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墓人李达节
|
|
见习记者 陈娟娟 本报通讯员 檀志杨
一块碑、一座墓,安葬了一位骁勇名将。28代人、600多年,守定一片忠心耿耿的英雄大义。为了一个世代相传的祖训,怀宁县清河乡柳林组李氏家族28代恪守诺言,为明代将军柳升看管侯墓。今天,守墓人的身份落在了一位右腿微跛、脚步踉跄的老人身上,这位老人就是李氏第28代传人李达节。
17岁时,从父亲肩上接过重担,50年来,为细心照看墓园,他鲜少出远门。每逢清明,必定守在家中,迎接远道而来的柳氏家人,放下手中活,备好饭菜,热情招待,一遍又一遍地讲述将军历史。李达节的守墓义举,为柳升之墓点亮一盏长明灯,照亮一个家族信守诺言的前进路。
点一盏长明灯
怀宁县清河乡柳林组,没有一户村民姓柳,“柳林”一名源于村里的一座墓地。在柳林组西北边角,有一块墓园,墓园里共有1大6小7块墓碑。大的墓碑上书“封安远侯柳公汝升大人墓”正楷体,小的则是村里李氏家族的先祖之墓。按照当地风水习俗,先祖之墓本该安置在远处的山林地带,但为保护柳升将军之墓不被破坏,才有眼前这片墓园。墓园的历史,村里已没有人说得出来,只知道这块墓园是柳家和李家流传千古的交流纽带。
据《明史柳升传》记载,柳升,怀宁人,早期因承袭父职成为一代武将。永乐年间,跟随明成祖抵御外侵,立下不少战功,官至征俘副将军、安远侯。不幸的是,宣德元年,在征战途中中伏而亡。柳升封侯以后,柳氏族人多在金陵侯府居住,故乡交由管家管理,每年派人前来视察。柳升安葬后,柳家安排管家李日国在此专职守护墓地,并管理家产。
之后,李日国一家世世代代信守先辈承诺,每代都由长房长子看管侯坟,世代继承。在李家人的保护下,柳墓完好无损。李氏自第一世李日国至今已经传承30代,600多年雨打风吹,世间更迭无数,而守墓义举从未间断,直至现在落在了一位右腿微跛、脚步踉跄的老人身上,这位老人就是第28代传承人李达节。
17岁时,李达节遵守父亲遗愿,成为侯坟守墓人,至今已经有50年。“父亲临终前,一再嘱咐看管好墓园。”守着父亲遗愿,李达节悉心照看墓园。50年来,李达节习惯了扛着锄头,去墓园转一圈。“拔拔草、擦擦灰尘,填填土,都是些小事。”李达节告诉记者,现在的管理工作轻松了许多,之前大多村民看牛养羊,这些牲畜在村里溜达,时常到墓园里拱土,为保护不被践踏,他要整天蹲守在附近。“经常一整天不干活,搬个板凳在树底下坐着。”李达节家在村东头,墓园在村西头,村里从东到西的这条土路,他走了无数次。无数次的来回,无数次的坚守,李达节信守祖训为柳升之墓点燃一盏长明灯,照亮一个家族的守墓义举路。
守一世心中情
在李达节幼时记忆里,每逢清明前后,总有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家暂住两天。这两天内,父母会收拾房间、备好酒菜,放下手中活,热情招待。父亲会成为它们的临时导游,一遍又一遍地讲述柳升将军的故事。后来得知,这些客人是柳升将军后代,从岳西县菖蒲镇田头乡赶往而来,每年来的人都不同。“那时交通不便,客人都是徒步走过来,一般要花上两天时间,每当客人来之时,父亲都会格外高兴,拿出家里最好的饭菜。”在父亲影响下,李达节从小就知道,柳家人是重要客人,这份情怀让李达节守了大半辈子。
17岁时,父亲病重,作为家里独子,李达节自然承担起看管墓园和接待柳家人的传统。“父亲说,柳氏后人怀有一片诚心前来祭拜,来一趟不容易,必定要招待好,这是世世代代的祖训。”守着这份祖训,李达节开始了守墓重任。为了这份重任,他鲜少出远门,守着家里的几亩良田。仅有几次出门,也只是两三个月就回家。“中年时,去沿海城市卖凉席,卖上两个月,够孩子学费就回家。”每次出门前,李达节都会叮嘱老伴、托付村里老人帮忙看管。无论是在家耕种,还在在外经商,每逢清明节,李达节都会守在家中,他知道柳家人会来,就像柳家人知道他肯定在家,双方的共同信守让这份交情延续要今天。
如今交通便捷了,通讯发达了,清明之际,李达节再也不用日日蹲守家中,怀揣着手机便不会错过柳家人的消息。同时,随身携带的还有一本电话簿,电话簿里是他用心记下的柳家人号码。“保证每一位客人都留下联系方式,至今有好几百个了。”今年清明节前夕,他接到消息,柳家会有近100多人来祭拜先祖。一贯热情好客的李达节早早做起准备,提前一天去镇上买菜,从周边邻居家借桌椅板凳。当天,20多辆小汽车停在村口,80多人涌进小小墓园,李达节为他们精心准备了10桌饭菜。近几年,他将部门接待工作交予儿子,想让儿子继承这份传统。“儿子、儿媳表示会坚守下去。”李达节说。
客人走后,李达节添了一桩心事。原来,当天20多辆车没能开进来,因为村里的路一直没有修整。那天起,李达节便产生修路的念头。“找到村支部,征得村里人同意,大家都支持,一起集资。不久前就开始动工了。”在李达节的奔走中,这条200米道路已经填好路基,他笑着说,“明年车就能开进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