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名门之三 节选 晋南沁水河东柳氏民居
徐小兰
离开永济,我返回河津,又一路往东,去河东柳氏在山西晋南的另一处居住地——距沁水县城25里之处的西文兴村。
西文兴村,距沁水县城25公里,是柳氏家族避祸避乱时特意安扎于王屋山腹地的隐秘住处。从地理位置来说,柳氏的这处居住地,还依然是在晋南地区,属于河东。柳宗元的《先御史府君神道表》中有记载,反映了柳氏家族在“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历时7年),为避战乱,来至王屋山避难,其间仍不忘教柳家子弟读书励志的情景。这是柳氏家族第一次来此居住,时间长达7年之久,恰好避开了同样也长达7年的“安史之乱”。
柳氏族人第二次来到沁水西文兴村,是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这一年,柳宗元的父亲柳镇被贬谪夔州司马,夫人卢氏,也就是柳宗元的母亲,率家族众人,又一次隐居这王屋山间。
柳家第三次迁居王屋山,则与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新政被贬有关。柳宗元临行之前,曾托人捎书给河东老家众位族人,要本家子弟入山避难,以免殃及家人。于是,河东柳氏家族又有一批人进山居住,最后有一部分修屋筑厦,在此定居,过着与平民百姓相差无几的普通生活。直到明代永乐四年(1406),柳氏后人柳琛殿试三甲,治文赐同进士出身,携妻杨氏,由翼城旧家归沁邑蒲泓东里(今沁水西文兴村),以祖传家书,耕读为业。为光宗耀祖,便大兴土木,选址建宅,建造文兴村,被文兴柳氏族人尊为始祖。
柳琛身后,十六世孙柳春芳,字子通,清嘉庆10年(公元1810)皇封为“中宪大夫”,正四品。
柳春芳是由经商发迹,且治家有道,训子有方,琼枝玉树,遍植庭阶。长子柳茂中为太学生,次子柳茂源由庠生议叙县丞,三子柳旭东捐职千总。嘉庆六年(1801),白莲教发难,陇右川楚一带军务飞急。柳春芳因捐输军饷立下军功,朝廷嘉授都司官爵,又议叙为昭武都尉,并荣荫三代。嘉庆十一年(1806)天大旱无秋,柳春芳开仓赈济村民,兼及乡邻,受惠者四百余家,众感激万分,为柳家挂匾树碑,以志不忘。
清初的柳家在柳春芳手上捐银授官,在全国各地经营商号、当铺、驿站成百上千,曾夸耀“从京城归吾乡,勿宿异姓店”。柳春芳又因军功议叙,出资复修柳府,共建十三院,占地两万多平米,建筑风格外朴内华,布局巧妙,既适合柳氏家族群体聚居,又显现出不同凡俗的文人品位,具有浓郁的文人情结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柳府建筑自此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形成了河东柳氏风格独特的建筑群落。后来柳春芳长子柳茂中被诰封为中宪大夫,柳春芳因而也追赠为中宪大夫。
柳春芳在此修建的13个院落,保存较好的有中宪第、司马第、河东世泽、行邀天宠、香泛柳下、磐石长安等,其中“中宪第”是柳春芳的府第,保存最为完整。有意思的是院门两侧嵌入墙体的两通石碑,碑上刻有“柳氏家训”,共四训:父子箴、夫妇箴、兄弟箴、朋友箴。又有石雕莲花和菊花,取谐音,意在“连连中举”。门楣木刻,五朵葵花,意为“五子夺魁”。院子上方布有天网,院落的砖体结构和石雕建筑多为明代工艺,而木制小部件如门棂、窗花、楼栏等则为清代刻制,皆美轮美奂,叹为观止。 (中宪第门楼)
中宪第门楼上方有一龙头鱼尾图,讲解员说此图已被确定为柳宗元文化研究会标志。
现在的沁水西文兴村共有50余户,230余人,大多为柳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