箧中犹是借来书
——纪念先祖柳贯诞辰740周年
柳哲 2010年农历八月初一(公历9月15日),系笔者21世祖柳贯诞辰740周年纪念日。
最近翻阅《柳贯诗文集》,其中《自宗正府西移居尚食局后杂书五绝句》有一首如此写到:“都城一住一年余,挈挈今朝更徙居。奴辈莫嫌家具少,箧中犹是借来书”,更是大得我心,令我感慨万分。
柳贯(1270-1342),浙江省浦江县(今兰溪市横溪镇横溪村)人。他是元代著名的诗人与学者,与虞集、揭傒斯、黄溍并称为“儒林四杰”,有《待制集》、《上京纪行诗》等传世,可谓著作宏富,名满天下了。
2004年8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柳贯后人整理的《柳贯诗文集》,我也先后搜集了柳贯佚诗佚文百余篇,编入集中。
根据《浦阳蜀山柳氏宗谱》记载,我系柳贯的21世孙。对于先祖柳贯,我从小就敬仰万分。
据史料记载,先祖柳贯于元延祐6年(1319)任国子助教,而来元大都(今北京)的。根据“都城一住一年余”可知,此诗应该写于1320年。当时柳贯初入京都为官,博览群书,嗜书如命,学富五车,名满京城。
元泰定3年(1326),柳贯出任江西儒学提举,而离开北京到江西的南昌赴任。三年任期一满后,他于1329年就告老还乡,“饮水著书,拄笏看山”,在家乡自创了蜀山书院,亲授门徒,得意门生就有宋濂、戴良、王袆、危素等人,皆为一时之才俊,对后世文化影响甚远。
至正元年(1341),柳贯再次被朝廷重用征召,任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此时他已年逾7旬。由于他的德高望重,学识超群,朝廷上下,皆很倚重。柳贯不顾年迈,再次入京为官,却不幸于第二年的十一月初九日,病故于任上,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柳贯先后两次在京为官,时间约有8年左右,目前留下诗文千余篇,不少诗文题跋,多写于北京,可见柳贯当时读书之多,著述之勤。
想起自己从1996年3月14日,循先祖之足迹,来北大游学,至今已近15个年头。北大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则可追溯到汉朝的太学以及之后的国子监。
先祖柳贯在元代曾任国子监助教、博士,我查了一下相关的资料,据说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和北大,国子助教相当于北大的教授,国子博士则相当于北大院系的院长。当时国子监的行政与教学功能是合一的,国子博士的地位比起今日的北大院系的院长,可能还要高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回到了先祖柳贯执教过的母校“北大”就学,也是足可欣慰的。
我在北京的15年,也是视书为生命。每次搬家往往是书最多,家具和衣物可以扔掉,唯有书是宝贝,不愿随便扔弃的。平时省吃俭用,有空就去书市淘书,至今藏书万余册,平时读书写书,也颇为怡然自得。
北京的房租贵,书多就占空间,一大半的房子都被书占了,等于是为书“租房子”,有朋友说我的书会“吃钱”,此话一点不假。有人感到书多为患,我则以为书多为荣,每每为得一好书而沾沾自喜,自得其乐的。
我家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洗衣机电冰箱大彩电都没有,而各色各样的书,却应有尽有,差不多可以办个“私人图书馆”了。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没有书,我的生命将会黯然失色,生活也将索然无味。
“奴辈莫嫌家具少,箧中犹是借来书”,这是先祖柳贯的遗训,“我辈不嫌家具少,家中犹藏万卷书”,则是我秉承先祖柳贯遗教的真实写照。在先祖柳贯诞辰740周年到来之际,写下这些文字,算是对先祖柳贯的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