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敬亭是明末清初说书大师,也是扬州评话的祖师爷,历来关于他的研究很多,最有影响的是扬州陈汝衡写的《大说书家柳敬亭》和扬州师院洪式良写的《柳敬亭评传》。我在读书中发现,还有一些资料为他们以及多数研究者所遗漏,特为拈出,供读者研究。
被疏忽的“赠柳”词
柳敬亭和苏昆生是明末清初最重要的艺人,当时文人为他们写过不少作品,仅以词计就有上百首。最近有专家用现代检索手段整理关于柳敬亭的古文献,但仍有缺失。最近我读到清初周在浚的一首词,迄今所有文章都没有引用过,可能是流传稀少之故。因为宝贵,我将全词抄出,内容是:
贺新郎·次汪蛟门舍人韵,为柳敬亭作
矍铄庞眉叟。问沧桑、几番阅历,白云苍狗。今古兴亡堪指掌,老向燕台浪走。寻筑客、沉埋已久。忽漫骑驴归去疾,莫攀条、长叹嗟衰柳。从此去,须钳口。
如今寥落时人后。忆当时、纵横舌战,气吞牛斗。百万连营看握麈,月夜临江命酒。羞碌碌、古人为友。太息信陵门下士,且藏身、傭保君知否。年望八,不言寿。
作者周在浚,字雪客,河南祥符人。他是名士周亮工的长子,生于1640年。他承家学,善诗词,这首赠柳词就是他的早年作品。这首词是和汪蛟门的,汪蛟门即汪懋麟,和周同年龄。汪懋麟的词是和曹贞吉的。可见这些词写于相近的时间段。
柳敬亭的生年目前有两种说法,陈汝衡、周志陶等主万历十五年(1587)说,何龄修等人主万历二十年(1592)说,我赞同后者。上述赠柳词综合各类资料考证,应该是作于康熙九年(1670),这年柳氏为79岁,所以周在浚词中有“年望八,不言寿”。
王时敏为柳敬亭题画
王时敏是清初山水画大家,为“四王”之首,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因官太常寺卿,人们称他“王奉常”。他开创了山水画上的娄东派,有意思的是他为柳敬亭题过画。
王时敏的题画见于《王奉常书画题跋》的“为柳敬亭题左宁南像”,文曰“敬亭敦重意气,感宁南国士之遇绘像以识不忘。宁南知人好贤,且麾下之士今专钺策勋如郭令公之于□□宁者,指不胜屈,而敬亭以谈说默相引重,则犹蒯通之进贤于曹相国,交道契合夫岂偶然?今览此图殊不胜咨嗟感叹也”。
画中的左宁南即左良玉,是明末的强藩。他很赏识柳敬亭,聘柳为幕僚,柳的谋略很得左的信任,因为这段经历,我们就不能将柳敬亭仅看成一般的说书艺人,他曾是一位登上政治舞台的风云人物呢。前人说“柳敬亭为左宁南写照,而自图其像于旁,识不忘也。”综合各种材料看,柳氏本人并不会画画,而且人物画不经过一定训练是很难画得像的,因此其画应该是柳敬亭在左良玉生前请专业画工所为。当时共画过两幅画,一是左宁南像,一是左宁南与柳敬亭军中说剑图,王时敏应是为前一幅画所题。据前人的记述,前一幅画也不是标准像,两张画都有柳敬亭在侧,后来柳氏为了宣传自己,将这两幅画给不少人传阅,并请名人题跋,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作为同时代人的王时敏说柳氏“敦重意气”,说左良玉“知人好贤”,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看法。跋中“郭令公”指唐代名将郭子仪,左良玉身边的名将很多,但像蒯通(喻柳氏)这样的人,就非柳敬亭莫属了。蒯通是秦二世时的大谋士,曾劝韩信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他也是幕僚的形象,所以王时敏的此喻是很准确的。
左良玉原本就和奸臣阮大铖等有隙,柳敬亭斡旋后也未能消除,柳敬亭是有民族气节的人,但他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左氏病死九江,清兵顺利渡江,这一幕为柳氏所目睹,不胜痛惜。多年后,他将在左氏军中的故事作为说书题材讲给人们听,曾感染了很多人,缘由正是其中融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