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交往考(之二)
——同年篇、父执篇
严寅春
同 年 篇
苑论,贞元九年进士及第。柳宗元《送苑论登第后归觐诗序》:“(贞元)八年冬,余与马邑苑言扬联贡于京师。自时而后,车必挂轊,席必交衽。……余拜而兄之……是岁小司徒顾公守春官之缺,而权择士之柄。明年春,同趋权衡之下,并就重轻之试。……二月丙子,有司题甲乙之科,揭于南宫,余与兄又联登焉。……夏四月,告归荆、衡……群公追饯于霸陵,列筵而觞,送远之赋,圭璋交映。或授首简于余曰:‘子得非知言扬者乎。安得而默耶?’余受而书之,编于群玉之右,非不知让,贵传信焉尔。”
穆寂,元刊本《新编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卷7“编贝贯珠条”:“幸南容,唐贞元中穆寂榜登进士第。”《永乐大典》引《瑞阳志》:“贞元九年,穆寂榜。”天一阁《正德瑞州府志》卷8《选举制·科第·唐》:“幸南容,高安人,贞元九年穆寂榜进士。”可知,穆寂贞元九年进士及第,与柳宗元同年,当于此时相识。
幸南容[1](746-819),又名幸显,字惕微,高安人,郡望渤海,贞元九年进士及第,入魏博节度使幕府,后为太常寺卿、国子监祭酒兼太子宾客,告老还乡。《刘宾客嘉话录》载幸南容、柳宗元等及第后曾题名大雁塔。幸南容在魏博节度使幕府中,曾出使到京城,完成使命返回时,同年相送,柳宗元作《送幸南容归使联句诗序》,称“渤海幸君,既登于太常之籍,又膺邯郸之召,北会元戎,直道自达,吾侪器其略;南聘天朝,相礼述职,公卿多其仪。”幸南容告老还乡后,柳宗元非常羡慕。元和十四年,幸南容病逝,幸南容之子至善请柳宗元作《唐故开国子祭酒文贞公墓志铭》。[2]
谈元茂,贞元九年进士及第。《太平广记》引《嘉话录》:“唐柳宗元与刘禹锡,同年及第,题名于慈恩塔,谈元茂秉笔。”《全唐文》卷631吕温《祭座主故兵部尚书顾公文》:“维贞元十年岁次甲申月日,门生侍御史王播、监察御史刘禹锡、陈讽、柳宗元……万年县主簿谈元茂……谨以清酌之奠,祭於座主故兵部尚书东都留守顾公之灵。”
张复元,贞元九年进士及第。《太平广记》引《嘉话录》:“唐柳宗元与刘禹锡,同年及第,题名于慈恩塔,谈元茂秉笔。时不欲名字著彰,曰:‘押缝版子上者,率多不达,或即不久物故。’柳起草,暗斟酌之,张复元下,马征、邓文佐名,尽著版子矣……”
马征,贞元九年进士及第,见《嘉话录》。柳宗元《唐故岭南经略副使御史马君墓志》:“元和九年月日,扶风马君卒。命于守龟,祔于先君食。卜葬明年某月庚寅亦食。其孤使来以状谒铭……君讳某,字某。曾祖某,某官。父某,某官。嗣子陇西李氏出,曰征,由进士为右卫胄曹,早没。……女一人,嫁柳氏,婿曰宗一。”
邓文佐,贞元九年进士及第,见《嘉话录》。
武儒衡(769-824),字庭硕,河南缑氏人,武元衡之堂弟,贞元九年进士及第。《旧唐书》卷158、《新唐书》卷152有传。武儒衡为国子四门助教,柳宗元作《四门助教厅壁记》:“贞元中,王化既成,经籍少间,有司命太学之官,颇以为易。专名誉、好文章者,咸耻为学官。至是,河东柳立始以前进士求署兹职,天水武儒衡、闽中欧阳詹又继之。是岁为四门助教凡三人,皆文士,京师以为异。余与立同祖于方舆公,与武公同升于礼部,与欧阳生同志于文。四门助教署未尝纪前人名氏,余故为之记,而由夫三子者始。”韩愈《欧阳生哀词》:“贞元十五年冬,詹为国子四门助教。”则武儒衡贞元十五年冬为国子四门助教。
许志雍,《全唐文·小传》称其为京兆人。朱熹《昌黎先生集考异·送许郢州序》引樊云:“志雍,安陆许氏,贞元九年进士,终监察御史。”《唐刺史考全编》卷194引《册府元龟》,许志雍元和十四年在复州刺史任。白居易有《啖异可滁州长史许志雍可永州司户崔行俭可隋州司户并准赦量移制》,知许志雍量移为永州司户。
邱绛,为魏博节度使田绪宾佐,与同府候臧争权,绪子季安斥为下县尉,俄召还,生瘗之。《〈登科记考〉补正》引刘禹锡《伤邱中丞诗引》:“河南邱绛有词藻,与余同升进士科。从事邺下,不幸遇害。”
邱颖,权德舆《送邱颖应制举序》:“邱侯文似相如,而检度过之,则令名贵仕,何逃吾彀?故前年举秀才上第。”《〈登科记考〉补正》据此证邱颖为贞元九年进士。
薛公达,字大顺,河东人,为文有气力,务出于奇,以不同俗为主。始举进士,不与先辈揖,作《胡马》及《圆丘》诗,京师人未见其书,皆口相传以熟。及擢第,补家令主簿,佐凤翔军,后佐河阳军,诏拜国子助教,分教东都生。元和四年二月十四日,疾暴卒。韩愈《祭薛助教文》五百家注引樊云:“公达字大顺,贞元九年登第。”
卫中行,韩愈《与卫中行书》五百家注引樊云:“中行字大受,御史中丞晏之子,贞元九年进士。”刘禹锡《送张盥赴举诗序》:“吾不幸,向所谓同年友,当其盛时,联袂齐镳,互绝九衢,若屏风然。今来落落,如曙星之相望。昔日会合,不烦业席,可长太息哉!然而尚书右丞卫大受、乒部侍郎武廷硕二君者,当时伟人。咸万失之望,足以订十朋之多也。”吕温《故太子少保赠尚书左仆射京兆韦府君神道碑》中韦夏卿开府辟士,其中即有中山卫中行。
陈祜,一作陈佑,贞元九年进士。刘禹锡《赠同年陈长史员外诗》:“明州长史外台郎,忆昔同年翰墨场。一自分襟多岁月,相逢满眼是凄凉。推贤有愧韩安国,论旧唯存盛孝章。所叹谬游东阁下,看君无计出恓惶。”陶敏《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卷8:“陈长史:陈祜。贞元九年刘禹锡同榜进士。”据《旧唐书》卷《高沐传》:元和中陈佑为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从事,以抗节不从李师道谋逆,为李师道所囚禁。
裴杞、陈璀、吴祕、李宗和,贞元九年进士,见《文苑英华》。
王播(759-830),字明敭,行十八,其先为太原人,随父亲家于扬州。贞元十年进士及第,复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集贤校理,补周至县尉,调监察御史,二十年为侍御史,改三原令。顺宗即位,除驾部员外郎,改长安令。岁中,迁工部郎中,知御史台杂事。元和二年转考功郎中、充盐铁转运使,出为虢州刺史。三年以兵部郎中充盐铁副使,五年为御史中丞,十月迁京兆尹,六年三月转刑部侍郎、充盐铁转运使,十年四月改礼部尚书,十三年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长庆元年入为刑部尚书,十月拜中书侍郎、平章事,二年出为淮南节度使,大和二年入为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四年正月卒,谥敬。《旧唐书》卷164、《新唐书》卷167有传,李宗闵有《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并序》。《全唐文》卷631吕温《祭座主故兵部尚书顾公文》:“维贞元[二]十年岁次甲申月日,门生侍御史王播、监察御史刘禹锡、陈讽、柳宗元、左拾遗吕温、李逢吉、右拾遗卢元辅、剑南西川观察支使李正叔、万年县主簿谈元茂、集贤殿校书郎王启、秘省校书郎李建、京兆府文学李逢、渭南县尉席夔、户县尉张隶初、奉礼郎独孤郁、协律郎萧节、奉礼郎时元佐、荥阳主薄李宗衡、前乡贡进士郑素等,谨以清酌之奠,祭於座主故兵部尚书东都留守顾公之灵。”王播曾与柳宗元一道致祭于李汶、顾少连灵前,又同在御史台任职。
陈讽,贞元十年进士,状元及第,同年登博学宏词科。入仕后先任畿县尉,上表请换他县,德宗允许,后任司勋郎中。贞元二十年官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一道致祭于顾少连灵前,见吕温《祭座主故兵部尚书顾公文》。
李逢吉(758-835),字虚州,陇西人。贞元十年进士及第,入范希朝幕。贞元十九年随范希朝入京,任左拾遗。《旧唐书》卷167、《新唐书》卷174有传。贞元二十年与柳宗元一道致祭于顾少连灵前,见吕温《祭座主故兵部尚书顾公文》。
卢元辅(774-829),字子望,河南滑县人,卢杞之子,进士及第,授崇文馆校书郎、左拾遗。《旧唐书》卷135、《新唐书》卷191有传。贞元二十年与柳宗元一道致祭于顾少连灵前,见吕温《祭座主故兵部尚书顾公文》。
李正叔,进士及第。李正卿《唐故大理评事赠左赞善大夫江夏李府君墓志铭并序》“公讳翘,字翘,本赵郡人也。……祖善,皇秘书郎,崇贤、弘文馆学士;父邕,皇北海太守、赠秘书监。公即北海第三子。……爱子正叔,以文行升诸科第,以声问历于台省。”贞元二十年为剑南西川观察支使,与柳宗元一道致祭于顾少连灵前,见吕温《祭座主故兵部尚书顾公文》。
王启,进士及第。贞元二十年官集贤殿校书郎,曾与柳宗元一道致祭于顾少连灵前,见吕温《祭座主故兵部尚书顾公文》。
李建(765-822),字杓直,陇西人。家素清贫,无旧业。与兄造、逊于荆南躬耕致养,嗜学力文。进士及第,试秘书省校书郎。德宗闻其名,用为右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六年,坐事罢职,降詹事府司直。高郢为御史大夫,奏为殿中侍御史,迁兵部郎中、知制诰,改京兆尹。韦贯之罢相,李建亦出为澧州刺史。后征拜太常少卿,寻以本官知礼部贡举。第二年除礼部侍郎,竟以人情不洽,改为刑部。长庆二年二月卒,赠工部尚书。《旧唐书》卷155、《新唐书》卷162有传,元稹撰《唐故中大夫尚书刑部侍郎上柱国陇西县开国男赠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白居易撰《有唐善人墓碑铭并序》。贞元二十年曾与柳宗元一道致祭于顾少连灵前,见吕温《祭座主故兵部尚书顾公文》。贞元末,居翰林,就拜左拾遗。柳宗元贬谪后,李建多次致信存问,并送药。元和四年柳宗元有《与李翰林建书》,复李建。
李逢,吕温《祭座主故兵部尚书顾公文》:贞元二十年官京兆府文学,曾与柳宗元一道致祭于顾少连灵前。《册府元龟》卷700:“李逢为台州刺史,元和十二年,坐赃贬康州司户参军。”《赤城志》:“元和二年,李逢。”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144认为“二年”当作“十二年”。
席夔,书法家,贞元十年进士及第,十二年博学宏词及第。《全唐诗》卷478有陆畅《成都赠别席夔》。贞元二十年官渭南县尉,曾与柳宗元一道致祭于顾少连灵前,见吕温《祭座主故兵部尚书顾公文》。
张隶初,进士及第,贞元二十年官户县尉,曾与柳宗元一道致祭于顾少连灵前,见吕温《祭座主故兵部尚书顾公文》。
独孤郁(776-815),字古风,河南人,独孤及次子。贞元十四年进士及第,权德舆称之,以女妻之,授奉礼郎,贞元二十一年,应杨於陵之邀,为镇国军判官。元和元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右拾遗、兼职史馆,历任右补阙、起居郎、尚书考功员外郎、驾部郎中、秘书少监,久在翰林,曾知制诰。李翱《唐国史补》卷中:“独狐郁,权相子婿,历掌内职纶诏,有美名。宪宗尝叹曰:‘我女婿不如德舆女婿。’”《旧唐书》卷168、《新唐书》卷162有传,韩愈《秘书少监赠绛州刺史独孤府君墓志铭》。贞元二十年,与柳宗元一道致祭于顾少连灵前,见吕温《祭座主故兵部尚书顾公文》。
萧节,进士及第,贞元二十年官协律郎,曾与柳宗元一道致祭于顾少连灵前,见吕温《祭座主故兵部尚书顾公文》。
时元佐,汴州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德宗年间进士,官终颍州刺史,贞元二十年官太常奉礼郎,曾与柳宗元一道致祭于顾少连灵前,见吕温《祭座主故兵部尚书顾公文》。
李宗衡,进士及第,贞元二十年官荥阳主薄,曾与柳宗元一道致祭于顾少连灵前,见吕温《祭座主故兵部尚书顾公文》。
郑素,进士及第,贞元二十年与柳宗元一道致祭于顾少连灵前,见吕温《祭座主故兵部尚书顾公文》。
父 执 篇
袁高(728-787),字公颐,河南人,郡望沧州东光。大历中进士,历官丹阳令、浙西观察使判官、主客员外郎、金部员外郎、右司郎中、御史中丞,建中二年任京畿观察使,四月贬韶州长史,改湖州刺史,兴元元年拜给事中,曾力谏卢杞迁官。《旧唐书》卷153、《新唐书》卷120有传。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称其“贞直忠蹇,举无与比”,并将其列为第一人。
姜公辅(?-805),爱州日南人。大历中进士登第,授校书郎。建中元年中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拜左拾遗,充翰林学士,四年兼京兆府户曹参军,十月从幸奉天,擢为谏议大夫,俄以本官同平章事。兴元元年罢为左庶子,贞元二年授右庶子,八年因参窦参贬为泉州别驾,二十一年三月起为吉州刺史,未至官而卒。元和元年赠礼部尚书。《旧唐书》卷138、《新唐书》卷152有传。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称其“以奇策取相位。好谏诤,免。”
齐映(748-795),南阳人,郡望瀛州高阳。映登进士第,应博学宏辞,授河南府参军。历任滑亳节度使令狐彰掌书记、河阳三城使马燧判官、刑部员外郎、凤翔节度使张镒判官、行军司马。凤翔兵乱,齐映赴奉天行在,除御史中丞。兴元初拜给事中,转中书舍人。贞元二年,以本官同拜平章事。三年正月,贬为夔州刺史,又转衡州。七年,授御史中丞、桂管观察使,又改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贞元十一年七月卒,赠礼部尚书。《旧唐书》卷136、《新唐书》卷150有传。齐映与韦夏卿、穆赞、赞弟员友善。为相。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称其“以文敏显用”。
严郢,字叔敖,河南人。及进士第,补太常协律郎,守东都太庙。至德初,擢大理司直。吕諲镇江陵,表为判官,后流放建州。代宗初,郭子仪表为关内、河东副元帅府判官,迁行军司马。大历四年,郭子仪移镇邠州,严郢主河中留务。御史大夫李栖筠荐为河南尹、水陆运使。大历十四年拜京兆尹,建中三年为卢杞所忌出为费州刺史,岁余而卒。《新唐书》卷145有传。严郢与柳镇同在郭子仪幕府,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称其“刚厉好杀,号忠能……为邪险构扇,以贬死。”
元全柔,鲜卑族后裔,河南人。建中元年四月以御史中丞出为杭州刺史,二年九月为黔中经略招讨观察等使,贞元二年四月为湖南观察使,三年五月入为太子宾客。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称其“气象甚伟,好以德报怨,恢然者也。”
杜黄裳(739-808),字遵素,京兆万年人。宝历二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入郭子仪幕为判官,大历十三年郭子仪入朝时,曾主留务。约十四年入朝为侍御史,十年未调,建中四年以司封郎中为给事中,贞元五年三月为河南尹,永贞元年七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和二年兼河中节度使,三年九月卒。《旧唐书》卷147、《新唐书》卷169有传。杜黄裳与柳镇同在郭子仪幕府,为韦执谊岳父。贞元十九年十二月,柳宗元为监察御史,杜黄裳曾到柳府看望。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称其“弘大人也,善言体要。”
刘公济(?-805),字敬,河间人。约贞元十五年为同州刺史,十八年十一月任鄜州刺史、鄜坊丹延节度使,二十年正月入为工部尚书。刘公济为刘禹锡从叔,刘禹锡有《许给事见示哭工部刘尚书》。柳宗元有《为刘同州谢上表》,疑刘同州即刘公济。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称其“宽厚硕大,与物无忤。”
穆赞(748-805),字相明,河南人。大历七年济源主簿,贞元六年因审理卢岳妻妾争产案贬为郴州刺史,八年入为刑部郎中,迁御史中丞,得罪裴延龄,贬为饶州别驾,量移饶州刺史、虔州刺史、常州刺史,永贞元年八月任宣池歙处置使,十一月卒,赠工部尚书。《旧唐书》卷155、《新唐书》卷163有传。穆赞与柳镇同时为侍御史,都因审理卢岳妻妾争产案得罪窦参而被贬;贞元八年窦参垮台后,二人先继入朝任职。
穆质,穆赞之弟。贞元元年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由畿县尉授左补阙,升任给事中,元和四年改为太子左庶子。五年坐与杨凭友善,出为开州刺史,转抚州刺史,卒[3]。《旧唐书》卷155、《新唐书》卷163有传,柳宗元有《祭穆质给事文》。
皇甫政,字公理,河南人。福建观察使李錡判官,大历十年李錡去世后知留后,遂为福建观察使,贞元初权知宣州刺史,贞元三年二月为浙东观察使,十三年三月入为太子宾客。
裴枢,字环中,河东人。大历元年进士,贞元八年正月以司勋员外郎与考工员外郎陈京、吏部员外郎柳冕等议褅、袷之礼。裴枢与王仲舒、杨顼、梁肃等为忘形之契。
李舟(740-787),字公受,陇西成纪人。天宝十四年以黄老登第,乾元元年为弘文馆校书郎,后为湖南节度使孟皞从事,大历二年八月为湖南宣慰使、给事中贺若察僚佐,历任东阳令、宣城令,大历五年入宣歙观察使崔昭幕府,大历十一年随崔昭赴浙东,建中元年入为金部员外郎,先后出使泾州、山南东道,建中二年被贬谪,退居洛州,约贞元元年起家为虔州刺史,贞元二年退隐鄱阳。[4]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称其“有文学,俊辩,高志气。”
李鄘(?-820),字建侯,江夏人。大历中举进士,又以书判高等,授秘书正字,约大历十四年入李怀光幕府,贞元元年为马燧从事,不久归养洛中,三年为襄州节度使嗣曹王李皋从事,约八年入为吏部员外郎,十六年宣慰徐州有功迁吏部郎中,顺宗继位后拜御史中丞,十月甲寅为京兆尹,元和元年二月为尚书右丞,八月复为京兆尹,二年六月为凤翔尹、凤翔陇右节度使,三年三月任河东节度使,六月为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诸道盐铁转运使,五年十二月检校吏部尚书、兼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淮南节度使,十二年十月为门下史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十三年三月授户部尚书,十四年十一月为太子宾客、东都留守,十五年卒,赠太子太保,谥肃。《旧唐书》卷157、《新唐书》卷146有传。李鄘与杨凭、穆质、许孟容友善,时号“杨、穆、许、李”。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称其“果检自负,嶷然善为官。”
梁肃(753-793),字敬之,一字宽中,河南陆浑人,郡望安定。上元二年举家避难吴越,少为李华推荐,大历九年至十二年在常州师事独孤及,建中元年中文辞清丽科,授校书郎,请告还吴。兴元元年淮南节度使杜佑辟为掌书记,贞元五年征为监察御史,寻转右补阙,七年以本官充翰林学士、兼皇太子侍读、史馆修撰,八年荐韩愈登第,九年十一月卒。《新唐书》卷202有传,崔元翰有《右补阙翰林学士梁君墓志》。梁肃继萧颖士、李华、独孤及等之后,倡导古文,与高参、崔元翰、陈京、唐次、齐抗等师事独孤及,韩愈、李观、李翱等又师事梁肃。
陈京(?-805),字庆复,京兆万年人,大历元年进士,历任太子正字、咸阳尉、太常博士、左补阙、尚书膳部考功员外郎、司封郎中、给事中、秘书少监,四次为集贤殿学士。《新唐书》卷200有传。陈京为柳宗元从姑父陈苌之弟。贞元十四年至十七年,柳宗元为集贤殿正字,为陈京属员。永贞元年八月,柳宗元作《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称其:“有内行,文多诂训。”
韩会(738-779),郡望昌黎,河南河阳人,韩愈之兄。大历十二年四月,韩会以起居舍人坐元载党贬韶州刺史,韩愈随韩会到岭南。大历十四年去世。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称其:“善清言,有文章,名最高。”
韩愈(768-824),字退之,韩会之弟。韩柳二人交谊渊深,也多有论争。参看汤贵仁《试论韩愈和柳宗元、刘禹锡的关系》、路钊《韩柳友谊初探》、陈克明《略论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友谊和分歧》、刘国盈《韩愈、柳宗元交游考》、钱穆《韩柳交谊——读文随笔之五》等文章。十九年春,文畅前往东南游历,柳宗元请韩愈为其作序,韩愈作《送浮屠文畅师序》。元和九年中正月,柳宗元有《与韩愈论史官书》,勉励韩愈,后又有《与史官韩愈致段秀实太尉逸事书》。韩愈也是独孤申叔的好友。
许孟容(743-818),字公范,京兆长安人。读书为文口辩,以文词知名,大历十一年进士及第,后究《王氏易》登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建中元年为为荆、襄等道黜陟使赵赞判官,后入江南西道节度使李皋幕府。贞元四年入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为从事,四迁侍御史。贞元八年为濠州刺史,无几,征为礼部员外郎。十四年,转兵部郎中。未满岁,迁给事中。贞元末,以讽谕太切,改太常少卿,永贞元年迁刑部侍郎,元和四年拜京兆尹,五年改兵部侍郎,七年以本官权知礼部贡举。后历任河南尹、吏部侍郎、太常卿、尚书左丞、东都留守。元和十三年四月卒,赠太子少保,谥宪。《旧唐书》卷154、《新唐书》卷162有传。许孟容为柳宗元之父执,与穆质、杨凝长兄杨凭、李鄘友善,“时人称杨、穆、许、李之友”。贞元十三年,杨凝朝正后返回汴州,许孟容等人为杨凝送行,许孟容命柳宗元作《送杨凝郎中使还汴宋诗后序》[5]。元和四年,许孟容致信柳宗元存问,柳宗元作《寄许京兆孟容书》致谢,同时请许孟容加以援手。
李觌,陇西人。大历二年进士,行义甚修,官至至刑部郎中。贞元五年,诏刑部员外郎李觌、大理卿杨瑀与柳镇共同审理卢岳妻妾争产案,终为穆赞雪冤,也由此得罪了窦参。
杨瑀,大历九年进士,曾任大理卿,与柳镇等三司会审卢岳妻妾争产案,以狱直为御史。
宇文邈,河南人。大历二年进士,曾任美原尉,建中二年八月宇文邈、姚系等人登河中鹳雀楼赋诗。贞元十三年,宇文邈为御史中丞,三司会审按鞫玄法寺僧案。后以直免官,复为澧州刺史,卒赠太尉。姚系有《杨参军庄送宇文邈》诗、畅当有《南充谢郡客游澧州留赠宇文中丞》诗。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称其:“有文,谨悫人也。”
袁滋(749-818),字德深,陈郡汝南人。少时依外兄道州刺史元结,建中元年荆、襄等道黜陟使赵赞以处士荐为试校书郎。后入入荆南节度使张伯仪、鄂岳观察使何士干幕府,入为侍御史,历任工部员外郎、祠部郎中、谏议大夫、尚书右丞,贞元十六年二月出为华州刺史,永贞元年年三月召拜金吾大将军,七月为为中书侍郎、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刘辟反,永贞元年八月,诏袁滋为剑南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半道,以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以其宣慰三川逗留不进,十一月贬为吉州刺史。元和元年十月为义成军节度使,七年十月入为户部尚书,八年正月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九年九月为荆南节度使,十一年七月为唐州刺史、彰义节度使、申光唐蔡随邓州观察使,十二年正月以上疏请罢兵故贬为抚州刺史,九月为湖南观察使,十三年六月卒。《旧唐书》185下、《新唐书》卷151有传,韩愈有《袁氏先庙碑》。
卢群(742-800),字载初,范阳人。少好读书,初学于太安山。淮南节度使陈少游闻其名,大历八年辟为从事。建中四年以监察御史领江西行营粮料使。兴元元年为江西节度使嗣曹王皋奏为判官,随府移镇江陵、襄阳。贞元六年,入拜侍御史,累转左司、职方、兵部三员外郎中。十三年奉使淮西,谕节度使吴少诚归顺,以奉使称旨,迁义成军节度行军司马。贞元十六年四月拜义成军节度、郑滑观察等使,十月卒,赠工部尚书。《旧唐书》140、《新唐书》卷147有传。
崔损(-803),字至无,博陵人。大历十一年进士,中博学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历任咸阳尉、大理评事,累迁兵部郎中,贞元十一年迁右谏议大夫,十二年十月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十四年转门下侍郎平章事,十九年卒,赠太子太傅,谥靖。《旧唐书》136、《新唐书》卷167有传。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称其:“畏慎。为相,无所发明,然不害物。天子独爱幸,以损为长者。”
郑馀庆(746-820),字居业,荥阳人。少勤学,善属文。大历十二年举进士,建中末为山南节度使严震从事,贞元初入朝历任左司员外郎、兵部员外郎、库部郎中,八年为翰林学士,十三年六月迁工部侍郎,十四年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十六年九月以罪贬贬郴州司马,永贞元年五月征拜尚书左丞,八月擢守本官、平章事,元和元年五月罢为太子宾客,九月改为国子祭酒,十一月拜河南尹,三年六月检校兵部尚书、兼东都留守,六年十月为吏部尚书,七年十二月为太子少傅,三月九年为山南西道节度观察使,十二年除太子少师,十三年三月拜尚书左仆射,七月改凤翔陇节度使。十四年九月兼太子少师、检校司空、兼判国子祭酒事,十五年十一月卒,赠太保,谥贞。《旧唐书》158、《新唐书》卷165有传。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称其:“天下皆以为长者。”
郑利用,郑馀庆从父兄。大历八年进士,贞元元年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由大理少卿为御史中丞,复由中丞为大理少卿。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称其为“真长者”。
李益(748-827?),字君虞,郑州人,郡望陇西姑臧。大历四年进士,六年中讽谏主文科,授华州郑县尉,迁郑县主簿。建中元年为朔方节度从事,二年府罢。四年中拔萃科,授侍御史。贞元四年为邠宁节度从事,十二年府罢。十三年为幽州节度从事,进营田副使。元和前后入朝为都官郎中,约四年进中书舍人,五年改河南少尹,七年任秘书少监兼集贤学士,八年前后谪居散职,俄复为秘书少监,历任太子右庶子、秘书监、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十五年任右散骑常侍,大和元年以礼部尚书致仕。《旧唐书》137、《新唐书》卷203有传,卞孝萱有《李益年谱稿》。李益有《九月十日雨中过张伯佳期柳镇未至以诗招之》诗。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称其:“风流有文词。”
王绍(743-814),本名纯,避宪宗讳改名绍,字德素,京兆万年人,郡望太原,王纾之弟。少为颜真卿所知,大历八年表授湖州武康尉,与柳中庸等一起参与了颜真卿《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等酬唱活动。大历十二年为常州刺史萧复从事,建中元年为盐铁转运使包佶判官,贞元元年为仓部员外郎,八年改大理寺丞,迁户部郎中,十三年以兵部郎中兼判户部,七月迁户部侍郎,十六年以本官判度支,十八年进户部尚书,二十年改兵部尚书,十二月出为东都留守,元和元年为武宁军节度使,六年征拜兵部尚书,七年兼判户部,九年十一月卒,谥敬。《旧唐书》123、《新唐书》卷149有传,李绛有《兵部尚书王绍神道碑》。
路泌,字安期,河南人。少好学,通《五经》,尤嗜《诗》、《易》、《左氏春秋》,博涉史传,工五言诗。建中末,以长安尉从调。建中四年中拔萃科,授城门郎。属德宗违难奉天,以策说浑瑊,瑊深重之,辟为从事,累奏为副元帅判官、检校户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贞元三年闰五月十五日,随瑊与吐蕃会盟于平凉,因劫盟陷蕃。在绝域累年,栖心于释氏,为赞普所重,待以宾礼,卒于吐蕃。元和中,吐蕃始还路泌及郑叔矩之丧。宪宗悯之,累赠太子少保。《旧唐书》159、《新唐书》卷142有传。
虞当,会稽余姚人,虞九皋之父。曾为郭子仪从事,与柳镇同幕。建中元年任沔州刺史,此时柳镇在鄂岳观察使李兼幕中,二人同为李兼属官。刘长卿、戴叔伦等有诗相赠。
贾弇,长乐人,广德元年至大历元年与弟贾全在越州依舅父鲍防,参与了鲍防、严维等人的联唱,结集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大历二年进士,授校书郎,未几卒。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称其为“善士”。
贾全(?-805),贾弇之弟。大历四年进士,广德元年至大历元年与兄贾弇在越州依舅父鲍防,参与了联唱。建中末除咸阳令,贞元中任户部员外郎、杭州刺史、常州刺史,贞元十七年正月为浙东观察使,永贞元年十月卒。
赵需,天水人,大历六年进士。贞元元年为补阙,与给事中袁高、补阙陈京、卢景亮等谏用卢杞为饶州刺史。十二年为兵部郎中,奉诏与礼部郎中许孟容、僧鉴虚、僧覃延、韦渠牟等讲论儒、道、释三教。官终兵部郎中。
张式,字简,南阳人,张正甫之兄,善言谑。大历七年进士,历任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司员外郎、户部郎中、驾部郎中、知制诰,贞元九年三月为虢州刺史,十五年为河南少尹,十六年九月为河南尹、水陆转运使。吕温有《虢州三堂记》,称美张式虢州之政。
张莒,常山人,善言谑。大历九年进士,历任知杂御史、吏部员外郎,官终邓州刺史。
张惟俭,宣城当涂人,善言谑。大历六年进士,官终和州刺史。
奚陟(745-799),字殷卿,其先自谯亳徙京兆。性柔敏,少笃志,通群书。奚大历十四年进士,建中元年登文辞清丽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德宗立,谏议大夫崔河图持节使吐蕃,表陟自副,以亲老辞不拜。杨炎辅政,召授左拾遗。建中四年拜起居郎、翰林学士,历任太子司议郎、司金元士、金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左司郎中。贞元八年迁中书舍人,宣慰江南、淮西。迁刑部侍郎,寻知吏部选事,十三年迁吏部侍郎,十五年病卒,赠礼部尚书。《旧唐书》卷149、《新唐书》卷164有传,刘禹锡有《故吏部侍郎奚陟神道碑》。奚陟曾荐权德舆为起居舍人知制诰,杨於陵为郎中。
卢景亮(?-806),字长晦,幽州范阳人。少孤,有志义,书无不览。大历六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授校书郎,十一年为荆南节度使张延赏掌书记、枝江尉,建中元年入为右补阙,贞元四年贬朗州司马,量移为和州别驾,永贞元年召为尚书郎,元和元年迁中书舍人,卒。《新唐书》卷164有传。
杨於陵(753-830),字达夫,行三,弘农人。安史之乱时,漂泊至江左。大历六年进士,七年登博学宏词科,调句容主簿,后为鄂岳、江西二府从事,贞元八年入为膳部员外郎,转考功、吏部二员外,迁右司郎中,改吏部郎中,十六年二月为京兆少尹,历中书舍人、秘书少监。顺宗即位,为同州刺史,十月为浙东观察使。元和二年四月召拜户部侍郎,改京兆尹。三年出为岭南节度使,五年入为吏部侍郎,九年以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判度支,十一年贬为郴州刺史,后官至户部尚书,封弘农郡公。《旧唐书》卷164、《新唐书》卷163有传,李翱有《故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赠司空杨公墓志》。贞元十八年,柳宗元与杨於陵一起为文畅送行。元和十年,柳宗元量移为柳州刺史,有《奉酬杨侍郎丈因送八叔拾遗戏赠诏追南来诸宾二首》诗酬赠。杨於陵在郴州时,与柳宗元多有唱和,柳宗元有《奉和杨尚书郴州追和故李中书夏日登北楼十韵之作依本诗韵次用》、《杨尚书寄郴笔知是小生本样令更商榷使尽其功辄献长句》、《奉和周二十二丈酬郴州侍郎衡江夜泊得韶州书并附当州生黄茶一封率然成篇代意之作》。杨於陵、柳宗元都与灵徹交往,灵徹去世后,柳宗元有诗《闻彻上人亡寄侍郎杨丈》。
张因(?-805),京兆长安人,举诏策,为长安尉。一年后去官为道士,居东明观三十余年。其弟张回降封州,张因一道前往封州。贞元二十一年卒于封州,第二年葬于长安毕原。柳宗元作《东明张先生墓志》
高郢(740-811),字公楚,卫州人,郡望渤海。九岁能文,天宝十五载义解父难,广德元年进士,大历二年中茂才异行科,授华阴尉,改咸阳尉。大历中为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掌书记,十三年以谏救张昙贬为猗氏丞。十四年为邠宁节度李怀光从事。贞元元年李怀光伏诛,为河中节度使马燧掌书记。未几征拜主客员外郎,历任刑部郎中、中书舍人,贞元十六年为礼部侍郎,迁太常卿,贞元十九年十一月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十一年三月罢为刑部尚书,十月出为华州刺史,元和元年冬入复为太常卿,三年为御史大夫,四年转兵部尚书,五年以尚书右仆射致仕。六年七月卒,赠太子太保,谥贞。《旧唐书》卷147、《新唐书》卷165有传。
唐次(?-806),字文编,并州晋阳人,郡望北海。建中元年进士,累辟使府。贞元初入为侍御史,宰相窦参荐为礼部员外郎,八年坐与窦参善出为开州刺史,十余年不获进用,十九年为夔州刺史,永贞元年八月召为礼部郎中,寻以本官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元和元年病死途中。《旧唐书》卷190下、《新唐书》卷89有传。
苗拯,上党人。有学术,峭直。贞元十五年七月以谏议大夫漏泄省中语,贬万州刺史,卒于万州。
薛丹,河东人。至尚书郎。
吕牧,东平人,永泰二年进士,累迁库部郎中,官终泽州刺史。
崔稹,字实方,清河人。建中年,德宗狩梁汉,为租庸包佶从事,运江南赋税趋行在。官至检校金部郎中。
崔群(772-832),字敦诗,崔稹之子,贝州武城人。贞元八年进士,十年中贤良方正科,授校书郎,十二年为宣歙观察使从事。元和元年累迁右补阙,二年以本官充翰林学士,三年加库部员外郎,五年加库部郎中知制诰,六年加承旨学士,七年迁中书舍人。九年,出翰林院,拜礼部侍郎,十年转户部侍郎。十二年七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十四年出为湖南观察使。穆宗即位,征拜吏部侍郎,数日,拜御史中丞。浃旬,授检校兵部尚书,兼徐州刺史、武宁军节度、徐泗濠观察等使。长庆二年,授秘书监,分司东都。未几,改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复改宣州刺史、歙池等州都团练观察等使,征拜兵部尚书。久之,改检校吏部尚书、江陵尹、荆南节度观察使。逾岁,改检校右仆射,兼太常卿。太和五年,拜检校左仆射,兼吏部尚书。六年八月卒,册赠司空。《旧唐书》卷159、《新唐书》卷165有传,牛僧儒有《崔相国群家庙碑》。崔群为独孤申叔好友,与李建、韩泰一起结交柳宗元。柳宗元在《送崔群序》中称“杓直敦柔深明,冲旷坦夷,慕崔君之和;安平厉庄端毅,高朗振迈,说崔君之正;余以刚柔不常,造次爽宜,求正于韩,袭和于李,就崔君而考其中焉。忘言相视,默与道合。”又称:“余于崔君有通家之旧,外党之睦”。柳宗元在永州期间,曾写信给李建,托李建将所写之信《与李翰林建书》转交崔群,望其援手。
于申,河南人。官至尚书郎。
常仲孺,常衮之子,河南人,贞元十九年为补阙,坐与张正一朋聚被贬谪,入为谏议大夫。
苏弁,字元容,京兆武功人。好聚书,至三万卷,皆手自校刊,与柳镇通书。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历任奉天主薄、试大理司直、监察御史、仓部郎中,裴延龄卒后拜度支郎中,贞元十三年二月为户部侍郎、判度支,十四年五月为太子詹事,闰五月贬为汀州司户,起为滁州刺史,转杭州刺史,二十一年为忠州刺史。《旧唐书》卷189下、《新唐书》卷103有传。
崔芃(?-812),博陵人,善言名理。历任御史、尚书郎。约元和五年为常州刺史,六年八月为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七年十一月卒。
郑元均,荥阳人。建中二年进士,贞元十六年在淮南节度观察使幕府,因为争权,流放岭南。为人强抗,少所推让,以此多怨,困顿不得仕。
辛恽,陇西人。建中元年进士,有史学。
韩衡,昌黎人,善士。
陈众甫,梓潼人,高志气。
薛伯高,名景晦,字伯高,河东人,以儒术而著称。元和七年[6],薛伯高由尚书刑部郎中为道州刺史。在任上,薛伯高毁鼻厅神,修文庙,推行儒家文化。柳宗元应邀作《道州文宣王庙碑》、《道州毁鼻亭神记》。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柳宗元称:“好读书,号为长者。”
张宣力,清河人。后改名为宣。
注释:
[1] 《太平广记》卷256引《嘉话录》作辛南容。
[2] 彭石居《柳宗元的佚文〈幸南容墓志铭〉》,《文学遗产》1989年第5期。
[3] 《祭穆质给事文》题下韩注谓:穆质“自开移抚,未及行而卒”,《先君石表阴先友记》:“质为尚书郎,以侍御史内供奉卒。”疑有误。
[4] 关于李舟的生平参见拙著《李舟年谱考略》。
[5] 此文系年参见拙著《杨凝朝正考——兼谈柳宗元〈送杨凝郎中使还汴宋诗后序〉的系年》,《山西师大学报》2005年第1期。
[6] 据霍旭东先生《再谈〈道州文宣王庙碑〉的写作年代》,《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