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史官”醉心寻根问柳
2008/01/10 17:17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法制晚报
创始:柳下惠坐怀不乱 为柳姓之鼻祖 名人:柳宗元堪称大家 文章代代相传
遗物:今犹存柳门空石 四尺玲珑苍古 寻根:十余载游学北京 联谊天下同门———
“河东吾土首山阳,梦里时时问故乡。”这是元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柳贯的怀乡诗句,如今这句话也时常挂在柳哲嘴边。按照家谱,柳哲是柳贯的第21世孙。从小他就对家族历史很感兴趣,谁家有老家谱他都要跑去瞧一瞧。
现在,柳哲已在北京游学十余年,收集了不同版本的柳氏家谱和各种资料百余本,对柳氏先人柳下惠、柳宗元、柳公权、柳贯等都颇有研究。他并不满足,还想搜集更多的先人资料,继续柳氏家谱研究,追寻自己的寻根问柳梦。
寻根问柳·寻根
家乡颇多传奇事
隐姓埋名寻家谱
我1970年出生在浙江兰溪。在家乡,柳姓是大姓,光我们村姓柳的就有三四千人。我的父母都是识字不多的农民,但有两个伯父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从小我就常听父辈们谈起祖辈的传奇轶事。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先祖柳贯的故事,说他如何才高八斗,说他的学生宋濂如何神机妙算。我也一直以有这样一位祖先而感到自豪。
高中毕业后,我便开始探访柳氏先人在家乡的遗迹。那时我经常骑着车,挨家挨户地寻找家谱。
家谱是私人的东西,一般不轻易示人,我就找亲戚、托关系,大都会很痛快地拿给我看。但也有人怕被同族窃取秘密,我只好隐姓埋名,说自己是外姓人,听说他家有老家谱很珍贵,想一睹为快。
就这样,在残缺不全的家谱中,我逐渐了解到了自己的身世和柳氏家族的渊源。
浙江兰溪这一支柳氏是宋朝时迁来的。当年,先祖柳铸护驾宋高宗来到临安(今杭州),时任参议大夫的柳铸不满秦桧卖国,辞官隐居于现在的兰溪一带,后代便在这里繁衍生息。
柳铸的六世孙柳金曾中进士,生四子柳贺、柳贯、柳宝、柳实。柳贯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元代“儒林四杰”之一,我是柳贯的直系第21世孙,柳铸的第27世孙。
从家谱中我还得知,柳氏的创姓鼻祖是柳下惠,祖籍山东,柳氏后人又迁到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一带)。河东柳氏是名门望族,在唐朝时与著名的裴姓齐名,有“裴柳”之称。这更激发了我研究柳氏文化、研究家谱的兴趣,由此也开始了我的寻根梦。
寻根问柳·名人
坐怀不乱柳下惠 “和圣”美名天下扬
柳下惠本姓展,名获,字禽,是鲁孝公的后裔。“柳下”是他的封邑,“惠”是他的谥号,后人便称他柳下惠。根据柳氏家谱和历史上的记载,柳下惠的后代分为两个姓氏,一支依然姓展,另一支取封地“柳下”的第一个字为姓,柳氏由此而生。
对于一般人,可能只知道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其实柳下惠还是个教育家。退居柳下后,他创办私学,在家中授课,招收学生,传播文化、礼仪等知识。据记载,他90岁时上门求教的学生还有百余人。孟子赞扬他: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因此,他也有“和圣”之称。
柳下惠死后葬在汶水之阳。现在在柳下惠的故里山东新泰,又重修了柳下惠墓,塑了柳下惠像,建造了“和圣故里牌坊”和 “和圣园”。
在我收集到的很多柳氏家谱中,都有关于柳下惠的记载,还有他和夫人须句氏的画像。他提倡义务教育、开办私学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我。今年元旦,我受邀到山东新泰参加纪念柳下惠的活动,更下定决心要把他的思想发扬光大。
唐代柳氏名人辈出 文学书法影响后世
唐朝时的柳氏是名门望族,家族最有名、至今仍影响后世的,要算文学家柳宗元和书法家柳公权。
据我研究家谱考证,柳宗元是柳下惠的第40世孙。因为他是河东人,也被称为“柳河东”。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才华横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600多篇诗文作品,著有《柳河东集》。
2004年,山西当地想搞柳宗元研究、开发柳氏文化,请我去那里考察。在山西沁水县,我发现当地的柳氏民居是柳宗元同祖同宗的后裔世代居住之所,这给进一步研究柳宗元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柳公权是陕西人,他的书法遒劲有力、结构严谨,自成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2005年是柳公权逝世1140周年,我也参与组织了其纪念活动。柳公权的哥哥叫柳公绰,是书法家、军事家,他的孙子柳玭曾为家谱作序,并写有柳氏家训,至今仍可在家谱中找到。
寻根问柳·赴京
怀揣结婚用三千块钱 北京游学十余载
我在家乡从事教育和乡土文化研究工作5年,其间做过语文代课教师、国庆村团总支书记、横溪镇文化宫专职管理员、浦江县曹聚仁资料馆筹办负责人等。
我筹办曹聚仁资料馆期间,曾给北京大学中文系负责人写信,希望他们提供一些资料,由此结识了一位姓张的老师。他不仅给我寄来很多相关文章,还鼓励我继续进修。我一边对著名作家曹聚仁进行研究,同时痴迷于家谱,总感到自己功底太薄、眼界太窄,迫切希望提升自己。有了张老师的鼓励,1996年3月,揣着父母给我结婚用的3000块钱,带着家谱研究资料,我来到了北京。
一开始,我本想在北大中文系进修,但带的钱不够。张老师说,如果真想学东西,不在乎文凭和学位,可以在北大旁听。在张老师的帮助下,我住进了120块钱一个月的进修教师宿舍,开始了吃、住、学都在北大,却不是正式北大学生的燕园游学生涯,一学就是十余年。
和爱人相识相爱在燕园 自称“北大边缘人”
在北大旁听的第一年,我按照公告栏里的课程表,找教室、认老师,系统学习了一年。同时借助图书馆丰富的资料,我继续研究曹聚仁和柳氏文化。带来的3000块钱只够维持几个月,于是我开始半工半读。
因为经常会收到各地柳氏宗亲寄来的资料,我需要一个信箱。在北大老师的帮助下,我曾在中文系有个固定信箱,但后来被取消了,我又在校刊获得了一个联络地址。
一次,一封寄到中文系信箱的信件被写上“查无此人”,退回到总收发室,幸而转到了校刊的联络处我才看到。当时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感觉自己再努力也得不到认同。后来我发现,像我这样在北京游学的人很多,不为文凭,只为得到真才实学。那时,我的一些研究文章也相继发表,让我对自己逐渐有了信心。
燕园也见证了我的爱情。我和爱人结识于北大,她当时也在进修,非常理解、支持我的事业。2001年,我们结婚了。这一年也是我人生的新起点,我提出了“北大边缘人”的概念,并得到不少人的认同,成为一个群体的代名词。
我最近想写本《北大百年旁听史》,记录历史上在北大旁听过的名人。还想创办“游学堂”,帮助和我一样在北京游学的学子,也算接过老祖先提倡游学的接力棒。
倡导柳氏宗亲联谊 要编《华夏柳氏通谱》
在北大我看到许多名人录,每次见到柳姓名人,我总感到格外亲切,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学习榜样。我常想,能不能把这些人联合起来,一起研究柳氏文化。1996年6月6日,我发了一封倡议书,提议成立中华柳氏宗亲会,倡导华夏柳氏宗亲联谊。之所以选择6月6日,是因为“6”和柳谐音。
我按照名人录的地址写信,表达自己联系各柳氏宗亲的愿望,不久就有人给我回信:上海一位柳氏后裔专程到北京拜访我;东北一位研究地方志的宗亲,热情地给我寄来相关资料。
网络普及后,我开了自己的博客,每天都会收到全国各地的柳氏后裔发来的邮件,向我咨询他们的祖先。我也准备把收集到的各个时期的家谱整理起来,编写一本《华夏柳氏通谱》。
我现在的身份是谱牒学(即家谱学)学者,还是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的副秘书长。研究柳氏家谱是我的爱好,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寻根问柳·家谱
发现柳宗元后裔家谱 奔赴广西得到复印件
2007年的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自己是柳宗元的后裔。我不敢确定,就让他们寄些证明资料来。不久,我收到了包括封面写着《昆仑柳氏家谱》在内的几张家谱复印件,记载着他们是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的后代。
据一些史料记载,柳宗一曾镇守过广西昆仑关,后代就定居在那里。我马上意识到这本家谱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正巧对方也邀请我去当地考察。2007年8月,我来到广西,见到了整套家谱,对方还送给我一套复印件供我研究。这是我得到的比较完整、可信的关于柳宗元后裔的家谱。
得线索穷追不舍 新疆淘得《泾川柳氏宗谱》
2007年下半年,我还得到了一本《泾川柳氏宗谱》。
当时,我在网上看到有报纸报道,新疆发现一本柳氏家谱。我打电话到那家报社,通过记者得到了那个拥有家谱的柳氏本家的联系方式。令我没想到的是,那个柳氏本家竟然知道我,他的女儿还和我通过电话,询问过我关于家谱的事。
他家本是安徽泾县人,解放后到新疆工作,也把这本清嘉庆年间修订的家谱带了过去。我提出希望复印收藏,1个月后终于得到了从新疆寄来的家谱复印件。
经过研究,我发现这本家谱和安徽岳西的《河东柳氏宗谱》属于同一源流,也是一份珍贵的家谱资料。
寻根问柳·名字
改名“贯天”一飞冲天 儿子“祖和”继承家训
按照家谱上的排字,从我曾祖父开始,依此应为全、成、克、遵、祖、训字辈。我的本名为遵喜,上学时想继承、发展先祖柳贯的事业,就改名为“贯天(冠天)”,有一飞冲天的意思,后来又改名“柳哲”。现在想来,当年实在有些好高骛远,但先祖的丰功伟绩对我们后代有着很大的激励作用。
如今,我给儿子取名祖和。“祖”是他在家谱中的排字,“和”字既取自柳氏鼻祖柳下惠的“和圣”之名,也有和平、和谐之意,希望他能把柳氏祖先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