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哲呼吁:亟待修复宋濂祠堂
2011年11月18日是明代大儒宋濂诞辰700周年。宋濂曾为《元史》“总裁官”,亦为明皇太子朱标的老师,有“开国文臣之首”的美誉。
笔者上小学时,语文老师经常朗读一些古文名篇,其中就有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这篇名作及其勤学的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5年前,笔者撰写论文《宋濂祖籍后裔考》,在《古今谈》杂志上发表,首次提出了“浙江省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为宋濂后裔聚居地,同时亦为宋濂祖籍地”的学术观点。2006年6月15日,笔者在北京发起举办了宋濂逝世625周年纪念座谈会,在此前后,在四川、重庆、浙江兰溪等地发起了“寻访宋濂墓”、“重修宋濂祠堂”等相关纪念活动。遗憾的是,此事不了了之。
文友余模贵曾写过这样的文字:2009年5月1日,我来到离兰溪市区37公里处的横溪宋宅村宋濂祠堂,这位明初文学家的祠堂,在一片荒草之中。祠堂前有一扇大铁门,门上的锁锈蚀严重,不知有多久没开启过了,可以想象,有钥匙也打不开。此祠堂已经很久无人管理了,虽然兰溪市政府已经于2005年11月3日公布宋濂祠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现实是无人照看,无人修缮。我不久前寻访至此,环绕祠堂一周,见左边搭起一排猪圈在养猪,猪粪的臭气飘荡在周围的空气里。因无法入内,见祠堂侧有一矮墙,为不白跑一趟,顾不得斯文,翻墙而入。入到祠堂内,景象非常悲凉,高大的牌楼已全失应有的质感,像一堆朽木架在空中,天井内荒草萋萋,瓦砾成堆,屋漏墙损,人气全无,上厅堂几十根光秃秃的石柱,支撑着房梁屋檐,在重重的喘息下,仿佛向世人诉说着昨天的辉煌与今天的悲凉。废弃的石柱底座,静静躺在荒草里,像一个被人抛弃千百年的孩子,静静在废墟里叹息!我站在天井里,仰望着湛蓝的天空,脑海里浮现着数百年前祠堂前的车水马龙景象。看今天的破败,叹历史可以珍惜,也可以遗弃,就看子孙后代用怎样的心情和敬仰,来传承维护中华民族绵久的文物瑰宝了。
笔者以为,宋濂祠堂是其家乡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若能在宋濂诞辰700周年之际,破败的宋濂祠堂得以重修,让不朽的宋濂魂兮归来,地方政府就是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
我于今年6月初,向兰溪市政府市长信箱反映此事后,很快得到了兰溪市文化局与横溪镇政府的答复。地方政府正积极组织宋濂祠堂的修缮与保护工作,有望在今年11月18日宋濂诞辰700周年之际修复并对外开放。
倡建宋濂衣冠冢
最近回家乡探亲,在浦江文友江东放做东的一次宴会上,85岁高龄的张文德先生,曾深情款款、语重心长地与我谈起了浦江文化,特别是他所青睐的梅江文化。浦江文化是“三江文化”组成,梅江文化不回归“浦江”,浦江文化就是欠缺的、不完整的。
他虽年事已高,但他仍坚信,梅江迟早会回归“浦江”,他对于梅江文化的情有独钟,实在令我无不为之动容!他希望“江南第一家”的郑宅,能够重视宋濂诞辰700周年的相关纪念活动。
笔者以为,浦江青萝山的宋濂故居,应该好好恢复起来,宋濂夫人和儿子的墓地,也要好好保护与开发起来。宋濂在四川成都的墓地,不幸毁于解放初期。笔者在此不揣浅陋,恳请浦江县县委、县政府借助今年11月18日宋濂诞辰700周年的契机,在郑宅青萝山宋濂故居其夫人儿子墓旁,为先贤宋濂建造一座宋濂衣冠墓呢?同时亦可考虑在浦江城区建造一座高规格的宋濂纪念馆!我觉得建在月泉书院遗址附近,也是合适的!与原属于浦江的兰溪宋宅村的宋濂祠堂进行互动合作。
目前浦江县城已经有了几座名人纪念馆与书画馆,但真正能够代表浦江文化高峰的,恐怕还是宋濂以及其师友柳贯、吴莱等人了。浦江县委、县政府应该适时考虑建造一处高规格的宋濂纪念馆,这对于提升浦江的文化高度,笔者以为是有益的。 在过去,浦江县城与郑宅,都曾建有“宋文宪公祠”,可惜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了! 宋濂诞辰700周年之际,但愿浦江的父母官与老百姓,以实际行动,迎请先贤宋濂“回家”,先贤宋濂,魂兮归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