传的一套民国版《蜀山柳氏宗谱》,介绍了我们这支柳氏的来源:
“柳铸,雍二十三,讳铸,字师颜,号西墅。其先出自展禽,食采柳下,因以柳为姓,至于人才之秀,生齿之繁,惟唐最盛,而后分派于河东解州,公乃诚公幼子也。宋建炎间,协同赵忠简公鼎,护驾南渡,而居于杭,退而不仕,惟嗜堪舆,遍览胜筑,自浙之浦,而登蜀山之下,见山川秀雅,局势环聚,天峰拱揖,水口成形,心甚慕之,因遂家焉。横溪之居,自祖为始。”
 
    柳铸,我的27世先祖。家谱明确记载了我们系柳下惠之后,“其先出自展禽,食采柳下,因以柳为姓”,接着介绍了河东柳氏的昔日辉煌:“至于人才之秀,生齿之繁,惟唐最盛,而后分派于河东解州”。
 

     至于唐代大儒柳宗元的“吏为民役”,唐代名相柳浑的“假宅而居”,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心正笔正”、宋代词人柳永“人清词清”、元代大儒柳贯的“吾家不贵奢”“处仁在择里”等等,无不是柳氏的好家风,值得后世子孙发扬光大。
 
二十年前,我步21世先祖柳贯之后尘,负笈北大,游学京城,克服重重困难,砥砺前行,痛并快乐着,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我经常问自己,是什么力量,让我如痴如醉,坚守梦想,永不言弃?那是通过从事柳氏文化研究,寻根问祖,修缮祖墓,编纂家谱,传承家风等一系列活动,汲取了柳氏先祖的精神滋养,先祖懿德,山高水长,2700余年历史的柳氏优良家风,激励着我,鞭策着我,引领着我!让我在充满荆棘的人生道路上,克服了人性的弱点,战胜了自我,闯过了一关又一关,终于在京城立足,成家立业,著书立说,研究家谱,从事公益,与同道一起,创办了京城游学堂与世界姓氏文化促进会。
 
    作为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创会会长,曾发起组织了纪念唐代大儒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座谈会以及纪念和圣柳下惠诞辰2732周年暨河南濮阳和圣陵园落成仪式等系列活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柳斌杰为“和圣柳下惠墓”题字,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为“和圣陵园”题字,充分体现了柳氏子孙为弘扬祖德,振兴家族,弘扬国粹,复兴中华的美好愿望与坚定决心!
 
   习近平主席指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只有家风正,民风淳,国风清, 才能社会和谐,国富民强。“家家修家谱,人人学家训,个个传家风”,让“家国”文化深入人心,让家风传承成为一种时代风尚。
 
   三千年柳氏家风是中华民族优良家风宝库中的“冰山一角”。作为一名谱牒学者,漫谈柳氏家风,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有识之士,响应习近平主席的号召,为推动“中华好家风”的世代传承与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谱牒学者,世界姓氏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创会会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柳哲13051818154
 
寻根问柳
柳哲 
 
 我是一位“家谱迷”,出生在浙江兰溪,20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本普通的柳氏家谱,让我了解了身世,迷上了家谱,一发不可收拾,从一家之谱,到百家姓氏,开始了漫长的“寻根问柳”之路,虽然道路坎坷,但我无怨无悔!
  1970年,我出生在浙江兰溪的一个农民家庭。柳姓是大姓,我们村就有三四千人。父母识字不多,两个伯父却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经常听他们说起一位名叫柳贯的祖宗“柳待制”,如何的才高八斗,如何的多才多艺……先祖“柳待制”在我心目中,既神秘,又高大,对于他,谜一样的人物,我心中充满了崇拜。
  1989年高中毕业后,我赋闲在家,开始通过村里文化人寻找自己的家谱。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套17卷本的民国《蜀山柳氏宗谱》,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柳贯之死”的传说,根本是子虚乌有。
  高中毕业后,我经常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地寻找家谱。家谱是传家之宝,一般不轻易示人。我就找亲戚、托关系,一般都会如愿。就这样,在残缺不全的家谱中,我逐渐了解到了自己的身世和柳氏家族的渊源。浙江兰溪这一支柳氏是宋朝时迁来的。当年,先祖柳铸护驾宋高宗来到临安(今杭州),时任参议大夫的柳铸不满秦桧卖国,辞官隐居于现在的兰溪一带,后代便在这里繁衍生息。
  柳铸的六世孙柳金,曾中右科进士,生四子柳贺、柳贯、柳宝、柳实。柳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教育家,“儒林四杰”之一,他是我的21世祖。
  从家谱中得知,柳氏鼻祖柳下惠,本姓展,名获,字禽,出生于公元前720年,是鲁孝公的后裔。“柳下”是他的封邑,“惠”是他的谥号,后人尊称柳下惠。根据柳氏家谱和历史上的记载,柳下惠的后代有两支,一支姓展,一支姓柳。柳姓从祖籍山东兖州,辗转迁居到河南濮阳、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等地。河东柳氏是名门望族,在唐朝时与著名的裴姓齐名,有“裴柳”之称。
  一般人,只知道柳下惠道德高尚,坐怀不乱,其实柳下惠诚实守信,秉公执法,主张和平,还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退居柳下后,创办私学,招收弟子,授业解惑。他90岁时,上门求教的学生,还不下百余人。
  柳氏家族,忠孝传家,诗书立世。身居高位,廉洁奉公;人处逆境,坚韧不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留下了柳下惠直道事人,柳庄社稷为重,柳世隆一经传家,柳浑不治产业,柳宗元文以载道,柳公权心正笔正,柳玭清廉勤谨,柳开复兴古道,柳永人清词清,柳贯主善为师,柳英清官第一等先祖遗风。
  河东世泽启千年,笔谏家声传万古!文学家柳宗元和书法家柳公权,可谓是柳氏家族之翘楚。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出身官宦家庭,才华横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600多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作品,著有《柳河东集》。柳公权,陕西铜川人,书法遒劲有力、结构严谨,自成一体。
  柳氏家族,光耀千秋!知道这一切后,我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我的家谱的辈分:瑞、喜、全、成、克、遵、祖、训,谱名遵喜。为了学习、继承先祖柳贯的道德文章,曾一度自作主张改名为“贯天(冠天)”,意为“一飞冲天”,后来慕道先贤,又改名为“柳哲”,沿用至今。现在想来,当年实在有些好高骛远,但先祖的丰功伟绩,对于后代确实有着很大的激励作用。
  如今,我给儿子取名“祖和”。“祖”是在家谱中的字辈,“和”字则取自先祖柳下惠的尊号“和圣”,希望把柳氏祖先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作者系学者,世界姓氏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创会会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百世之师柳下惠        
 
                    柳哲
     柳下惠“坐怀不乱”,传为千古美谈!他更是一位“儒学先驱,道德典范”,其道德精神,照耀古今!我觉得廉政要学柳下惠,和谐要学柳下惠,诚信要学柳下惠,办学要学柳下惠,爱国要学柳下惠……
 
       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春秋时期之古圣先贤,鲁国之“正人君子”。孔子称贤,孟子尊圣,德隆道尊,万世师表。柳下惠,一生恪守周礼,坚持修身养性。突破世俗,体暖寒女;士师任上,执法以平;直道事人,三黜不去;斥祭海鸟,以民为本;反对逾矩,以顺训民;心中有信,一言九鼎;授词却敌,消弭战火;从爱出发,以仁止战;倡办私学,教化子弟;著书立说,影响后世……
 
  公元前621年冬十二月三日,柳下惠卒于食邑地柳下,享寿百岁。其贤妻姜氏,谥其夫展禽为“惠”,后世尊称“柳下惠”。《论语》记载:“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论语·微子》),他担任士师时,由于公正断案,正直办事,得罪权贵,多次罢免,时上时下,并无怨言。《论语·微子》记载:“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以上论述,足见孔子对柳下惠的尊崇。
 
  《孟子·万章下》记载:“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将其与伯夷、伊尹、孔子并列尊为圣人,故谓之“和圣”。
 
  柳下惠,以其高尚的道德,朴素的为人,熏陶乡邻,影响世人,“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孟子·万章下》)。也就说,听到柳下惠的道德与为人,胸襟狭小的人,心胸也会宽大起来,刻薄的人,做人也会厚道起来,充分体现了柳下惠的人格魅力。
 
  柳下惠在国与国之间,主张“和”。鲁僖公26年(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他为此出谋划策,以尊先王“世世子孙无相害”,而片言退兵,避免了一场血战。柳下惠为官,秉持正道,孟子赞扬他:“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孟子·尽心下》)
 
     
 
      当今社会,贪腐成风,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扼腕叹息!倡导人人学圣贤,弘扬柳下惠美德,让“柳下惠之风”劲吹,但愿中华民族腾飞,公平公正,国富民强,屹立于世界之林!
 
 
 
(作者系谱牒学者,世界姓氏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创会会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
 
 

   和圣柳下惠家族千年《家范》传千秋
               柳哲


 

    恰逢孔孟推崇的鲁国大夫、百世之师、圣之和者、道德典范、私学先驱柳下惠诞辰2735周年之际,笔者有幸在一套清代《展氏族谱》上,发现了一篇传承二千余年的《家范》,世所罕见,弥足珍贵。家谱乃传家之宝,往往秘而不宣。该《家范》,长期“藏在深闺人未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编撰《家范》一书时,也未及采入该《家范》,以致湮没无闻。


 
   《展氏族谱》《世系》卷,对柳下惠10世孙展瑞,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瑞,字伏图,景慕先烈,介节自持,仰述祖德,垂为家范,与世系自终始焉。其言曰:‘派衍周公,宗鲁道范。夫圣妻贤,邃矣渊源。三黜不去,闺门可质。岑鼎明信,登对岩岩。书以三筴,当途钦仰。受命却师,邻封服言。蔽贤窃位,孔氏所讥。三公不易,孟氏特阐。风师百世,箕裘谁嗣。子子孙孙,宜潜玩焉。’”
 
     展瑞撰著之《家范》,言简意赅,虽然短短80字,却把先祖柳下惠的高风亮节,高度概括,告知后人。
 
    《展氏族谱》始修于柳下惠8世孙展迈。家谱有如此的记载:“迈,字子越,不求利达,锐志潜修,仰溯先德,创修世系,以垂于后。”展迈之孙展瑞在续修家谱时,又撰写了《家范》,使家谱更为完整。既有《世系》,又有《家范》,代代相传,教育后人。
 
     展迈在《家范》中,以“夫圣妻贤”,赞誉先祖,并非虚言,可谓是实至名归。《家范》开首两句:“派衍周公,宗鲁道范”,交代了柳下惠家族的家世与家风。柳氏出于周公之后,尊奉鲁国“道范”。《家范》接着这样记述:“夫圣妻贤,邃矣渊源。三黜不去,闺门可质。岑鼎明信,登对岩岩。书以三筴,当途钦仰。受命却师,邻封服言。”,概述了先祖柳下惠的主要事迹。“蔽贤窃位,孔氏所讥。三公不易,孟氏特阐”,以孔孟的评价,更加说明了柳下惠人格之高尚。最后四句,“风师百世,箕裘谁嗣?子子孙孙,宜潜玩焉。”要求子孙接续祖宗事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家范》涉及的典故不少,如三黜不去、岑鼎明信、受命却师、蔽贤窃位、三公不易等,由于篇幅的原因,在这里就不做更多的说明。
 
     《家范》的发现,对于研究先秦家风、家训以及柳下惠,相信不无裨益,对于《全先秦文》的辑录出版,也是不可或缺的好素材。
 
 

 
我的寻根之旅
 
 
                          柳哲
 
 
 
    我是一位“家谱迷”,出生在浙江兰溪,二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本普通的柳氏家谱,让我了解了身世,迷上了家谱,一发不可收拾,从一家之谱,到百家姓氏,开始了漫长的寻根之旅,虽然道路坎坷,但我无怨无悔!
 
 
 
 
 
                     发现身世  痴迷家谱
 
 
 
  1970年,我出生在浙江兰溪的一个农民家庭。柳姓是大姓,我们村就有三四千人。父母识字不多,两个伯父却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经常听他们说起一位名叫柳贯的祖宗“柳待制”,如何的才高八斗,如何的多才多艺,如何死后被赐葬金头……先祖“柳待制”,在我心目中,既神秘,又高大,对于他,谜一样的人物,我心中充满了崇拜。
 
 
 
 
 
   1989年高中毕业后,我赋闲在家,开始通过村里文化人,寻找自己的家谱。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套17卷本的民国《蜀山柳氏宗谱》,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柳贯之死”的传说,根本是子虚乌有。
 
 
 
   高中毕业后,经常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地寻找家谱。 家谱是传家之宝,一般不轻易示人。我就找亲戚、托关系,一般都会如愿。由于家族存在矛盾,有的人不让看家谱,我只好隐姓埋名,说自己是外姓人,戒备消除,一睹为快。
 
  
 
   就这样,在残缺不全的家谱中,我逐渐了解到了自己的身世和柳氏家族的渊源。浙江兰溪这一支柳氏是宋朝时迁来的。当年,先祖柳铸护驾宋高宗来到临安(今杭州),时任参议大夫的柳铸不满秦桧卖国,辞官隐居于现在的兰溪一带,后代便在这里繁衍生息。
 
 
 
    柳铸的六世孙柳金,曾中右科进士,生四子柳贺、柳贯、柳宝、柳实。柳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教育家,"儒林四杰"之一,他是我的21世祖。
 
 
 
                     彰显家风   垂范后世
 
            
 
 
 
    从家谱中得知,柳氏鼻祖柳下惠, 本姓展,名获,字禽,出生于公元前720年,是鲁孝公的后裔。"柳下"是他的封邑,"惠"是他的谥号,后人尊称柳下惠。根据柳氏家谱和历史上的记载,柳下惠的后代有两支,一支姓展,一支姓柳。柳姓从祖籍山东兖州,辗转迁居到河南濮阳、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等地。河东柳氏是名门望族,在唐朝时与著名的裴姓齐名,有“裴柳”之称。
 
 
 
  一般人,只知道柳下惠道德高尚,坐怀不乱,其实柳下惠诚实守信,秉公执法,主张和平,还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退居柳下后,创办私学,招收弟子,授业解惑。据记载,90岁时,上门求教的学生,还不下百余人。孔子称贤,孟子尊圣,“百世之师”,千古“和圣”。
 
 
 
    柳氏家族,忠孝传家,诗书立世。身居高位,廉洁奉公;人处逆境,坚韧不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 柳下惠直道事人,柳庄社稷为重,柳世隆一经传家,柳浑不治产业,柳宗元文以载道,柳公权心正笔正,柳玭清廉勤谨,柳开复兴古道,柳永人清词清,柳贯主善为师,柳英清官第一等先祖遗风。柳下传人有柳斌、柳斌杰、柳传志等社会精英,足以光大门楣,告慰先祖。
 
         
 
     河东世泽启千年,笔谏家声传万古! 文学家柳宗元和书法家柳公权,可谓是柳氏家族之翘楚。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出身官宦家庭,才华横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600多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作品,著有《柳河东集》。柳公权,陕西铜川人,书法遒劲有力、结构严谨,自成一体。
 
 
 
     柳氏家族,光耀千秋!知道这一切后,我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我的家谱的辈分:瑞、喜、全、成、克、遵、祖、训,谱名遵喜。为了学习、继承先祖柳贯的道德文章,曾一度自作主张改名为"贯天(冠天)",意为“一飞冲天”,后来慕道先贤,又改名为“柳哲",沿用至今。现在想来,当年实在有些好高骛远,但先祖的丰功伟绩,对于后代确实有着很大的激励作用。
 
 
 
      如今,我给儿子取名“祖和”。"祖"是在家谱中的字辈,"和"字则取自先祖柳下惠的尊号"和圣",希望把柳氏祖先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游学北大   倡导联谊
 
 
 
    研究家谱过程中,深感学力不足,提高学术水平,成为当务之急。1996年3月14日,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怀揣家中的全部积蓄3000元钱,27岁的我,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在家乡前辈、北大中文系办公室主任张兴根先生的帮助下,我顺利住进了北大的宿舍。要进修,拿文凭,花钱不少,不得已只好放弃。于是,我选择了旁听,花80元钱办了一门课程的旁听证,开始了北大的游学生涯。半工半读,搬过砖头,抄过信封,做过校对,自由撰过稿……不论遭受多大的磨难,我都没有放弃过。
 
 
 
    在北大,查阅名人录,每每见到柳姓名人,感到格外亲切。我常想,能不能把这柳家人联合起来,一起弘扬柳氏文化。于是, 我撰写了一篇数万字的寻根文章《梦里时时问故乡——我的寻根问柳梦》,发表于互联网,影响颇大。1996年6月6日,我在北大发起成立了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倡导柳氏联谊,振兴柳氏家族。
 
 
 
    血脉相连,心灵相通,一家亲的和谐气氛,让我有了新的想法。从研究一家之谱,推而广之。让更多的人,了解家族文化,学习家训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网络流行后,我开通了个人博客,创办了天下柳家人网站,每天都会收到全国各地柳氏宗亲发来的邮件,咨询各类家族问题。我还准备把收集到的各个时期的家谱整理起来,计划编纂一部《华夏柳氏通谱》,传之后世,泽被子孙。
 
 
 
                  
 
                      搜集家谱  历尽艰辛
 
 
 
    有一年,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自己是柳宗元的后裔。我不敢确定,就让他们寄些证明资料来。不久,收到了《昆仑柳氏家谱》的部分复印件,记载着他们是柳宗元堂弟柳宗一的后代。
 
   根据该家谱记载,柳宗一曾镇守过广西昆仑关,后代就定居于此。我马上意识到这本家谱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正巧对方也邀请我去当地考察。2007年8月,辗转几天,我来到广西,见到了整套家谱,对方还送给我一套复印件供我研究。这是我得到的比较完整、可信的关于柳宗元后裔的家谱。
 
 
 
     2007年下半年,新疆乌鲁木齐当地报纸报道,发现了柳宗元后裔家谱《泾川柳氏宗谱》。我打电话到那家报社,通过记者得到了联系方式。意想不到的是,我以前和他的女儿竟然有过联系。
 
   他家本是安徽泾县人,解放后到新疆工作,把这本清嘉庆年间修订的家谱带了过去。我提出希望复印收藏,1个月后,终于得到了从新疆寄来的家谱复印件。
 
  经过研究,我发现这本家谱和安徽岳西的《河东柳氏宗谱》属于同一源流,是一份珍贵的家谱资料。该家谱有柳下惠、柳宗元、柳公权、柳永等先祖遗像,有柳宗元、柳玭、柳开等柳氏名人所写的序文,还有柳氏家训等,弥足珍贵。
 
 
 
      为了寻找家谱,足迹踏遍全国各地。资金紧缺,睡大通铺,啃干馒头,省下钱来,复印家谱资料。图书馆,查阅家谱,一坐就是一天。小山村,调查寻访,翻山越岭,磨破了几双鞋子。为了研究柳传志的家谱,差不多半个月时间,早出晚归,泡在国家图书馆,坐公交车,来回就要三四个小时。后来还坐火车去柳传志老家镇江实地调查;为了找到著名画家柳子谷的家谱,辗转数千里,在江西玉山的穷乡僻壤里,终于找到了他儿女梦寐以求的老家谱……
 
 
 
                 
 
                     追慕先祖   寻根问柳
 
 
 
    “河东吾土首山阳,梦里时时问故乡”,先祖柳贯诗句,一直萦绕耳边。河东寻根,一直是我的梦想。机缘巧合,2004年,终于来到河东柳氏故里永济。"柳门空石"前,与先祖气脉相通的那一刹那,禁不住痛哭流涕!当时,发愿一定要修复柳氏遗迹,无愧于祖先。
 
    
 
     据记载,“柳门空石”置于柳宗元祖居正门。石高四尺许,无雕琢之痕,纹成自然,玲珑苍古。当年破四旧时,石头曾被打裂,埋入泥土中,所幸未被损毁。它是河东柳氏祖居留下的唯一遗物。后来,我给当地政府写信,建议开发柳氏文化,建造柳园、柳宗元纪念馆、柳宗元广场等设施。没想到我的建议被采纳。永济,有了柳宗元,才有了魂魄。这块见证了柳氏家族辉煌历史的"柳门空石",也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山西沁水县柳氏民居,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柳宗元同祖同宗的后裔世代居住之地,这给进一步研究柳宗元,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我曾协助当地,举办华夏柳氏恳亲大会暨柳宗元文化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陕西耀州, 面对荒凉,先祖柳公绰、柳公权墓,三拜九叩,继而到柳宗元归葬地西安少陵原故址,秋风萧瑟,荒草萋萋,令人感伤。伤心之余,取道陕西蓝田,据地方志与家谱记载,这里是柳公权真正的墓地。晚年他曾在此养老,卒葬于此,后裔也聚居于此。
 
 
 
    追根溯源,矢志不移,一猛子扎进去,就是二十余年。从我的出生地浙江金华,一直寻根到柳氏发祥地河东,柳下惠有渊源的河南濮阳、山东兖州和泰安等地。柳宗元的出生地与归葬地西安,柳公权的故里陕西铜川耀县,柳永的卒葬地与后裔聚居地江苏镇江,柳亚子故里江苏吴江等地,可谓是神州大地,无不留下了我的足迹。
 
 
 
 
 
                         不辱祖先   发扬光大 
 
     
 
     一路走来,秉承祖训,不辱祖先,弘扬柳氏文化,不遗余力!高中毕业后,举办了纪念活动,发起修葺了柳贯墓,整理出版了《柳贯诗文集》,编纂重修了《蜀山柳氏宗谱》,建立了柳贯纪念馆。
 
 
 
      先后参与策划举办了柳下惠诞辰2725周年纪念大会、柳宗元文化节、第四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柳公权逝世1140周年纪念大会、柳下惠研究院成立大会、和圣柳下惠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华和圣柳下惠思想文化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并重修了河南濮阳柳下惠墓等,出版了《柳氏名门》等著作,指导各地编修家谱,《华夏柳氏通谱》也正在筹划编纂中。我也先后被聘为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华大族谱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东方文化馆秘书长,中华姓氏文化研究院院长,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顾问等职。
 
   
 
     为了研究、宣传乡贤、两岸密使曹聚仁,成立了曹聚仁资料研究中心,采访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周总理对曹聚仁盖棺论定“爱国人士”,得以公布于众。重修了故居,举办了纪念会。游学北大,为了帮助更多的没有条件却又想求学深造的人群,京城游学堂应运而生。
 
 
 
     2009年,从北大移居香山,创办了香山文化部落。文人墨客沙龙聚会,寻找人生的归属,发掘历史的文化瑰宝,参与纪念大慈善家熊希龄的相关纪念活动,为文物保护鼓与呼。
 
 
 
     2005年7月16日,由我执笔,与家谱同道联名发表了《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在海内外引起过强烈反响!近年来,发起创办了中华姓氏大讲堂、世界姓氏文化促进会,搭建姓氏交流平台,弘扬姓氏文化,服务百家姓氏。呼吁修复了明代大文学家宋濂祠堂、香山国民党一大代表祁耿寰烈士墓等文物古迹,并发现了北师大老校长毛邦伟墓,新民晚报创始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父亲吴竹似墓,香山慈幼院师生墓园,北法海寺大震超地禅师寿藏等。
 
 
 
 
 
     习近平主席指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只有家风正,民风淳,国风清, 才能社会和谐,国富民强。“家家修家谱,人人学家训,个个传家风”,让“家国”文化深入人心,携手有识之士,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竭尽绵薄之力!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我的寻根之旅
              柳哲
 
 
   我是一位“寻根迷”,痴迷于“寻根问柳”与家谱研究二十余年,有过一段挥之不去的寻根情结。至今收藏百家姓氏家谱数以千计,柳氏家谱就有百余种。在家谱收藏的道路上,虽然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对家谱的迷恋,源于儿时。上小学时,老师评讲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第一次听到家谱这个名词。从有学问的大伯那里打听后,才知道什么是家谱。连繁体字都不认识,怎能读懂家谱?望着残缺不全的家谱,我只有摇头叹息。
 
高中毕业后,我得到一套17卷的完整《蜀山柳氏宗谱》,终于领略了家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大喜过望,自己竟然还是“坐怀不乱”的和圣柳下惠后裔,元代大儒柳贯是我的21世祖先。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寻根问祖的志向,也由此而定。
 
当时村中的人对祖先知之甚少。没有人知道先祖柳贯墓地的具体位置。我手捧家谱,爬上荆山,荒山野岭中,依稀可见的小坟包前,我痛哭失声,发愿重修先祖墓园。
 
在我的倡议下,1992年12月2日,家乡成功举办了柳贯逝世650周年纪念会,并先后重修了墓园,建造了纪念馆,《柳贯诗文集》《蜀山柳氏宗谱》也相继问世。
 
先祖柳贯曾在京城为官多年,先后担任国子助教、博士、太常博士、翰林院待制等职。循先祖之足迹,1996年3月,我只身来到北大旁听。
 
游学期间,我发起成立了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撰写了数万字的长文《梦里时时问故乡——我的寻根问柳梦》,发表于互联网,得到海内外柳氏宗亲的响应与支持。血脉相连,心灵相通,一家亲的和谐气氛,让我有了新的想法:从研究一家之谱,推而广之,让更多的人了解家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我历尽艰辛,排除万难,追根溯源,研究家谱,一猛子扎进去,就是二十余年。从我的出生地浙江金华,一直寻根到柳氏发祥地河东(今山西永济),与柳氏鼻祖柳下惠有渊源的河南濮阳、山东兖州和泰安等地;柳宗元的出生地与归葬地西安,柳公权的故里与卒葬地陕西铜川耀县,柳永的卒葬地与后裔聚居地江苏镇江,柳亚子故里江苏吴江等地,无不留下我的足迹。2004年元旦,我第一次在山西永济虞乡发现千年“柳门空石”时,情不自已,痛哭流涕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如昨。
 
为了研究家谱,我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到图书馆,查阅家谱,到小山村,调查寻访。为了研究柳传志的家谱,我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里,早出晚归,泡在国家图书馆,抄写《京江柳氏宗谱》;为了寻找著名画家柳子谷的家谱,辗转数千里,在江西玉山的穷乡僻壤里,终于找到他儿女梦寐以求的家谱……
 
为了弘扬柳氏文化,我先后参与策划举办了柳下惠诞辰2725周年纪念大会、柳宗元文化节、第四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柳公权逝世1140周年纪念大会、柳下惠研究院成立大会、和圣柳下惠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华和圣柳下惠思想文化研讨会等系列活动。指导各地柳氏家谱的编撰,出版了《柳氏名门》等著作,正在筹划编撰《华夏柳氏通谱》,并在京创办了中华姓氏大讲堂,致力于中国家谱复兴事业!
 
(作者系谱牒学者,现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创会会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姓氏文化与家风传承
 
柳哲
 
 
 
   人们见面第一句话,一般都会问您“贵姓”?可见姓氏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姓氏是一个人的标签,也是一个家族的符号,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族,不可或缺。
 
 
 
    姓氏文化,渊源流长。据说源于太古,先有姓,后有氏。姓是血缘,氏是支脉。夏、商、周三代以前,女子多称“姓”,男子多称“氏”。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从女、从生,如姜、姬、姚、嬴、姒、妘、妫、妊上古八姓。如今大多数的姓氏,皆由其衍生而来,如姚姓衍生出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60多个姓氏。氏,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盛行于西周的分封制,不仅是部族、宗支的徽号,也是社会地位尊卑、贵贱的标志。部落首领加上“氏”以示尊称,如神农氏、伏羲氏、轩辕氏等。可见当时“姓别婚姻,氏明贵贱”。后来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所有也有血缘由父系所确立。久而久之部落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姓,秦汉以后,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姓氏合一,沿用至今。
 
 
 
   姓氏,作为血缘符号,一个姓氏理应是一个纯正血统的人员组成,但由于改姓、派别不同等原因,如皇帝赐姓、胡姓汉化、回避皇姓、躲避灾难等,产生大量同姓不同源的现象存在。尤其大姓更为明显,如王姓,他的分支不计其数,来源也数不胜数,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等等。
 
   随着人类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聚居在一起,必须规范管理,才能振兴家族。以儒家“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为宗旨,宗法、家法随之产生,家训、家规成为重要内容。 每个家族,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内容也因家族而异。一般都会涉及以下这些方面:一、国法家法,严格遵守;二、同族和睦,闾里友好;三、敬贤尊长,抚孤助困;四、合乎礼教,以正名分;五、尊祖敬宗,规范祭祀;六、修身齐家,约束言行。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有道是“人必有家,家必有谱,谱必有训”。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世系、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是家训传承的载体。编修家谱的意义,元代大儒柳贯说得最为明白:“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
 
  
 
    古代家训,影响之大,首推《颜氏家训》,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它是南北朝时北齐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不少领域。。三国蜀相诸葛亮的《诫子书》,像司马光的《家范》、李世民的《帝范》、柳玭家训、包拯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诫子书》全文86字,文字不长,转录如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柳永的《劝学文》,寥寥数百字,全文摘录如下:“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今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主席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讲话,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共鸣。一个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会形成良好的家风。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是这个家族经过数十代甚至上百传承发展而形成的。家风的形成,与这个家族的名人、事迹、品行、家训等紧密相连。注重家风不妨从重视家谱、学习家训开始,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好好学习传统文化,恪守家训,传承家风,从先人身上,汲取营养,学会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不会明星吸毒,屡禁不止;官员失职,腐化堕落;奸商求利,良心泯灭;恶徒施暴,惨无人道……
 
   
 
     现代家风的传承,要与时俱进,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建设新型家风,既要守护传统美德,又要适当吸取现代成分,如家庭民主、社会责任、进取精神、人生价值等。还应该站在现代文明的发展高度,在开放多元、民主法治的层面上谈家风;要融入现代精神,剥离传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成分,提倡发展与创新。
 
 
 
   如今,热炒国家放开“二胎”生育政策,一些人母亲或外祖父母,提出让其中的一个孩子随母姓,不独可以延续母姓家族的血脉,更为重要的还是传承母姓的家风!
 
 
 
  
 
(柳哲系学者,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漫谈中华家训文化
 
柳哲
  
      中华家训,别称家诫、家范、庭训,是指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与训示。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与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每个家族,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内容也因家族而异。家训内容,一般都会涉及如下内容,简而言之有:一、国法家法,严格遵守;二、同族和睦,闾里友好;三、敬贤尊长,抚孤助困;四、合乎礼教,以正名分;五、尊祖敬宗,规范祭祀;六、修身齐家,约束言行。
 
  家训萌芽于三皇五帝,产生于西周,成形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至清末与民国,传统家训,发生重大转变,与西风渐进,时代变革有关。直到文革“破四旧”,许多家训,也被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如今,适逢盛世,倡修家谱,家训也随之被重视起来!
 
一、家必有谱,谱必有训
 
  有道是“人必有家,家必有谱,谱必有训”。2005年7月16日,由本人起草,部分家谱爱好者共同联名发表的《中国家谱复兴宣言》,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于家谱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有过如此的介绍,现摘引部分内容如下: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中国家谱,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没有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没有了家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
 
  中国家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是敦亲睦族的‘核武器(和武器)’!
 
  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根,纪录在中国家谱中;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家谱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
 
  可惜,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成千上万的家谱,付之一炬;不计其数的文物,毁于一旦!中华民族遭遇一场人为的‘大出血’,传统文化遭受重创!”
 
  古代学问大家,无不深谙谱牒之学!唐宋时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他们既是文学大家,也是谱学大师!韩愈与柳宗元,推崇家学、家谱与家训,自不待言!“三苏”与欧阳修,创立“苏式”与“欧式”的修谱范式,影响深远!
 
  家族编修家谱,制定家训,以期更臻完善,往往邀请名贤巨儒,宦游旧交,作序写传,参与考订。元明时期的“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九世同居,号为“江南首族”!历代帝皇推崇备至,褒奖不断!除了族长敬业持家外,大儒柳贯、吴莱、宋濂等的积极参与鼎力支持,可谓功不可没!
 
二、中华家训,源远流长
 
  周公首开帝王与仕宦家训之先河。周公之后,经春秋战国,而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迄民国直到当代各个时期,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家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灿烂辉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耀眼夺目的一朵奇葩!
 
  周公训诫子侄,“桐叶封弟”的典故,广为流传。这在家训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有一次,周成王与弟弟一起在树下玩耍时,他就顺手摘了一片桐叶,对弟弟说:“这封赏给你。”恰好被站在附近的周公听见了,就拜见成王说:“大王封弟,甚善。”成王回答说:“这只开个玩笑而已。”周公严肃地对他说:“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于是成王封弟弟为应侯,成王对此没齿难忘,直至临终,都“不敢有戏言,言必行之”。
 
  周公教育侄子成王要言而有信,保持君王威严。他把训诫子侄,提到王室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帝王家训形成方面,有重要影响。周公奠定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基本形式与内容,成为中国传统家训的开创者。
 
  周公之后,历代帝王、圣贤的言行与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家训的发展!其中伯夷、柳下惠、孔子、孟子、荀子、颜子、董仲舒等,对于古代家训的发展,作用更是明显。
 
  孔子教育儿子孔鲤的“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孟母为教育儿子孟轲而“三迁”与“子不学,断机杼”,可谓用心良苦。父母重视家教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家训的发展。
 
  秦汉以后,家训文本文献,层出不穷。这与当时的儒学,走上独尊地位,封建礼教日益得到重视有关。家训的基本概念,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而从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战乱出现和朝代的更迭,对子弟教育任务,逐渐由家庭承担,仕宦家训开始形成体系,《颜氏家训》就是仕宦家训的集大成者。
 
  两晋隋唐时期是家训的成熟期,李世民所作的《帝范》,是帝王家训的集大成者。宋朝以后,家庭礼制不断加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家法。北宋的名臣,几乎都有家训传世。
 
  明清两代,编修家谱,撰写家训之风盛行,家训数量超过以往,内容也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领域更为扩大。既有一般的家训,也有专门训诫商贾的家训。
 
  近代以来,家族传统观念,被看成是一种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潮冲击,家训受到冷遇。特备是在文革“破四旧”中,家训视为“毒草”,受到批判与摒弃!
 
三、名人家训 各有千秋
 
  
 
  
 
  周公而后,家训文化,发展迅速。对于治国治家,影响极其重大。名人家训,多如牛毛,举不胜举。试举一二,以窥全豹。
 
  
 
  儒家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与孟子,他们教育子弟与子孙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家训文化的发展。
 
  
 
孔子创办私学,收徒授学,有教无类,以诗礼教育,闻名于时!孔子曾在家中,教育儿子孔鲤,既要学《诗》,又要学《礼》,故谓之为庭训。在《论语·季氏》篇中,有如此记载: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孔子弟子陈亢(子禽),怀疑老师孔子,是否给自己儿子“开小灶”。孔鲤讲到他两次与父亲相处时,父亲让他学习《诗经》与《礼记》。孔子认为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因为《诗经》知识包罗万象,当时人们在交往中,常常引用;不学《礼记》,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因为春秋时期,是一个重礼的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懂礼,就会被人鄙视、厌弃,什么事也做不成。“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成为孔子教育子孙的家训,也成为古代家训的典型内容!
 
  
 
  孟母是先秦孔门家训的最大代表,因教子成名儒,在中国乃至世界家训史上,也享有盛誉。孟母训子,始于胎教,她说过:“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等这些教子经典,都成为后世家训的主要内容。
 
  
 
  古代家训,影响之大,首推《颜氏家训》,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它是南北朝时北齐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不少领域。
 
  
 
  从此,家训正式得名。此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等,也是家训的内容。三国时期的嵇康、杜预等人著有《家诫》,东晋陶渊明著有《责子》,也属于家训内容,但影响不大。《颜氏家训》之后,家训之风盛行。像司马光的《家范》、李世民的《帝范》等,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三国蜀相诸葛亮的《诫子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全国诸葛亮后裔聚居地的浙江兰溪“八卦村”,对于先祖诸葛亮的这一家训,奉为治家与修身的宝典。不独在历次编修的家谱上,载之于谱,在祠堂与厅堂中,揭于显要位置,约束规范族人。《诫子书》,还被印制成书,广为流传,成为修身养性的经典之作!
 
  
 
《诫子书》全文86字,文字不长,转录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历史上,韩愈、柳宗元、司马光、范仲淹、苏轼、袁采、林则徐、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与训诫子孙的文字。其中南宋学者袁采的《袁氏世范》,堪与《颜氏家训》相媲美,而陆游诗训《放翁家训》,可谓别具一格。
 
   后世津津乐道,奉为治家宝典的家训,有柳玭家训、包拯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
 

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阐述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家教经典!
 

 
四、柳氏家训,后世垂范
 
  柳氏家训,与颜氏家训齐名。唐朝时,柳公权、柳公绰、柳仲郢、柳玭为代表的柳氏家族,重视家学与家教,而闻名于世,光照千秋!
 
  1996年,我初到北大游学时,曾在国家图书馆,发现一套江苏镇江柳氏族贤柳诒征、柳传志的家谱《京江柳氏宗谱》。编修于光绪17年。此套家谱第二卷,收录了部分柳氏家训,教育子孙。我手自笔录,在国图老家谱中,抄录出来,写成《柳传志家世之谜》一文,发表于《北京纪事》(2005年第6期)杂志上。
 
   家谱主修者,如此写道:“古昔圣贤,著书立言,垂训后世,莫不切于人之身心性命,皆当书绅佩服!但前言往行,美不胜书,谱难悉纪,谨录河东列祖家训数则,著于简端,俾后世子孙,知所遵守云。”
 
  柳氏家训,摘录如下:
 
  唐河东节度使子宽公,讳公绰,最名有家法。中门东有小斋,自非朝谒之日,每平旦,辄出至小斋,诸子仲郢,皆束带晨省于中门之北。公绰决私事,接宾客,与弟公权及群从弟,再会食,自旦至暮,不离小斋。烛至则命子弟一人,执经史,躬读一过,讫乃讲议。居官治家之法,或论文,或听琴,至人定钟,然后归寝。诸子复昏定于中门之北,凡二十余年,未尝一日变易……
 
  河东柳氏自公绰、公权开家,其后若仲郢、若璞、若珪、若璧、若玭,皆有家法。牛僧儒为相,偿叹云:“非积习名教,不易有其人也。玭公,字直清,以明经补秘书正字,有文风,昭宗欲用为相,中官谮之,乃止。尝述宗训,以戒子孙焉。”
 
  柳玭宗训:“夫门第高者,一事坠先训,则异它人,虽生可以苟爵位,死不可见祖先地下。门高则自骄,族盛则人窥嫉。实艺懿行,人未必信;纤瑕微累,十手争指矣。所以修己不得不至,为学不得不坚!夫士君子生于世,己无能而望它人用,己无善而望它人爱,犹农夫卤莽种之,而怨天泽不润,虽欲弗馁,可乎?
 
  余幼闻先公仆射言:‘立己以孝悌为基,恭默为本,畏怯为务,勤俭为法。肥家以忍顺,保交以简恭,广记如不及,求名如傥来。莅官则絜己省事,而后可以言家法;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直不近祸,廉不沽名。忧与祸不偕,絜与富不并。’
 
  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言忧则恐惧,恐惧则福至’。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世族远长,与命位丰约,不假问龟蓍星数,在处心行事而已。”
 
  《京江柳氏宗谱》对镇江柳氏始祖柳永有如此记载:
 
  “仁宗时,耆卿(柳永)亦饶有文誉,而于音律尤精,东坡每见其词,自谓不及。特不拘小节,未获大用,卒葬丹徒土山,详于县志,而同时有柳涗(实为柳永之子)者,世居丹徒,登宋庆历六年进士,历仕俱有惠政,哀耆卿之后而收恤之,此丹徒柳姓之始见于史者也。”
 
  《古文真宝》所录柳永所撰的《劝学文》,就是一篇好“家训”,教子经典。据史料记载,柳永兄弟三人,深受柳氏家训,不坠家风,皆是中进士,成名宦,文播四方,名传千古。柳永儿子柳涚与侄子柳淇,亦高中进士!
 
  《劝学文》,寥寥数百字,全文摘录如下: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京江柳氏宗谱》收入的《来止公宗训十条》与《楷人公宗诫十六条》,都是清末上乘的家训。由于篇幅所限,现在仅摘录其目如下,亦可窥见一斑!
 
  《来止公宗训十条》:一、忠于君;二、孝于亲;三、和于兄弟;四、睦于夫妇;五、信于朋友;六、教子孙;七、敦礼仪;八、务廉耻;九、务勤俭;积德行。
 
  《楷人公宗诫十六条》:一、戒宿娼;二、戒赌博;三、戒同族争财构怨;四、戒任子弟在外游荡;五、戒有子多置妾婢;六、戒什物衣食务求精美;七、纵妇女寺院烧香入尼庵嬉游;八、攀显宦结亲并借债嫁娶;九、蓄养歌童俊仆;十、戒购置古董玩物;十一、戒酗酒争横;十二、戒造假山园亭;十三、戒狃于风水久露亲丧;十四、戒烧炼致身家败灭;十五、戒坐食,不治生业;十六、戒刚愎,不听善言。 
五、鉴往知来,古为今用
 
贪官纷纷落马,明星相继触案,道德滑坡,贪腐成风,让社会震惊,令国人心痛。如今世风日下,某些女明星,走上红地毯,袒胸露背,越穿越少;某些官员们,腐化堕落,拜倒在石榴裙下;某些富豪们,为儿女婚礼,大讲排场,一掷千金;某些教授们,作风不检点,男盗女娼,学问不扎实,剽窃论文……
 
  奉劝处在舆论风口浪尖上的名人们,更要谨言慎行,洁身自好,不要一味追名逐利,置大义而不顾。“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为人父母,是要好好看看唐代柳玭的《柳氏家训》。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好好学习传统文化,恪守家训,从先人身上,汲取营养,学会如何“修身齐家”,是当务之急!
 
     如今,社会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举国上下,应该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批示的通知》精神,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侈之风,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从严、从紧、从源头上,控制公务的接待开支,树立廉洁办事的良好风尚、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反对铺张浪费不良行为,最好读读《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养成节俭习惯,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贪赃枉法,受贿藏污,是一种官场寄生现象。不论如何选拔官员,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官场腐败仍层出不穷。官员的腐败,减低了政府的公信力。我们的国家,治国先治吏,治党先治官!如果每一位官员,都能注重官德,恪守家训,一日三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党内“清风”劲吹,社会一片和谐!何愁国家不富强!何愁民族不振兴!
 
   社会更应防患于未然,增强公民道德意识,鼓励学习传统文化,遵循族规,恪守家训,让心灵得到净化,让境界得到提高,让罪恶的想法,胎死腹中!
 
     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将家训文化发扬光大!通过学习家训文化,完善道德修养,提升心灵层次,心怀大爱,造福人类!
 
     中华盛世,倡导社会“家家修家谱,人人学家训”,让家谱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忠孝文化风靡全国,走向世界!  
 
     (作者系姓氏文化研究专家,现为世界姓氏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创会会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心正笔正传千秋(柳公权心正笔正)
                       柳哲
 
    我们柳氏家族老祠堂有一副对联:“河东世泽启千年,笔谏家声传万古”,其中“笔谏家声”,就与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有关。柳公权是唐朝的状元,今天的人知其大名,恐怕不靠这“状元”的金字招牌,而是他遒劲有力,有“柳骨”之美誉的“柳体”字。柳公权字好,归功于“心正”,这里面还有一段“笔谏”的故事呢!
 
    柳公权的字结构紧凑,骨力秀挺,洒脱而有法度,他与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称。柳公权不仅书法好,做人更好,他铁骨铮铮,深得世人钦佩。
 
    据说,有—次柳公权在写字,穆宗皇帝一边看着柳公权运笔写字,一边连连赞叹,还惊诧地问道:“爱卿的字怎么写得如此好,能告诉我书法的秘诀吗?”柳公权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笔法出自内心,只有心地善良,正直无私,才能字如其人!他作为穆宗的“书法顾问”,向穆宗说这样的话,显然有弦外之音。当时正沉溺于酒色的穆宗,听完公权的话,心头为之一震,他已经意识到柳公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借此来规劝他治国理政,也要走正道——心正则国正。
 
时过十几年,有一天,穆宗之子文宗在偏殿上,与担任中书舍人的柳公权等人谈事。说着说着,文宗忽然扬起了袖子,让柳公权等文武大臣“欣赏”他的龙袍,并颇为得意地说:“这件龙袍,已经洗过三次了!”在场官员,无不拍手称赞。文宗被捧得喜不自胜,猛然看到站在身旁的柳公权,一言不发。文宗禁不住问他怎么不说话,柳公权答道:“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应当选用贤良,罢黜不肖之臣;还应接受劝谏,赏罚分明,这才能使天下真正和乐光明。至于穿一件洗过几回的衣服,只不过是细枝末节罢了。”这番话显示了“心正笔正”的柳公权,又一次机智大胆的直言。幸运的是,这些话非但没有惹恼文宗,反而得到文宗的格外垂青。
 
文宗当时便说道:“我知道以你现在的声望与职位,是不应再兼任劝诫为职务的谏议大夫的。可是,因为你实在具有正直敢言的诤臣风采,所以还是委屈你兼任此职。”第二天,文宗就正式任命柳公权为谏议大夫。这样一来,他向皇帝进言,也就名正言顺,更为方便,也更为直接了。
 
柳公权不仅仅写出一个个筋骨秀挺的好字,还在皇帝身边,建言献策,讲出了一句句有利国家的“金玉良言”,直到他八十八岁去世。柳公权以“心正”,而创造了流芳百世的“柳骨”书体,更为难得的是,他还以“心正”,成就了敢于直言的良臣形象,而千古流芳。
   
    柳公权与哥哥柳公绰,出身名门,教子有方。 根据《京江柳氏宗谱》记载:“河东节度使子宽公,讳公绰,最名有家法。中门东有小斋,自非朝谒之日,每平旦,辄出至小斋,诸子仲郢,皆束带晨省于中门之北。公绰决私事,接宾客,与弟公权及群从弟,再会食,自旦至暮,不离小斋。烛至,则命子弟一人,执经史,躬读一过,讫,乃讲议居官治家之法,或论文,或听琴,至人定钟,然后归寝。诸子复昏定于中门之北,凡二十余年,未尝一日变易……
   
    河东柳氏自公绰、公权开家,其后若仲郢、若璞、若珪、若璧、若玭,皆有家法。牛僧儒为相,尝叹云:‘非积习名教,不易有其人也。玭公,字直清,以明经补秘书正字,有文风,昭宗欲用为相,中官谮之,乃止。尝述宗训,以戒子孙焉。’
  
     柳玭宗训:‘夫门第高者,一事坠先训,则异它人,虽生可以苟爵位,死不可见祖先地下。门高则自骄,族盛则人窥嫉。实艺懿行,人未必信;纤瑕微累,十手争指矣。所以修己不得不至,为学不得不坚!夫士君子生于世,己无能而望它人用,己无善而望它人爱,犹农夫卤莽种之,而怨天泽不润,虽欲弗馁,可乎?
  
    余幼闻先公仆射言:‘’立己以孝悌为基,恭默为本,畏怯为务,勤俭为法。肥家以忍顺,保交以简恭,广记如不及,求名如傥来。莅官则絜己省事,而后可以言家法;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直不近祸,廉不沽名。忧与祸不偕,絜与富不并。’
  
    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言忧则恐惧,恐惧则福至’。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世族远长,与命位丰约,不假问龟蓍星数,在处心行事而已。”
 

柳公权的嫂子、柳公绰的夫人韩氏为大唐名相韩休曾孙女,她深谙教子之道,其子孙柳仲郢、柳玭、柳开等,深受良好的家风影响,都成为当世名儒。特别是柳玭撰著的《柳氏叙训》,与颜氏家训齐名,为士大夫家族,争相效学的榜样。
 
柳玭在《柳氏叙训》中,如此写到其祖母韩氏:“祖母韩夫人,相国休之曾孙,相国滉之孙,仆射贞公皋之长女。家法严肃俭约,为搢绅家楷范。归我家三年,无少长,未尝见启齿。贞公在省为仆射,先公于襄阳加端揆,常衣绢素,不用绫罗锦绣。贞公亲仁里有宅,每归觐,不乘金碧舆,祗乘竹兜子,二青衣步屣以随,贞公叹乃御下之俭也。常命粉苦参、黄连、熊胆,和为丸,赐先公及诸叔,每永夜习学含之,以资勤苦。 ”
 
成语“柳母和丸”,典出《文史通义》。唐朝柳公绰的夫人韩氏,家法严格整肃。为了儿孙们,深夜学习有精神,她用苦参、黄连、熊胆研制成粉末,制成药丸,让孩子们含在口中提神。后人以此称赞母亲教子有方。“和丸教子”、“柳母和丸”,也见于《新唐书·柳仲郢传》的记载:“郢,幼年嗜学,其母韩氏用熊胆和制丸子,使其夜咀咽以提神醒脑。”另有一注解:“母韩,即皋女出。善训子,故仲郢幼嗜学。尝和熊胆丸,使夜咀咽以助勤。”
元代胡炳文著《纯正蒙求》一书,其中有《柳亲和熊》一节,也有这样的记载:“唐柳公绰,妻韩氏,相国休之曾孙。家法严肃,常令粉、苦参、黄连、熊胆,和为丸,俾诸子永夜读书,含之,以资勤苦。”
柳公绰、柳公权的家风影响后世,子孙遍及海内外。据我了解,全国各地柳氏家族,以笔谏堂、正心堂、心正堂、笔正堂等命名家族堂号的,都是为了纪念先祖柳公绰、柳公权,也都源于柳公权的“笔谏”——心正则笔正。柳氏子孙一定会秉承祖训,不辱祖先,诗书立世,道德传家!弘扬祖德,振兴家族,四海一家,协和万邦!



和行天下      协和万邦



——纪念先祖和圣柳下惠诞辰2735周年活动月倡议书

各位宗亲:



上一篇:《竹颂》喜迎春——北大张兴根先生墨竹集面    下一篇:心正路正 和行天下——过年,让俭廉之风劲
发表评论须知
·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 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本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请您发表评论,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相关规定
网友名称:
*
评论内容:
免责声明:
  本栏转载相关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本身为转载资料,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涉及到相关问题请联系我们。QQ:1746646817 Email:1746646817@qq.com
 柳氏新闻
· 齐心协力兴家族 携手奋进新时代
· 鼠年不易牛年牛
· 发扬三大精神,实行五道志愿!恭贺
· 梦里时时问故乡——凭吊大唐宰相柳
· 柳宗元遗恨长安
· 柳下惠长寿书著失遗考——《素书》
· 柳长忠:中国文字的精气神,让书法
· 柳永《劝学文》:养子必教,教则必
· 心正笔正 人清词清——第二届柳
· 《柳氏名门》捐赠印尼华侨企业家柳
 柳下传人
· 柳下惠“坐怀不乱” 新说
· 护墓老人与柳下惠墓
· 柳下惠著作失传之谜
· 柳下惠家族传千年《家范》
· 中国“私学”先驱柳下惠
· 让“柳下惠之风”劲吹
· 陕西蓝田后裔家谱引发柳公权墓之争
· 姓氏文化专家发现韩国柳氏根在河南
· 莫逆之交的柳下惠与孔子后人
· 中国“私学”先驱——柳下惠
 柳氏通谱
· 《河南日报》:“和圣”柳下惠
· 柳 下 惠 的 长 寿 秘 诀
· 2020年5月30日《澳门日报》
· 柳下惠后裔在京研讨先祖和圣柳下惠
· 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参与支持在北大
· “胶东郡望”:十世封侯的高疃柳氏
· 柳氏家谱目录
· 男子自称柳下惠后人来南昌寻同宗(
· 家谱寻根 给自己找个位置(组图)
· 揭开柳下惠家谱之谜
 友情链接
聚韩网 | 中华姓氏大讲堂 | 柳河东集 | 濮阳柳氏文化专题 | 李氏网 | 柳宗元文化专题 | 万家姓柳姓专题 | 中华大族谱

网站简介 | 广告合作 | 招聘信息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天下柳家人qq群81675324

天下柳家人网站http://www.txljr.com

咨询热线13051818154(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