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祭先魂
——纪念先祖柳贯逝世670周年
柳哲
今年十一月初九(12月21日),系元代大儒、“儒林四杰”之一的柳贯逝世670周年。柳贯系元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书画鉴赏家,根据我家藏的《蜀山柳氏宗谱》记载,柳贯系我的21世先祖。先祖柳贯的道德文章深深影响了我,我的人生轨迹,也明显留有先祖的烙印。
在柳贯逝世670周年前夕,我专程从京城赶回家乡浙江兰溪横溪,祭扫先祖柳贯墓,以示深切缅怀。
柳贯墓,坐落于黄茅山下荆山之阡,一个土名叫下梅坞的山坳里。根据柳贯诗文的记载,该墓的选址,应该是他生前所选定。柳贯的夫人盛氏,与他同年同月同日生,却先于他12年去世。盛氏夫人去世6年后,才正式迁葬于此。柳贯在其祭文《祭亡室浦江县君盛氏文》中如此写到:“惟是贫家,动若湿束,六易暑霜,仅终埋玉。兹卜新阡,荆山之麓。……牢修在筵,别君一哭。侍我同穴,斯言可复。”柳贯去世后,果如其“遗愿”,与夫人“同穴”,合葬于他生前选定并多年苦心经营的墓地。
柳贯于670年前的至正二年(1342年)十一月初九,病逝于元大都(今北京),由其孙子柳颖护灵运回家乡,于次年(1343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与夫人合葬家乡荆山之麓。
柳贯逝世前后的情形,他的同乡好友黄溍与门生宋濂、戴良的文字记载最为详细与可靠。我载录部分文字于此,以示纪念。
同为“儒林四杰”之一的黄溍,与柳贯相交最深。他为柳贯所撰的《墓表》有如此的记载:“到官仅十阅月,俄以疾卒于寓舍,至正二年十一月九日也,享年七十有三。省台院监皆来致赙。集贤吴大学士直方、国子吴博士师道,并敦乡曲之谊,共经纪其丧事。灵輀南还,诸公引绋陈奠于都门之外,道路之人咸为咨嗟陨涕。
夫人盛氏,累封浦江县君,前公十二年卒,以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合葬于县西通化乡荆山之原。”
“公之葬也,御史中丞张公起岩,以居胄监时有同僚之雅故,既为之铭,纳诸圹中。卣等复奉门人宋濂之状,属溍为之表,揭于冢上。”
柳贯的门生、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为其先师柳贯所撰的《行状》,亦有如下记载:
“至正元年辛巳,先生年七十二。朝廷更化,征用老成,台阁近臣有以先生名闻于上者,于是有旨,以翰林待制承务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起先生于家。先生即冠带见使者,退谓人曰:‘吾今幸亲禁近,得陈尧舜之道,以赞太平之治,死不恨已。’会贡举法复行,江浙行中书留主文衡,二年壬午夏五月至官,仅七阅月,竟一病不起,实冬十一月九日,而先生年七十三矣。
省台枢府而下,皆来归赙,馆阁之士至于洒泣。集贤大学士吴公直方、国子博士吴公师道与经筵检讨危公素,共经纪丧事。御史中丞张公起岩在成均为同僚友,至是哭之尤哀。
冢孙颖(柳颖)奉灵輤南还,诸公相与陈奠都门,见者皆咨嗟来之陨涕。三年癸未冬十二月二十二日,与夫人盛氏合葬通化乡荆山之阡。盛氏累封浦江县君,先十二年卒。子男三:卣、同、因。孙男三:秬、颖、穆。秬夭。”
当我肃立于先祖坟前,不禁感慨万千。记得1992年前后,我发现村里的一套《蜀山柳氏宗谱》,对先祖柳贯的生死卒葬与生平事迹记载相当完备,令我喜出望外。
根据家谱的墓图,我按图索骥,找到了葬于现址的柳贯墓。那时的柳贯墓,已然荒草萋萋,完全是一处荒冢,如果没有墓图,也没有邻村长者的指点,根本无人知晓这曾经是元代大儒柳贯的墓地了。
经过我的呼吁,在1992年6月,与家乡族人发起成立了“柳贯研究小组(柳贯研究会)”,并于当年的十一月初九(12月2日)柳贯逝世650周年纪念日,隆重举行了柳贯纪念室揭牌仪式与“柳贯生平事迹研讨会”。
1993年,经族人筹募经费,在柳贯墓遗址,重修了柳贯墓。2004年8月,经过我等柳贯后裔多年搜集资料与筹集经费,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柳贯诗文集》,其中收入的近百篇柳贯佚诗佚文,凝聚了我多年的心血。
当时我还邀请我的恩师、北大学界泰斗张岱年先生为《柳贯诗文集》题签,邀请103岁老人、原全国工商联秘书长黄玠然先生,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时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现任署长)柳斌杰为出版题词。
我从出生地的浙江兰溪,一直寻根到柳宗元、柳公权、柳永等柳氏名人的发祥地河东(今山西永济),从山西永济又追溯到柳氏鼻祖柳下惠,河南濮阳、山东兖州和泰安等地,都留下了我寻根的踪迹。柳宗元的出生地与归葬地西安,柳公权的故里与卒葬地陕西铜川耀县,柳永的卒葬地与后裔聚居地江苏镇江,柳亚子故里的江苏吴江等等,也无不去一一寻访。
忘不了,2004年元旦,我第一次在山西永济虞乡发现了千年的“柳门空石”时的痛哭流涕,情不自已,那种与先祖根脉接通时的感动、愧疚与欣喜,可谓百感交集!欣喜的是,历经千年沧桑的河东柳氏古物,至今仍得以保存;愧疚的是,海内外百余万的河东柳氏后人,回到故地寻根祭祖的竟然寥寥无几,祖先的魂,孤苦地等待着他的后人“回家”。
忘不了,2004年,我第一次到山东新泰柳下惠墓祭拜先祖;忘不了,第一次到山东曲阜的柳庄,在千年“柳下惠井”前驻足流连,依依不忍离去;忘不了,在兖州柳下惠故里、柳下惠墓遗址流连忘返;忘不了,那一年,我第一次带着年幼的儿女,参加第二届和圣柳下惠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7月16日,由我起草的《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在互联网上发布……
我从自己的一家之谱,渐渐迷恋上了家谱文化。我依稀记得,20年前,我骑着自行车,在我们家乡的几个县市的乡村,几乎一一跑遍,搜集与借阅当地的家谱;我依然记得,为了研究家谱,不知多少次,我从北京赴上海,或从浙江到上海,在上图家谱阅览室,阅读与抄写各种家谱;我依然记得,为了研究柳传志的家谱,我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里,早出晚归,从北大坐车到北海的国图老馆,抄写《京江柳氏宗谱》;我依然记得,2008年,我为了寻找著名画家柳子谷的家谱,曾经辗转数千里,坐车到玉山,在穷乡僻壤里,终于找到了他儿女都没有找到的家谱!
1996年6月6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期间,发起成立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倡修《华夏柳氏通谱》,寻根问柳,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多年来,我先后参与策划举办了柳下惠诞辰2725周年纪念大会、柳宗元文化节、第四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柳公权逝世1140周年纪念大会、柳下惠研究院成立大会、和圣柳下惠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华和圣柳下惠思想研讨会等系列活动。
我从1996年3月14日,为了研究先祖柳贯,步先祖之后尘,负笈北大,进修中文,游学京城,转眼十六七年。如今我已经编著出版了《柳氏名门》等书,发表了数以千计的各类文章。先后被聘为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东方文化馆秘书长、中华大族谱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华姓氏文化研究院院长等职,并创办了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京城游学堂、香山文化部落、中华善业联盟等公益机构。
先祖柳贯在京逝世670周年之际,我专程从北京回到故里,与家乡的一帮文友,共同祭扫柳贯墓,呼吁重视金华名人的研究与墓葬保护,促进浙东文化的大发展!
2012年12月20日柳贯逝世670周年前夕于京西香山寻根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