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和圣文化 振兴柳氏家族
——开创中华柳氏宗亲联谊的新篇章
柳哲(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创会会长)
( 2015年5月2日)
    
尊敬的各位宗长、各位宗亲:
下午好!河东世泽启千年,笔谏家声传万古!在这阳光明媚的初夏,来自四面八方的柳氏宗亲,齐聚羊城,迎接中华柳氏宗亲联谊总会与中华柳氏商会的胜利召开,期盼了多少年,终于等来了这一天!激动之情,难以言表。首先,我谨代表本次联谊大会组委会全体成员,对百忙之中,不远千里万里,莅临会场的柳氏宗亲,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衷心的感谢,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本次大会,辛勤付出的各位宗亲,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此时此刻,让我们敞开心扉,共叙亲情!我们骄傲,我们自豪,因为我们姓“柳”!我们同根同源,我们血脉相连!我们来自同一个祖宗——“和圣”柳下惠!
中华柳氏,源远流长,始于黄帝,食邑柳下。惠公和圣,孔孟推崇,夫圣妻贤,千古流传;卫贤柳庄,社稷之臣;秦末柳安,河东发祥。元景世隆,名震于世;子厚宗元,文擅天下;公权诚悬,心正笔正;柳永三变,人清词清;柳开绍先,复古兴道;柳贯道传,儒林称雄;诒征亚子,文坛翘楚;斌杰柳斌,勤政为民;柳传志善,强国富民。柳氏名贤,群星璀璨。先祖懿德,后世垂范,忠孝传家,诗书立世,宗鲁道范,光耀千秋!
回想我的漫长寻根路,百感交集!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委屈的泪水,更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一点一滴都记载着联谊会发展不平凡的历程。从1996年6月6日,联谊会创办当初,我一个人扛着联谊的大旗,到更多的宗亲加入进来,我们团结一心,百折不挠,历尽艰辛,排除万难,一步步发展壮大,才有了今天可喜可贺的局面。我们柳氏,虽是小姓,全球人口不过二百余万。但是,我们联谊会在尊祖敬宗,弘扬家族文化方面,没有输给其他大姓。
联谊会先后参与策划举办了柳下惠诞辰2725周年纪念大会、柳宗元文化节、第四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柳公权逝世1140周年纪念大会、柳下惠研究院成立大会、和圣柳下惠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华和圣柳下惠思想文化研讨会等;倡导修复了濮阳柳下惠墓、江西柳敕墓、浙江柳贯墓等;先后成立了广东、福建、江西、上海、重庆、湖南、天津、黑龙江等省市柳氏宗亲联谊会,山东、吉林、辽宁、浙江、山西、陕西、四川、广西等省市柳氏宗亲联谊会筹委会;指导各地编撰柳氏家谱,修缮柳氏祠堂,开展联谊活动;出版了《柳氏名门》、柳氏文化画册等,还建立了天下柳家人网站http://www.txljr.com以及中华柳氏宗亲联谊总会2000人QQ群(81675324)、微信群、论坛等。
联谊会借助媒体、网络的力量,把这一系列活动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柳氏鼻祖和圣柳下惠,不仅仅是历史传说中的“坐怀不乱”的道德楷模,更是一位孔孟推崇的千古圣贤,百世之师,儒学先驱。他创办柳下书堂,堪称中国创办私学第一人;柳下惠的著作,毁于“焚书坑儒”;柳下惠10世孙展瑞撰写的《家范》,是目前中国传世最早的《家范》之一;柳下惠墓葬地,说法有三:濮阳、兖州和新泰。“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柳宗元,生在西安,葬在西安,如今却无迹可寻;据家谱与地方志记载,柳公权真墓,极有可能在陕西蓝田;北宋词人柳永并不是穷困潦倒的浪荡书生,沦落到妓女筹钱安葬的地步,而是出身名门的书香世家,他的《劝学文》,更是劝学之经典,千古之名作。我们柳氏的家族文化,不愧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我们联谊会,是自发的民间组织,没有造血功能,也没有政府拨款支持,仅凭我们同一姓氏,同一祖宗,身上流淌着同样的血液。我们凝聚在一起,秉承先祖懿德,刚正不阿,不畏强暴,团结一心,互帮互助,直道事人。非诚勿扰女嘉宾公开诋毁先祖柳下惠“会下流”,联谊会有理有据有节的,把她拉下台;福建寿宁信访局局长柳乃华“跪访事件”,柳氏宗亲不畏强权,声援关注,最后冤案得以昭雪;湖南双峰县爷孙仨人,车祸罹难,联谊会出面协调,得以圆满解决;云南会泽清华学子柳箐适,父母残疾,家庭困难,柳志成、柳天伟两位宗亲,慷慨解囊,雪中送炭;浙江丽水宗亲柳金之子大病进京求医,联谊会发起募捐一万元,以解燃眉之急;广西柳东宗亲在云南遭遇车祸,发起募捐,救死扶伤,义不容辞;宗亲离世,群里主动祈祷默哀;最感人的还是福建省柳氏宗亲联谊会,为尿毒症宗亲柳群雄,发起爱心募捐,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三十万元。总之,宗亲有困难,联谊会第一时间,给予关注支持,千方百计,伸出援助之手;各个省市分会,发挥团结互助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适逢盛世,交通便利,网络力量无穷,海内外数百万柳氏宗亲,借助于互联网,进行感情交流,线下聚会。通过网络平台,更多的宗亲了解联谊会,统一了思想。完善中华柳氏宗亲联谊总会组织架构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广大宗亲的这一强烈愿望,这次联谊大会,决定进行组织架构,建全总会核心领导班子,设立各省分支机构,完善各省分会。 实现了过去少数人摸着石头过河、“苦行僧”般的寻根联谊方式,到今天“集团军”式的整合发展过渡!
中华柳氏宗亲联谊总会,下设中华柳氏文化研究会、中华柳氏商会、中华柳氏通谱编纂委员会、中华柳氏基金会等分支机构。为了更好地弘扬先祖文化,服务柳氏宗亲,振兴柳氏家族!我们在借鉴其他家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保持二十年来宗亲联谊的自身优势,创造性地自主发展。
由于柳氏家谱,残缺不全,要如孔孟颜曾家族一样,统一全族辈分,这几乎是没有可能的。编纂柳氏大通谱,我们可以每一个家族,就地统一辈分,把家谱的谱序、传记、铭文、家训等珍贵史料,汇编成总卷。各个地方编修分谱,总会统一封面,依次展开。在适当时机,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创建中华柳氏家谱馆!把各地珍藏的家谱原件(或复制件)以及新修的家谱,捐赠给家谱馆,统一保管与展示,为宗亲查阅家谱提供方便,并供学术研究之用。柳氏家谱数字化,势在必行,只要经费允许,可以全面展开,建立权威的中华柳氏通谱网,真正实现一键在手,寻根不愁的最终目的,并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习主席的讲话精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体现了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家国”文化告诉我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盛世修谱,家族振兴,家风传承,乃百姓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积极推动民间修家谱、建祠堂、学家训、传家风的系列家族文化活动。弘扬家族文化,继承先祖美德,以家训、家规、家诫约束自身,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风正,民风淳,国风清。 “家家修家谱,人人学家训,个个传家风”!有国才有家,国富则民强,让“家国”文化深入人心,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柳氏家族,有着悠久而优良的家风,我们完全有信心,在中华柳氏宗亲联谊总会的引领下,在家族内,广泛开展学习家训、传承家风的公益活动,从自身一言一行做起,让柳氏先祖的高风亮节,照亮每一位柳氏子孙的心灵!
迄今,我们柳氏家族有待于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很多,譬如:
一、实现中华柳氏通谱梦,建立中华柳氏家谱馆;二、在柳斌杰、柳斌、柳传志三位宗长的关怀支持下,河南濮阳重建的和圣陵园与柳下惠墓,配套设施,尚需进一步建立与完善;三、陕西蓝田柳公权墓沦为养殖场,需要进一步呼吁、保护与重建;四、唐代先祖柳宗元病逝于广西柳州,归葬长安,如今长安区少陵园司马村,墓园毁之殆尽,联谊会虽然与西安市文联联合举办了纪念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座谈会,但纪念设施与柳宗元研究会,至今仍无着落;今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五、根据家谱记载,先祖柳永殁葬镇江,镇江柳氏,就是他的子孙,有关纪念设施,有待后人推进;六、先祖柳永出生地——福建武夷山白水村,如今故居荒芜,没有任何纪念设施;七、 根据《展氏族谱》与地方志记载,柳下惠出生地兖州故县、生长地兖州堰头、食邑地曲阜柳庄、墓葬地兖州高庙,至今荒芜零落,没有引起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修缮始祖墓园,开发和圣故里,弘扬先祖文化,刻不容缓;八、南朝宋尚书令柳世隆墓,就在南京江宁区倪塘,如今倪塘发现失考墓,极有可能是先祖柳世隆墓,如果在倪塘修复祖墓,或者建立相关纪念设施,对于弘扬先祖柳世隆“一经传家”,必定有深远影响;九、江西宜春、上栗、武宁、万载等地的唐代名相柳浑墓、柳浑精舍等遗迹,有待于保护与宣传;十、 重庆市铜梁县安居镇的唐代御史大夫柳玭墓,毁于解放之后,至今未能修复,有待于重建;十一、江西湖口宋代大清官、柳勅墓,虽然在联谊会倡导下,已于近期修复,但研究与宣传工作,仍有待于加强;十二、河北大名宋代大儒柳开墓,已经无迹可寻,他的研究与纪念力度不够;十三、元代大儒柳贯故里的柳氏宗祠毁于解放之后,高规格重建柳氏宗祠(柳贯纪念馆),有待于柳氏后裔积极推动;十四、安徽明代安远侯柳升故里柳畈与墓葬地,亟待加强重视;十五、明代“天下清官第一”柳英墓位于重庆巫山,有待于重视与宣传;十六、安徽庐江,明代清官、经学家柳希玭墓与讲经处,亟待保护与修缮……
由此可见,中华柳氏宗亲联谊总会,任重而道远 ,所以,新的领导班子,要勇于担当,肩负使命,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围绕“寻根、联谊、修谱”三大主题,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全球柳氏宗亲,秉承祖训,不辱祖先,群策群力,共襄盛举,开创中华柳氏联谊的新篇章!
祝愿柳氏家族繁荣昌盛,柳氏宗亲幸福安康,宗亲总会跨越发展!!!
最后,一路走来,感恩家人!
柳村、柳克俊、柳百成、柳百新、柳并耕、柳柏林、柳英女、柳民源、柳伯品、柳光南、柳启元、柳忠勤、柳景秋、柳锦州、柳冠群、柳国庆、柳建辉、柳和生、柳春蕊、柳振万、柳志成、柳祖源、柳怀彬、柳来新、柳天伟、柳天雄、柳长庆、柳伟岸、柳新华、柳传杨、柳冠中、柳咏絮、柳娜、柳均轩、柳艳舟、柳晓、柳博彦、柳淞、柳钧、柳彬、柳显苍、柳自强、柳德成、柳忠秧、柳玉志、柳咏发、柳建忠、柳彦博、柳凤山、柳邦林、柳洪如、柳海龙、柳贵田、柳银平、柳春波、柳井良、柳绍庚、柳日伟、柳河东、柳长忠、柳清芬、柳林、柳侔乔、柳松瑞、柳辉灿、柳权兵、柳加明、柳显雄、柳金育、柳锦功、柳智鑫、柳智铧、柳泳成、柳莺妮、柳坤祖、柳明春、柳学友、柳祥国、柳树叶、柳真贵、柳社瑞、柳国帜、柳晋熹、柳瑞文、柳有春、柳青、柳来存、柳成富、柳韩、柳凤鸣、柳永兴、柳建宣、柳丁宝、柳向奎、柳传圣、柳正华、柳克汀、柳成荫、柳志阳、柳铭超、柳来良、柳善捧、柳乃华、柳国忠、柳维富、柳联生、柳德义、柳杰、柳慧华、柳志合等等,这个名单如果这样列下去,可以排成一条长龙,上至柳斌、柳斌杰、柳传志、柳秀等,下至成百上千的柳氏兄弟姐妹,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提及,总之,再次感谢所有家人对于柳氏宗亲联谊事业的关注与支持!
天下柳家人网站 http://www.txljr.com
柳氏论坛 http://www.liuchina.net
中华柳氏宗亲联谊总会
QQ一群81675324,总会QQ二群247771906
柳哲QQ:130518188,13051818154
附件
一 柳氏起源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柳氏出自姬姓。”姬姓乃周王朝国姓。据周人所作颂祖诗《诗·大雅·生民》,知姬周王朝得姓始祖为弃,又称后稷。
姬周王朝建立后,实行分封制。开国元勋周公旦长子伯禽代父就封于鲁国,史称鲁公。伯禽及继任鲁公袭姬姓,嗣位太子亦如此。但在称谓表述时,姬姓并不冠于名前。“奈何司马子长、刘知几谓周公为姬旦、文王为姬伯乎?三代之时无此语也。”
同样,鲁公伯禽亦不能称姬禽,鲁孝公名“称”,也不能谓之姬称。这是因为一朝一代国姓甚为明晰,没有必要特别标出,人们也不会产生误会或误解。这一方面显示出君王嫡支血统的高贵,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庶支地位的下降。为将嫡支与庶支区别开来,在通常情况下庶支会别姓为氏,即从本姓中分析出来,另立为新氏。春秋鲁国表现得最为突出典型。孝公四子:嫡长子弗湟后即位为惠公,仍姓姬;一庶子公子益师字众父,其后以其字为氏曰众氏;另一庶子公子驱即僖伯,其后以其食邑为氏曰臧氏;还有一庶子曰无骇字展,其后亦以其字为氏曰展氏。众、臧、展三氏异而姬姓同。姬姓是根、是源,三氏是枝、是流。换言之,三氏均出自姬姓。
或问:柳氏作为展禽即柳下惠之后,是否可以说柳氏出自展氏呢?不可。因为展禽乃姬姓展氏第一代,作为氏是一种新氏,人数又有限,还远未上升到如赵氏那种次生姓的高度。因此,展氏不可能别出柳氏。柳氏只能“出自姬姓”。这也是根与枝、源与流的关系。
那么,柳氏与柳下惠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有,而且很密切。《广韵》记载:“至展禽,食采于柳,(其后)因为氏。”《元和姓纂》记载:“生禽,食采柳下,(其后)遂姓柳氏。”《姓考》:“鲁展禽食采柳下,(其后)因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无骇生禽,字季,为鲁士师,谥曰惠,食采于柳下,(其后)遂姓柳氏。”另外,《姓氏急就篇·下》则云,柳下惠之后本氏复姓“柳下”,后省略为“柳”,可备一说。这是权威姓氏书籍关于柳氏来源的最权威解释。以地命氏,本是古代极为平常的一种受氏方式,它比“以字为氏”的方式要古老得多,也普及得多。前边所提周公六庶子分别别为凡、蒋、邢(耿)、茅、胙、祭,即为显例。
必须说明,这种别氏绝不能与后世“改姓”混为一谈。“改姓”是姓的根本改变(如张姓改为李姓),而别氏则是在保持固有之姓(如姬)前提下的枝节变化。枝节越繁茂,则根本更稳固。柳氏自从姬姓别出之后,历经两千余载,今天已繁衍成一个名人辈出的庞大族群,就是这方面的有力证明。同柳氏一样,“展氏出自姬姓”。从这一点来说,展、柳二氏为同姓同根。
若从得氏时间上说,展氏则明显早于柳氏。《广韵》:“展,姓。鲁孝公之子子展之后。”《元和姓纂·二十八》:展,“鲁孝公子展之后。孙无骇,生展禽。又,展喜、展庄叔,均其后也。”《姓解·尸部》:“《左传》:无骇,公子展之孙,为展氏。后有展禽,即柳下惠也。”《通志·以名为氏》:“展氏,姬姓。鲁孝公之子、公子展之后。”这是在权威姓氏书籍中关于展氏由来的最权威解释。这些解释尽管稍有差异,但展氏得氏从无骇开始却是相同的。这与《左传·隐公八年》无骇卒后,“(隐)公命以字为展氏”的记述完全一致。
直至元代,延佑五年(1318),居住在徂徕之阳的展氏依然尊无骇为始祖。由鹿思固撰写的《展氏先茔之记》碑文开宗明义云:“夫展氏,鲁大夫无骇之后。《春秋》隐公八年请谥与族,族氏□也,公以无骇出于公子展,遂命为展氏。”
本来,展氏应尊无骇为始祖,为何《展氏族谱》却变为以展禽为首了呢?这大概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无骇终生未氏,因此,尚不能称为展氏,他卒后其族方有幸获赐展氏,而展禽是名副其实称为展氏的第一代,故可称为始祖。二,展禽是展氏第一代中惟一留下名字且名声最高的人。其父无骇为人,历史上有人对他颇有微词,不如展禽形象完美。战国后,经孟子推崇,柳下惠即展禽获得了“和圣”美誉,知名度也跃居无骇之上。不管哪个姓氏在修谱时,无一例外都是追尊本族历史上品德高尚、功勋卓著、美誉度最高者为始祖。历史上的大奸大恶之人如秦桧,必定有嫡传后人,但其家谱中却根本没有他的名字。“曹姓家族常自认汉宰相曹参、唐宰相曹确、宋开国元勋曹彬之后,然而贵为魏武帝的曹操却无人问津。而且,没有攀附也还属正常,可是曹操自己的后代竟然在家谱中对曹操也是闭口不谈。据载,曹操有25个儿子,可以说枝繁叶茂,然而却没有曹家家族以曹操为祖先。”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局面,是与人们对曹操有负面评价有关。“称善不称恶”,成为各族修谱的共则。《展氏族谱》也不例外。
根据“称善不称恶”原则,柳氏尊柳下惠为始祖是天经地义之事,而绝不可能去尊柳下跖。因为柳下跖历史上曾被诬为“盗”,名声欠佳。自从古代典籍中出现柳下惠的名字之后,“柳下”已逐渐演化成柳下惠的专有名词,甚至有的诗人直接以“柳下”代指柳下惠其人,如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即有“遽宁以之卷舒,柳下以之三黜”之句。虽说从柳下惠字季或季禽推断,生活在“柳下”的柳下惠兄弟有四人,亦即无骇的四个儿子(孟、仲、叔、季),其中惟有柳下惠留下名字,其它三人无从追寻,当然也就失去了作为始祖的起码条件。因此,柳氏只能尊柳下惠为始祖,别无其它选择。从古至今,没有任何变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明载,柳氏郡望河东始迁祖柳安就是“柳下惠裔孙”。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别称“柳河东”,也恭认柳下惠为“吾祖”。
至于《展氏族谱》中关于展禽五代孙展溱逃难于齐“改姓柳”、其次子念祖“未归鲁姓柳”云云,不见诸完整的《柳氏族谱》,亦与诸姓书籍不合。我们承认,《展氏族谱·世系》保留了若干有价值的史料。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世系》中也存有某些错讹之处。兹举几例:《世系》称和圣三十代孙展渥被“诰封为武德将军”。武德将军是一种散价官号,金代始置为武散官,以授正六品下武官。和圣二十九代孙展舆尚在“汉末”(220年前),三十代展渥不可能一下跨入金代(1115—1234年)。“武德将军”之说显误。《世系》载和圣三十九代孙展彦方任“赈贫千总”。千总,官名。明嘉清二十九年(1550)始设,为京营三大营三领兵官。展彦方为唐代人,不可能任明朝之官。“赈贫千总”之说有误。《世系》说和圣三十九代孙展构为“太和壬辰翰林”。查“太和”为唐文宗李昂年号(827—835),但“太和”间并无“壬辰”年。类似这种纪年有错的还有宋明道辛卯年、宋熙宁甲子年等。另外,《世系》谓展庄叔为和圣三代孙。据《圣祖年谱》等综合考证,和圣七十一岁时孙庄叔生,该年为公元前650年。《左传》记载,到公元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展庄叔还健在,此时已有105岁,似不可信。当然,这里说“似不可信”,并不是否认展庄叔为和圣之后,而是以为《世系》可能有漏代之嫌。谱牒中出现一些差错并不足怪,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将族谱视为正史或金科玉律,全盘采信。我们应该对族谱中的记载先行甄别,去伪存真,然后才可以引用。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即《尚书》,乃古代经典,尚且可以不“尽信”,对于民间私修族谱,我们难道不可以有一点怀疑吗?
由上而知展、柳二氏为同姓(姬)同祖的血缘族人。共祖大家祭,团结向前看——这才是我们对待姓氏演变的正确态度。
二 柳氏迁徙
柳姓最早繁衍之地在今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一带。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国所灭,柳姓有入居楚地者,至秦灭六国后,又有入居山西境者,后渐在河东(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形成名门望族。此后相当长时期内,河东一直是柳姓的发展繁衍中心,柳姓的许多名人也大都出自河东。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秦末,柳下惠的裔孙柳安始居河东解(今山西运城),柳安之孙柳隗,西汉时任齐相,隗六世孙柳丰,任东汉光禄勋。丰之六世孙柳轨,任晋吏部尚书,其子柳景猷,为晋侍中。景猷之子纯任晋太常卿、平阳太守,景猷之孙恭任后魏河东郡守。另有刘宋时武威将军柳世隆,系河东分支,其有五子,均为南朝显官:长子柳悦,官中书郎,次子惔,官至尚书仆射,兄弟二人齐名,时有“柳氏二龙,可谓一日千里”之评语。三子恽,终官右将军,四子澄,官至蜀郡太守,五子忱,官光禄大夫,五人皆曾领州牧。此支柳姓,荣耀显赫之势,可见一斑。
唐代以前,柳姓已入居四川、广西、福建等地,唐代以后,柳姓称盛于南方,且分布极广。唐代高宗总章年间,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河南柳姓军校随同前往。另有柳公权,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一代书法家,封河东郡公,与其兄柳公绰(时任吏部尚书)、其侄柳仲郢并称“一门三杰”。
宋元明清时期,柳姓名人多出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南方之地,北方柳姓多沉寂,由此,柳姓称盛于南方的状况不言而喻。明代柳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清代居闽、粤之地的柳姓有入台、徙新加坡等地者。
今日柳姓尤以山东、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居多。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柳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三十位。
中华柳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河东柳氏创姓鼻祖“和圣”柳下惠,姓展名禽,食邑柳下,因以柳为姓。和圣公清正廉明,崇尚和平。其孙柳庄,卫献公时大夫,以贤德著于朝野。在其去世后,卫献公亲临凭吊,哭祭他说:“有臣柳庄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秦末柳安始迁河东(今山西运城),之后人才辈出,数不胜数,其中尤以著名学者柳冕,“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柳体”创始人、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为最著名,宋代有婉约派著名词人柳永,学者柳开,元代有元“儒林四杰”之一的著名学者柳贯,明代有军事家柳升,现代有著名诗人柳亚子、学者柳诒征、画家柳子谷、革命先驱柳溥庆,当代则有已故国家物资部部长柳随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现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柳斌杰,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柳纪纲,原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柳宝全,原内蒙古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柳秀,原新疆政协副主席柳耀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柳百成,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柳百新,联想集团创办人柳传志,红塔集团董事长柳万东,聚龙集团董事长柳长庆,金猴集团董事长柳富林,云南西双版纳石化集团董事长柳天伟,江西君安集团董事长柳伟岸,河南阿庆嫂集团董事长柳娥,河北开元企业集团董事长柳宝诚,原浙江美协副主席柳村,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柳建伟,当代著名书法家柳国庆,原大连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柳振万,东华理工大学校长柳和生,江西九江市人大副主任柳国发,甘肃嘉峪关市市长柳鹏,原长沙市政协副主席柳冠群等。
三 韩国柳氏
一般人都认为韩国柳氏当为柳下惠后裔,其实不然。从目前发现的韩国柳氏家谱可知,绝大多数的韩国柳氏应为大禹的后代,系出黄帝。
我收藏的柳氏家谱有100余种,其中有一套韩国《文化柳氏世谱》,资料特别丰富,史料价值极高,在此特别介绍一下。
韩国的这套柳氏家谱,木活字印刷,与中国家谱的体例、印刷、纸张,几乎完全一样。现在的韩国人,也许只懂现代韩语韩文,对他们祖宗曾经使用过的汉语汉字,知道的人已不多见。我在北大游学的时候,遇到过多位韩国柳氏留学生,曾问起他们的家谱,他们几乎都一问三不知。
我国学者对韩国柳氏的来源,也很少有人研究,一般人都误以为韩国柳氏与中国柳氏,都是源出“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其实这是错误的。
据韩国《文化柳氏世谱》记载,韩国的柳氏系黄帝后裔,大禹之后,与柳下惠却搭不上边。唯一有一点关联的,韩国与中国汉族的柳氏后人,都是黄帝之后,这却是可以得到家谱的证实。
那么韩国柳氏的来龙去脉,到底是如何的呢?根据《文化柳氏世谱》记载可知,韩国柳氏先后从姬、姒、王、车依次演变而来。在《姒氏二编》中这样写到:“姒氏系自黄帝而崇伯凡四世而传于姒氏。”姒氏以夏后禹为第一世祖,该家谱对夏后禹有如此记载:“本姓姬氏,舜赐姒姓,唐尧六十一年甲辰生,娶涂山氏。”“为舜司徒,封于夏,赐姓姒。”
据该家谱记载,迁居韩国的是辛甲,后改名王祖明。家谱记载说:“本姓名姒辛甲,孔甲弟,始入东国平壤一土山下。”“与刘累共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及刘累之逃也,公亦惧,而逃潜渡水而入东国,居于平壤一土山下,因改姓名,以所居之地为姓,则土字加一,是乃王字,以王字为姓,改名曰祖明。”“子仙牛,一云鲜于,一云单于,知阴阳,呼云为雨,唤风为温凉。”“子世槐入中国。”据该家谱记载,“车无一”为车氏始祖:“本姓名王蒙,汉宣帝五凤元年甲子,新罗太祖立于庆州公为左相,太祖因其变姓,赐以车氏,遂居庆州,因贯焉。寿一百二十五年。”“柳姓赐姓前谱系,自樯至普林五世,而传车达,源派五姓,谱系凡一百八世,历年自黄帝元年丁巳,至后梁均王贞明四年戊寅(新罗景明王元年),合三千六百十二年。”家谱对柳氏始祖柳车达也有如此的介绍:“谨按车氏谱曰《墨坊寺记》云:公初讳海,字应通,号鹅沙,配金氏,新罗王关智裔孙租之女云,而未考,而又云:丽祖曰车氏,不可忘也。又柳氏之行世者,五世则亦不可废也。以长子孝全表其首功,而承袭上祖旧姓之车氏,宗籍延安,以次子孝金仍为柳氏,宗籍文化云,故因附其说,以备参考。”对柳车达之子柳孝金也有如此的记载:“谨按车氏谱云:大匡伯文化君仍其姓柳氏,为文化柳氏之始。”
柳下惠后裔、河东柳氏与韩国朝鲜柳氏,同为黄帝后裔却不同派。河东柳氏奉柳下惠(展禽)为鼻祖,从黄帝至柳氏,先姬姓,后展姓,最后因以食邑柳下而改姓柳。
韩国《文化柳氏族谱》的发现,使两国的柳氏拉近了距离,虽然不同派,却同为黄帝之后。有朝一日,如能在黄帝祭祖大会上,同时邀请韩国柳氏与河东柳氏的后人,一起参与祭奠黄帝,那该是多么的难得而又有意义啊!
韩国柳氏虽然算不上周公之后,但他们与我们周公后裔一样,都是系出姬姓,也算得上本是“同根生”的黄帝后裔!韩国柳氏也算得上姬姓派生出来的一大姓!在韩国的柳氏,可是名门望族,属于名副其实的大姓,据说有上百万的柳氏人口呢!韩国柳氏名人可谓多如牛毛,不论在韩国政界、体育、娱乐、文化等领域,都相当活跃!
四、寻根问柳
中华柳氏宗亲联谊大会召开之际,让我进行一次“忆苦思甜”,回顾我二十余年的“寻根问柳”历程,不仅仅是总结,更是为了展望未来,让更多的柳氏宗亲,参与到寻根问祖的行列中来!
记得1989年,我高中毕业后,在自己的村里,发现了一套17卷的《蜀山柳氏宗谱》,让我领略了博大精深的家族文化。我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竟然是“和圣”柳下惠的后裔,第一次知道了我是元代著名学者柳贯的21世孙。家谱中有谱系、行传、墓图、家训、诗文、行状、碑铭、传记等。
1992年12月2日,我参与组织了柳贯逝世650周年纪念会。后来,柳贯墓重修了,柳贯纪念馆建立了,《柳贯诗文集》也出版了,《蜀山柳氏宗谱》也重修了,都凝聚了我和族人的大量心血。
1996年6月6日,我在北京发起成立了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我写的数万字的《梦里时时问故乡——我的寻根问柳梦》,在互联网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澳大利亚著名华人学者柳存仁、台湾原“教育部”专员柳庭桂、瑞典企业家柳英女、柳伯品、柳鹏越等,都先后取得了联系。国内柳氏贤俊柳斌、柳斌杰、柳传志、柳秀等也先后结识,给予了很大的精神鼓励和无私支持。
这些年,我先后参与策划举办了柳下惠诞辰2725周年纪念大会、柳宗元文化节、第四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柳公权逝世1140周年纪念大会、柳下惠研究院成立大会、和圣柳下惠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我与柳新华、柳玉志合作出版了《柳氏名门》,并参与指导编修了各地柳氏家谱10余种。
这些年,我先后发现了嘉庆二十一年的《泾川柳氏宗谱》、民国版的《河东柳氏宗谱》、《京江柳氏宗谱》、《展氏族谱》等百余种柳下惠后裔的家谱。
我从出生地的浙江金华,一直寻根到柳宗元、柳公权、柳永等柳氏名人的发祥地河东(今山西永济),从山西永济又追溯到柳氏鼻祖柳下惠,河南濮阳、山东兖州和泰安等地,无不留下了我寻根的踪迹。柳宗元的出生地与归葬地西安,柳公权的故里与卒葬地陕西铜川耀县,柳永的卒葬地与后裔聚居地江苏镇江,柳亚子故里的江苏吴江等等,我都曾一一地去寻访。
忘不了,2004年元旦,我第一次在山西永济虞乡发现了千年的“柳门空石”时的痛哭流涕,情不自已,那种与先祖根脉接通时的感动、愧疚与欣喜,可谓百感交集!欣喜的是,历经千年沧桑的河东柳氏古物,至今仍得以保存;愧疚的是,海内外百余万的河东柳氏后人,回到故地寻根祭祖的竟然寥寥无几,祖先的魂,孤苦地等待着他的后人“回家”。
忘不了,2004年,我第一次到山东新泰柳下惠墓祭拜先祖;忘不了,第一次到山东曲阜的柳庄,在千年“柳下惠井”前驻足流连,依依不忍离去;忘不了,在兖州柳下惠故里、柳下惠墓遗址流连忘返;忘不了,那年9月18日,我第一次带着年幼的儿女,参加第二届和圣柳下惠国际学术研讨会;忘不了,2005年7月16日,由我起草的《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在互联网上发布;2012年7月,中华和圣柳下惠历史文化研讨会在北大举行;2013年8月19日,在陕西西安举办了纪念唐代文豪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座谈会,2013年十二月初三,和圣陵园暨和圣柳下惠墓在河南濮阳落成;忘不了,当我遭受别有用心的个别宗亲对我人身攻击,不少宗亲,挺身而出,匡扶正义……
我从自己的一家之谱,渐渐迷恋上了家谱文化。我依稀记得,20年前,我骑着自行车,在我们家乡的几个县市的乡村,几乎一一跑遍,搜集与借阅当地的家谱;我依然记得,为了研究家谱,不知多少次,我从北京赴上海,或从浙江到上海,在上图家谱阅览室,阅读与抄写各种家谱;我依然记得,为了研究柳传志的家谱,我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里,早出晚归,从北大坐车到北海的国图老馆,抄写《京江柳氏宗谱》;我依然记得,2008年,我为了寻找著名画家柳子谷的家谱,曾经辗转数千里,坐车到玉山,在穷乡僻壤里,终于找到了他儿女都没有找到的家谱!
这些年来,我先后担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东方文化馆秘书长、中华大族谱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创会会长、中华姓氏文化研究院院长、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顾问、世界姓氏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等职。2013年3月14日,我在京创办了中华姓氏大讲堂,今年年初,我与部分同道,注册创办了世界姓氏文化促进会。我愿与柳氏宗亲一道,携手并进,为中国家谱文化与中华柳氏文化的复兴事业而竭尽全力,以期创造和谐、幸福、美好的明天!
|