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香一炷祭炎陵
宝鸡炎帝城影视基地一景
□韩养民
每逢清明之际或重阳之秋,宝鸡各界市民,以及来自全国各地、海外的人士纷纷来到渭河南岸神农祠,或到神农镇炎帝陵畔,点燃心香一炷,虔诚地拜祭我们民族的伟大祖先——炎帝神农。
炎帝和黄帝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无论从文献资料或者考古实物来探索,炎帝、黄帝是同父异母兄弟,这两人既不是虚幻的神仙,也不是先民虚构的时代英雄,而是氏族部落的首领,刀耕时代的英雄。宝鸡市各界群众之所以隆重祭祀炎帝,与地缘有关。相传炎帝“长于姜水”,记录这一学说的最早文献当推《国语》。《国语·普语四》记载:希少典娶于(qiao)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相传《国语》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录春秋时代各国君臣的言论。以此分析,炎帝“长于姜水”一说,至迟在春秋战国之际已经出现,且有文字记录为证。遗憾的是,左丘明对“姜水”的记载很笼统,许多地方都有“姜水”之名,可是,这里“姜水”究竟位于何处,却未作出诠释,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悬念。到了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水经》作注释时,把“姜水”定位于渭水流域。他在《水经》卷18《渭水》中明确地指出:“岐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郦道元这一学说影响很大,为后世学者所认同。《明一统志》卷34《古迹》“姜氏城”条注时指出:“在宝鸡县南七里,城南有姜水。”明清《宝鸡县志》也认定“姜水”即宝鸡县南的“清姜河”(在今渭滨区神农乡)。这些论点,无疑给人以启迪。迄今一些学者仍支持这一论说,认为宝鸡是炎帝氏族的发祥地。
炎帝时代,是一个创新、发明的时代。炎帝神农始作耒,教民耕种;尝百草,发明医药。黄帝发明衣裳、舟车、筑宫室、文字,他们都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开创先祖。他们的发明、创新,使我们先祖走出了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野蛮生活,并逐渐引导先民适应和改善恶劣的生存环境,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们成为农业、医学、商业、建筑等众多领域的创造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他们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大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时下国家提倡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开拓创新”,建设小康社会、“复兴中国梦”都是和炎帝精神一脉相承的,并赋予其新的内涵,这是炎帝精神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因此,加强对炎帝文化及其精神的研究与宣传大有可为,我们任重而道远。
炎黄时代开启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大幕,受到了后人的尊敬和崇拜,而祖先崇拜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根本的价值取向之一。先秦时代,祭祀是头等大事,祭祖是祖先崇拜的具体表现。作为我们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自然也就成为人们祭奠的主要对象之一。
对炎帝的祭祀由来已久。在宝鸡当地,民间传说炎帝误尝断肠草不幸牺牲后,黄帝闻讯,日夜兼程奔赴宝鸡天台山祭拜。如果传说无误,祭祀炎帝的活动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到了夏商周时代,有关炎帝的资料虽然支离破碎,但将这些碎片连接起来,依稀可以窥见炎帝受尊崇的概貌。值得关注的是,先秦时期,祭祀炎帝活动开创了后世多种形式祭祖的先河。自此之后,各代祭祀活动频繁,形式多样——或祭天,或明堂祭祀,或先农坛祭,或立夏祭,或冬至祭,祭祀礼仪日益隆重。除中央政府外,宝鸡、湖北随州、山西高平等炎帝故地或炎帝传说集中地,也都有官方或者民间的祭祀活动。
近年来,国家重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炎帝祭祀文化活动日益勃兴。1993年,首次由湖南省政府主持公祭炎帝陵活动。与此同时,宝鸡炎帝陵、炎帝祠也宣告落成,并举行了公祭典礼。从此以后,两地炎帝陵,以及湖北随州、山西高平等地祭祀炎帝的活动连绵不断,日益隆重。每年,成千上万的炎帝儿女汇聚到各地的炎帝陵、神农祠或神农庙举行祭祀活动——“法祖敬宗”,以表达他们对这位人文初祖的崇敬之情。
中央电视台年度大戏——40集史诗宏篇巨著《英雄时代 炎黄大帝》正在炎黄故里宝鸡拍摄,张纪中担任此片的总制片人。该剧以史诗般的恢弘画面,再现了原始先民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创世故事,讲述了炎帝、黄帝、蚩尤——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融合共生的历史进程,这对于提升人们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特别是炎帝的认识将起到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