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哲
杰出的爱国人士、文化大师曹聚仁先生诞辰120周年前夕,笔者电话采访了99岁高龄的老革命、老编剧、老诗人鞠盛先生。
鞠盛先生,1922年出生,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之一。当过编辑、记者、编剧,毕生热爱诗词事业,著作有《孙中山诗传》、《张学良之歌》、《施琅之歌》、《李自成后传》、《鉴真东渡》、《洪湖水》等。近年,鞠盛与夫人杜惠芬女士捐出一套唯一的房产,创办了鞠盛杜惠芬诗词事业工作室,致力于中华诗词振兴事业。
家住北京海淀区上庄一老年公寓的鞠盛先生,由于疫情原因,不便登门拜访,只能通过电话采访。鞠老深情回忆曹聚仁先生,他说,1947年,我有幸在冯英子家里,见过曹聚仁一面,转眼七十多年了。当时曹聚仁谈到地方报纸重要性的一番话,对我深有启发。曹聚仁说:“大报纸,只有广度,没有深度,而地方报纸,深入民间,国家需要,社会更需要,立足地方,调查研究,上下联系,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为民喉舌,这才是真正品质的地方报。”
鞠盛回忆说,曹聚仁与冯英子、范长江都很熟悉。范长江发起成立了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他们都是其中的成员。冯英子于1946年创办的《大江南报》,得到曹聚仁、范长江等名记者的大力支持。
记得1947年春夏之交,冯英子通知我,曾是中央社特派员的战地记者曹聚仁要来报社指导,到他们家见面,我就赶过去了。《大江南报》报社就办在苏州。我曾在《大江南报》发表过多篇文章,曹聚仁先生先后都看过了,评价很高。我记得有一篇报道,关于填湖改田,展开大讨论。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农民说湖区改田,会影响农田灌溉。还有一篇是写花农的,有关方面侵害花农利益,我撰文为花农利益鼓与呼。
记得曹聚仁,那时四十多岁,穿中山装,人很精神,人说话随和,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新闻采访经验。
冯英子的《大江南报》客观真实报道,维护底层百姓利益,让国民党有关方面头痛,最后于1948年被关停。
解放后,冯英子去了香港办报纸,曹聚仁也于1950年7月,只身到了香港。据说,当时冯英子一帮左派文人,与曹聚仁有过一场笔战,缘由是曹聚仁写了一篇《从光明中来》而引发的。当然曹聚仁后来从民族大义出发,秘密投身于两岸和平统一事业,做了大量工作,贡献很大。但当时许多内幕,不为外界所知。
今年6月26日,是新闻界先辈曹聚仁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作为晚辈,表示深切缅怀。本来我想写点文字,但年岁大了,提笔忘字,只能邀请你过来,我口述,把我与曹聚仁先生的一面之缘,记录下来,以示纪念。”
鞠盛先生,一谈起曹聚仁,非常感伤。他说,曹聚仁当时不计个人得失,不惧个人安危,奔走于两岸,无怨无悔,真正体现了中国大丈夫的气概。据说当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两次找到曹聚仁,威逼利诱,劝他放弃参与两岸和谈任务,美方愿意拿出十万元美金,邀请曹聚仁到美国访学,曹聚仁不为所动。第二次,加码到二十万美金,曹聚仁仍拒绝赴美,坚守了知识分子的良知,为民族大义,客居港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可谓文场一战士,无忧亦无惧,慷慨赴义,在所不惜!曹聚仁先生的治学精神与爱国风范,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说到最后,目前两岸关系,深陷泥潭,曹聚仁若地下有知,也一定深为其忧。我差一岁,明年就百岁了,唯一的愿望,是希望看到两岸和平统一,实现孙中山先生的遗愿。
这么多年,我也与曹聚仁先生一样,忧国忧民。我参加过新四军,编过报纸,担任过战地记者,后做过编剧,一直以诗词事业振兴为己任,推动两岸和平统一为目标,创作了8000多行的《孙中山诗传》,写过鉴真、岳飞、施琅、李自成、张学良等等,都有作品问世,无不围绕中华文化复兴、两岸和平统一这一主题。我在这里,呼吁两岸政要与有识之士,要有毛泽东、蒋介石、周恩来、蒋经国、邓小平、曹聚仁、章士钊等先辈的高着眼,从民族大义出发,抛弃个人恩怨与党派之争,好好坐下来,早日商谈两岸和平统一方式与具体事项,把台湾从美国的怀抱中,夺回到祖国的怀抱。尽快促成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有如此,才能告慰于曹聚仁先生的在天之灵!唯有如此,才能两岸人民大团结,炎黄子孙尽欢颜!
(作者系曹聚仁研究专家、金华聚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办人、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主任、传道书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