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吊河东柳氏先祖唐柳宰相墓
柳哲


清明之际,我慕名来到山西夏县胡张乡柳村寻根问祖,凭吊唐柳宰相墓。这里,残碑立于荒野,人迹罕至,荒草凄凄,心痛不已。想到当年,柳宰相柳奭,位极人臣,皇亲国戚,可谓是荣华富贵,门楣荣光,可如今残碑断碣,禁不住悲从中来。
柳宰相墓,何人之墓?唐高宗朝中书令柳奭墓,是也。柳奭,何人也?唐代文豪柳宗元之曾伯祖,唐高宗王皇后之亲舅舅,是也。
柳奭出身于河东柳氏,历任中书舍人、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令。他曾建议王皇后收养李忠为子,后因皇后失宠,请辞相位,罢为吏部尚书。王皇后被废后,柳奭历贬遂州刺史、荣州刺史、象州刺史。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诬称柳奭谋反,唐高宗遂将他处死,家产抄没。中宗年间,柳奭平反,冤案得以昭雪。
前不久,客居京城的我,收到了山西夏县柳氏宗亲寄来的柳宰相墓拓片。虽然碑刻拓片,有些模糊不清,不过还依稀可辨,可谓是不幸之中的大幸。墓碑额题“皇清”二大字,落款为“本邑庠廪膳生员张吉士沐手撰文……大清乾隆六十年(1795)岁次乙卯清明立”。这是研究河东柳氏文化名人柳宗元家族史极其后裔聚居地的难得一见的古碑刻,弥足珍贵。根据碑文记载可知,夏县柳村柳氏为柳宗元之后,实在是难得的发现。
这次寻根之行,还算顺利。经过多番打听,几番周折,最后在柳氏宗亲的热情引路下,终于找到了魂牵梦绕的河东柳氏先祖柳宰相墓。此时此刻,心痛如割,跪拜墓前,泪流满面。一代忠臣,陷害而死,最后得以昭雪,有幸埋骨故土,足可告慰。
遗憾的是,千年之后,柳宰相墓,几乎湮没无闻,荒凉不堪。这到底是谁之过?柳氏后人,不可推卸;夏县乡人,难逃其咎;夏县政府,缺乏重视。羊年已到,作为后人,不远千里,来此祭拜,吾等发愿,重修柳宰相墓园,推动夏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重视柳宗元故里文化开发。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争取适当时机,组织全国各地宗亲代表,齐聚夏县,共同祭祀先祖,以告慰先祖的在天之灵。
来到墓前,只见碑楼为砖砌,已无坟茔,背对西北,面朝东南。石碑嵌入楼体深约尺余,圆额,高112cm,宽50cm,楷书,有云纹,上刻“祭如在”三大字,碑题“柳氏坟茔祀祖碑记”,碑中刻“明故显祖柳公暨配李氏合葬之墓”大字十分醒目。其中“显祖柳公暨配李氏”无名讳,左右刻有长子、次子、三子分别为德、恩、义葬茔及后裔名讳。碑由三子后裔“孙柳阳麟立石”。时在 “清康熙四十年(1701)岁次辛巳三月清明之吉”。墓碑重立于300多年前,墓园由当地柳氏后裔出资修缮。
走近细观,只见楼角上方覆瓦已有掉落,顶上数株荒草已经干枯,砖砌的楼身,多半已呈土黄色,中部白灰砖缝尚清晰可辨。碑楼高约有4米,宽1.42米,厚0.9米。碑楼上有“追远”二大字,赫然入目,寄托哀思。顶上全被1、2尺高稠密的蒿草覆盖,墓周身有铧犁和锹铲削过的痕迹。这里多次出现盗墓贼,幸好当地群众与后人警惕性强,被及时发现,才不至于被盗掘破坏。墓围仅20.5米,墓高1.5米,规模不是太大,也许是后人财力不足的原因吧。
据史料记载,唐高宗李治皇后为王氏,多年无子,与萧淑妃争宠,从感业寺迎回先侍太宗而后削发为尼的武则天。武氏当时为才人。王皇后意欲武氏帮助自己打败萧氏。不料,事与愿违,引狼入室,高宗皇帝与武氏早有恋情。武氏一入宫,先恭而后倨,很快就施展权术和手腕,不久便与王后和萧氏为敌,野心勃勃,觊觎皇后之位。为稳固皇后地位和自己的既得利益,王皇后舅父、中书令柳奭与太尉长孙无忌以及宰相褚遂良、韩瑗、于志宁等,谋立高宗李治长子李忠为皇太子,他是出身“微贱”的刘氏所生。不料,武则天日益得宠,王皇后、萧氏一同被疏忌。柳奭忧惧,被迫上疏辞去枢密之任,转为吏部尚书。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诬告王皇后与其母魏国夫人为“厌胜”(一种咒人巫术),株连柳奭,贬为遂州刺史。途中,又以泄漏禁中语之罪,加贬为荣州刺史。王皇后被废,武则天立为皇后。显庆二年(657年),许敬宗、李义府根据武则天旨意,诬柳奭与韩瑗、来济、褚遂良等“潜谋不轨”,再贬柳奭于象州刺史。后二年,又以“潜通宫掖,谋行鸩毒”罪除名,终被朝廷下诏,身带枷锁,诣京师后杀害。曾为大唐第三任皇帝高宗李治妻舅、宰相柳奭,就如此结束一生,实在是惨烈至极。柳宗元曾在他的诗文集中,回顾家族这一冤案。他说:“人咸言吾宗宜硕大,有积德焉。在高宗朝,并居尚书省二十二人。遭诸武,以故衰耗。武氏败,犹不能兴。为尚书吏者,间十数岁乃一人。”(《送澥序》)柳氏家族遭此厄运,让柳宗元刻骨铭心。
据查《康熙夏县志·名贤》载:“唐柳奭,宗元曾伯祖(实为伯高祖)。高宗永徽二年为中书令,与长孙无忌等,为立武昭仪事,贬荣州刺史,又贬象州。四年诏御史,追诣京师,与无忌皆被杀。”
乾隆年间的《解州全志·卷十一·夏县·古迹》载有“柳宗元墓”条:“在县北三十里柳村,断碑剥落不全。按韩昌黎柳州墓志云,归葬万年先人墓侧,甚确,而此有墓,未详。”
《乾隆解州夏县志·卷二·夏县·山川》载:“柳谷在县南十五里中条山内。唐阳城寓居于此。今其地名阳公乡。旧志谓柳宗元居,不知所据。”
光绪年间的《夏县志·贤才》载:“柳奭……柳楷长子。永徽中为中书令,后贬象州刺史。显庆四年,许敬宗构柳奭与长孙无忌、褚遂良于武后,遂见杀。时论惜之,祀忠孝祠。”
任官隋朝时,曾出使高丽而卒,柳前往迎丧,尽礼尽节,悲伤过度,“号踊尽哀,为夷人所慕”,可见是个忠孝仁厚之子。贞观年间,柳奭累迁中书舍人,后擢拜兵部侍郎,永徽三年(652年)代褚遂良为中书令,仍监修国史,可见又是个饱学之士。《旧唐书》载:“奭既死非其罪,甚为当时之所伤痛。”数十年已过,直到武则天神龙初年,乃复柳奭官爵,当初受牵连打击而流放、逃散的子孙亲属一概免罪。再到唐开元初年,柳亨之孙柳涣任中书舍人,上奏请求“许臣伯祖(柳奭)还葬乡里”,才由曾孙柳无忝得诏,护柳奭灵柩回归乡里,官给丧事。宦海无情,当年卷入唐高宗后宫王、萧、武之间的勾心斗角,或者说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场轩然大波的政治斗争中,不幸充当牺牲品的宰相柳奭,总算魂归故里、叶落归根了!默立墓前,我们一行感慨良多。
柳奭,字子邵。死于显庆四年(659)。其父柳则任官隋朝时,曾出使高丽而卒,柳前往迎丧,尽礼尽节,悲伤过度,“号踊尽哀,为夷人所慕”,可见是个忠孝仁厚之子。贞观年间,柳奭累迁中书舍人,后擢拜兵部侍郎,永徽三年(652年)代褚遂良为中书令,仍监修国史,可见又是个饱学之士。《旧唐书》载:“奭既死非其罪,甚为当时之所伤痛。”数十年已过,直到武则天神龙初年,乃复柳奭官爵,当初受牵连打击而流放、逃散的子孙亲属一概免罪。再到唐开元初年,柳亨之孙柳涣,任中书舍人,上奏请求“许臣伯祖(柳奭)还葬乡里”,才由曾孙柳无忝得诏,护柳奭灵柩回归乡里,官给丧事。宦海无情,当年卷入唐高宗后宫王、萧、武之间的勾心斗角,或者说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柳奭成为了牺牲品。
雨过天晴,蒙冤必雪。柳宰相,最后魂归故里、叶落归根,聊可告慰!但愿柳宰相墓,早日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愿柳宰相墓,尽快高规格修复!届时,吾等后裔与夏县乡亲,一起祭祀千古忠烈柳奭墓!呜呼哀哉,魂兮归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