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兰溪宋濂祠堂修缮引广泛关注 柳哲
中国文物报编辑:
7月23日,贵报3版刊登了笔者《浙江兰溪宋濂祠堂亟待保护》的“读者来信”,贵报对宋濂祠堂修复与保护的关注与重视,笔者在此深表谢意。
8月5日,笔者通过电话与兰溪市文化局局长张靓女士,就宋濂祠堂修复一事,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她在电话里表示,文化局非常感谢社会各界人士对兰溪宋濂祠堂修复的关注与支持。
她告诉笔者,她已经多次与文化局的有关同志,到横溪镇宋濂祠堂与镇村领导商讨此事,在市文化局财政经费并不宽裕的条件下,文化局拨款2万元支持宋濂祠堂的修缮。她表示,兰溪文化局会定会继续关注宋濂祠堂的修缮与保护,也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到兰溪指导宋濂祠堂的修复工作与旅游观光!
今年6月1日,笔者就浙江兰溪市级文保单位宋濂祠堂亟待修缮与保护的问题,给浙江兰溪市市委书记宋志恒、市长吴国成写信反映,意想不到的是很快得到了兰溪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正式答复与回应,很是令人欣慰。
6月9日,兰溪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答复说:“位于横溪镇宋宅村的宋濂祠堂,是2005年11月公布的兰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该建筑保存状况及内部环境基本尚可,后因村集体将其租用他人开办塑料粒子加工厂,加工原料为废弃污浊的塑料蛇皮袋,加工过程使用明火,并有大量垃圾和污水产生。我局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要求该厂立即关停,目前该厂虽已关停,但原使用人未对废弃炉灶和杂物垃圾进行清理,该建筑也被关门闲置,从而产生了‘垃圾成堆,荒草萋萋’的现状。
我局接此反映后十分重视,立即派人前往现场,经与当地镇村协调,现已对垃圾杂草进行了清理,对建筑的残损情况也作了勘查,发现该建筑因使用不善和缺乏维护保养,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坏。 根据文物保护‘分级保护,属地管理’的原则,我局召集当地镇村有关人员进行了协商,要求宋宅村成立修缮组织并发动民间力量自筹资金,尽快实施修缮保护。
目前在宋宅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下,已筹集资金7万余元,将在近期动工修缮。届时我局将根据修缮工程量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同时,我们也希望尽快与远在北京的柳哲先生取得联系,通过柳先生本人的影响力和其对宋濂先生的宣传效应,取得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并筹集相应的资金,用于宋濂祠堂的修缮;用于家乡的文物保护事业。
最后,对关心和支持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柳哲先生和余模贵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宋濂祠堂所在地的兰溪市横溪镇政府于6月11日给笔者答复说:“感谢你对横溪宋濂文化的关心和重视,对你的宝贵意见,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
开发挖掘横溪旅游文化资源,已列入镇党委、政府2010年十件重点工作之一,我镇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目前已挖掘整理了7万多文字的横溪文化民风、民俗、宗教、历史等资料。其中包括了宋濂、柳贯等历史名人的文化开发。
关于宋濂祠堂卫生问题,近两年来已有很大的改善,村里有专人定期打扫。祠堂内来料加工、畜禽养殖等现象,也没有再发生。至于修缮问题,6月11日下午,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在宋宅村会议室召开了宋濂文化宣传、宋濂祠堂修缮的专题工作会议。会上,对宋濂祠堂修缮形成统一意见,成立了由宋宅、下溪前、大斯三个行政村主要领导和对宋濂文化关心人士组成的祠堂修缮委员会。
最后请你们一如既往关心横溪的经济发展,努力为建设美丽的横溪献言献策。”
今年7月24日,四川成都锦江区教育局的干部、老师,他们趁着暑假千里迢迢来到宋濂祠堂拜祭宋公,寻根问祖。
宋濂是明代著名学者,到四川茂州任职后,由于年迈劳顿一病不起,于公元1381年死于夔州(今重庆奉节),埋葬在夔州西莲花峰下。后来由于朱元璋的儿子朱春很敬佩宋濂的学识,将宋濂的墓移到成都。为了纪念宋濂,蜀王还在宋公桥附近办了潜溪书院,与当时的锦江书院、墨池书院、芙蓉书院并称为成都的四大书院。而潜溪书院,如今已经演变成了成都市锦江区龙舟路小学。成都于上世纪60年代发现宋濂的墓志铭,现保存在四川省博物馆。历代四川地方官员包括在四川为官的浙江同乡,从明初至民国初年,对宋濂的道德文章推崇备至,纪念宋濂的活动颇多。地处宋濂墓所在的地区,史料和物证都反映出龙舟路小学拥有厚重的文化渊源。
锦江区教育局教育现代化推进办公室主任曾乾炳告诉记者:“之前从网络新闻上,我们看到《兰溪宋濂祠堂将修复》的报道,就有了此番行程。这次前来浙江寻访宋濂出生地,对于传承宋濂精神、建设校园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龙舟路小学校长徐晓阳说,该校已经把宋濂作为学校历史的一部分,并将筹建宋濂图书馆。这几天在金华,先后走访了浦江、义乌、兰溪等宋濂生活过的地方,对于挖掘宋濂的治学精神收获颇丰。
浦江籍企业家江东放先生,远在辽宁做生意,看到本报有关宋濂祠堂将重修的新闻后当即捐款2000元。他说虽然自己身在异乡,但横溪人文底蕴深厚,现在乡里要重修宋濂祠堂,他觉得应该出把力。兰溪籍北漂学者柳哲对于江东放的义举很钦佩,他告诉记者,现在各地都很重视名人故居的宣传及保护,重修宋濂祠堂,必将会引起更多社会人士的关注。
兰溪宋濂研究会负责人在本报刊出有关报道后,也专程找到记者表达谢意。宋濂研究会感谢本报为宋濂祠堂的鼓与呼,他们希望能在宋濂出生地的金华金东区、宋濂迁居地的浦江、宋濂祖籍地和后裔聚居地的兰溪宋宅村、宋濂卒葬地的四川成都等与宋濂有关的纪念地开展宋濂研究、纪念与宣传活动。
河南省宋氏文化产业委员会秘书长宋英泽在“宋氏宗亲网”发文呼吁:“宋祠不修,千古遗憾!” 江苏张家港宋炳良先生,看到我有关研究与纪念宋濂的文章后,主动与笔者联系,并寄来由他主编的《宋氏宗谱》。
他于近日接受《今日早报》记者陈翔说:“我们不算宋濂的直系后人,而是宋濂堂弟的后人。据《宋氏宗谱》记载,明朝时期,部分宋氏第26代后裔从兰溪迁往江苏无锡,后又迁至张家港。我们是宋氏第41代子孙。现在,张家港、无锡一带有宋氏后裔5000多人。6月17日,我们一些后人前往兰溪,先后参观了宋宅村和‘宋濂祠堂’,心里很是激动。但看到‘宋濂祠堂’颓败的样子,也有着说不出的难受。”
当宋炳良得知地方政府已经在着力于筹款修复祠堂时,宋炳良心中一亮。“作为后人,我们也要为宋濂祠堂的修复出钱出力。”
今年7月中下旬,笔者回浙江兰溪探亲时,有幸与兰溪市文化局局长张靓、兰溪市横溪镇镇委书记蒋庆余、梅溪书画社社长叶剑鸿、浦江文联主席何金海、浦江学者张文德、义乌企业家何京月、兰溪文化馆馆长潘志松等领导与朋友就宋濂祠堂修复问题进行了交流。
最近2个月来,兰溪地方领导多次到宋濂祠堂组织修缮工作,实在令人欣慰。笔者相信在11月18日宋濂诞辰700周年之际,宋濂祠堂在地方政府领导、宋氏后裔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宋氏后裔一定能够群策群力,修缮一新,以迎接海内外的宋氏宗亲与各界人士到浙江兰溪宋濂祠堂参与相关的纪念活动。
最近2个月内,《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物报》(7月23日)、《今日早报》、《金华晚报》、《兰江导报》、《义乌商报》、《今日浦江》、兰溪电视台等媒体的记者,都对宋濂祠堂的修复给予了报道。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柳哲 2010年8月5日于北京香山文化部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