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间,“唐宋八大家”后人们共举办了四次类似的座谈会,可正如组织者柳哲坦言,聚会只是聚会,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5月16日的第三次聚会经媒体报道后,关于噱头和作秀的批评之声便不绝于耳,有人说他们“拼祖宗”,有人说他们不务正业,他们则认为,“做这些事一不危害社会,二不伤害个人,有何不可?”
不认同“拼祖宗出名”
2005年,自称铁杆“寻根迷”的柳哲组织了第一次“唐宋八大家”后人的聚会。当时,他的想法比较单纯,就是把这些后人找到,“毕竟祖先们都是很有名的人物”。
“直到今年举办第三次聚会时,我们才有了比较明确的目的,就是要成立宗亲联谊会,建立"唐宋遗风"网站也拟于一个月内开通,宣传推广"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及文化。”柳哲对记者说,前两次都不了了之,这次一定要搞出点儿名堂出来。
之所以称为宗亲联谊会,柳哲说是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虽然自称柳宗元后裔,但柳哲坦言,他的家谱中还不能证实自己是柳宗元的直系后人,只是在其收藏的清嘉庆二十一年的《泾川柳氏宗谱》复印本中,印有柳宗元、柳公权等多位柳氏祖先的画像。
同时,柳哲也邀请了一些家谱确认了的“唐宋八大家”后人。比如,来自河北昌黎的韩作海,根据清光绪二十三年重修的《韩氏家谱》记载,其目前为韩愈37代孙。
“另外,我还联系到了欧阳修第38代后裔欧阳运森。如果严格按现存的家谱来算的话,"唐宋八大家"中只有"三苏"、欧阳修、韩愈、曾巩能找到直系后裔,其他几大家由于各种原因,家谱都被损毁,只能按照宗亲来算。”柳哲说,在认祖归宗上,他们有一套严格的认定方法,只有足够证据能够证明时才能算是后裔。
可这种认定并没有任何一个权威机构来证明,大多是个人行为。这也让很多人质疑他们是在“拼祖宗”。
“我们只是几个兴趣爱好者举办的活动没想到能引来这样的批评。”参加了多次活动的苏东坡研究院名誉院长苏俊七对记者说:“我们以祖宗的辉煌为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果非要说"拼祖宗"的话,我们的行动一没有违法乱纪,二没有危害他人,也没有妨碍他人,有什么问题吗?”
柳哲也没想到,他辛苦组织的活动被冠上这样的“骂名”,“我们聚会不是图热闹,不是要沾古人的光,而是要传承、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
聚会中,王安石后裔王新年也希望通过这种民间交流,让家乡的文物保护得到关注。王新年介绍,上池村1985年就被江西省政府列为王安石故里,村内现存有大量古建和与王安石有关的遗迹,由于很多古迹不被外界所知,缺乏维护而毁坏。
“这次聚会,我们达成共识,不论八大家哪一家出现名人文化保护与开发不力,我们都将给予无私援助。不论是哪一家举办大型活动,其他家后人都将派代表参与支持。做到无愧于祖先,更不负于后人。”柳哲说。
不怕说“穿汉服作秀”
除了“拼祖宗”,穿汉服也是备受诟病。
“你看图片上的这几位先生,一个个东倒西歪,神情萎靡的态度,哪里还有一点点文人雅士庄重风雅的样子。其中一位先生的服饰,圈内称为"瓢虫装"的,也就是伪唐装,虽然不宜用在这种场合,可起码也算作一件自成系统,有一定范式名目的衣裳。可其他几位,领子和裙子的下摆,颜色、款式完全不对。还有那面料,那褶皱,再配上锃亮的黑皮鞋,松软的大沙发……怎么说好呢,只能算是粗制滥造,不伦不类的影楼装罢了。”
看到这样的评论,柳哲无奈地笑了笑:“那次聚会,作为东道主,我做东宴请了各位远道而来的外地与北京的"同道",先后在我家里、商务会馆进行联谊。至于穿汉服也是偶然。到那个商务会馆后,其中一位八大家后裔正好在筹办汉服公司,我们就免费借穿了一次,因为匆忙,好多细节都没有注意,但并无穿汉服作秀之意。”
苏俊七则认为,他们之所以这么穿,主要是为了学习先辈们那种精神和气质,“作为中国人就要有"唐宋八大家"的文化与精神,有那么一种浩然正气”。
事实上,这并不是柳哲等人第一次穿古人衣服聚会。在去年4月28日,柳哲组织的第二次聚会中,柳哲和苏俊七,连同参与聚会的其他自称“唐宋八大家”的后人们就已经开始穿上了唐装。“这只是在特殊场合,我们才穿成这样。如果仅是在我家中的聚会,也就没必要这么穿。”柳哲坦言,穿得整齐一些,拍出来的照片不会那么难看。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文豪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每一个人在文学修养上都堪称当时的翘楚。
5月22日,又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唐宋八大家”的后人齐聚北京,在柳哲租住的平房里举办他们的第四次聚会,距离上一次大聚会,仅仅隔了1个星期的时间。
柳哲的名片上有各种各样的头衔,而最让他引以为豪的,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后裔,“我研究了二十年的家谱,一直想把"唐宋八大家"的后人都找到,真正能做一些事情,传承祖先的文化”。
为了这次聚会,柳哲联系了全国各地自称“唐宋八大家”的后裔,“最终来参加聚会的只有三四个人,好多人都想来,可都没有条件来”。
这也是柳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传承先祖文化并不是靠几次聚会就能实现的。
作为活动的发起人,柳哲只能把座谈会的第一场所选在了他在香山租住的平房里,不到十平方米的客厅里,前来参加座谈会的人只能一字排开坐在椅子上,“除了"唐宋八大家"的后人,我还请了大学教授、编导、文学爱好者,一般想来参加座谈的,我都不会拒绝”。
两个小时的时间,参会人员的焦点放在如何反对网上的批评声音,问到如何来传承祖先文化时,却没有一个人能讲明白。最终在柳哲“走,吃完饭再谈”的号召下,这场热闹的座谈会立即终止。
小客厅瞬间安静下来,不大的空间里只剩下孤零零的椅子和一堆一堆的瓜子皮儿。
柳哲算了算,这是“唐宋八大家”后人的第四次聚会。
噱头?作秀?传承?
“因为感兴趣,我才参加这样的聚会。”专程从西安赶来,自称柳宗元后裔的柳社瑞对记者说,在小时候,他所在的村庄经常举办纪念柳宗元的活动,“每次都很隆重,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自此,他一直把当好柳宗元后裔来要求自己,“背诵柳宗元的诗词,看他的生平,这些都非常吸引我”。
现如今,退休在家的柳社瑞希望能写一部关于“唐宋八大家”的电视剧,“虽不期望产生多大反响,至少让人们能记住这八大家是谁”。
与柳社瑞持同样态度的人不在少数,“唐宋八大家”都是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其文学成就有目共睹,流传千古,其中一些人,还曾经是当时政绩卓著,清名在外的官员,宣传他们的生平事迹,介绍他们的文学成就,继承他们的人文思想,也没啥不好。客观地说,别说是“唐宋八大家”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了,就是里面到底是哪八个人,好多人都不知道,“现在正好借此机会补补课,岂非好事一件?”
柳哲说,我们组织八大家宗亲联谊会,并不提倡局限在血缘认祖上,所以对“后人”的界定,也比较宽泛,只要是八大家家族的宗亲,无论是直系还是旁系后裔,只要本人愿意支持祖先文化研究与宣传,都可以参与进来。我们正在筹办的“唐宋八大家文化传承协会”就不局限在宗亲,只要钦慕八大家文化的社会各界人士,都欢迎参与。
采访中,问到这些后人们,具体怎样传承时,有人说保护“唐宋八大家”遗址,有人说注册“唐宋八大家”品牌,有人说产业化,并没有人能说明白传承文化该如何做。
曾有报道,美国一位大学教授在讲到世界汉语热时说,十年前在美国也曾刮起过一股汉语热,但很快就消失了。如果汉语背后没有文化,文化背后没有思想,思想背后没有精神,这个神话也终究会消失。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唐宋八大家”的文化传承。
新报记者 刘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